首页 > 访谈 > 正文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7-06 13:10:05
听新闻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不久前唐人当代艺术中心的刘庆和同名个展现场,巨作与画谱之外,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作品《微创》。

这是刘庆和创作于2023年的一幅自画像。直击人心的是微皱的眉头和略显疲惫的目光。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微创》

200×200cm 纸本水墨 2023

其中,我们不惮于带入时代背景之下自身感受到的集体症候,即面对荒诞现实的无力与失重感。此外,也有如刘庆和所言,其作为个体生命,当下阶段仓促经过生命曲线极点后长留心头的复杂情绪。

目光下移,人物“无口”。人们常说百口莫辩,既无口,便也无需辩。

这种“算了”式的“遁逃”,究竟是耳顺之年的刘庆和在主动选择顺势而为的“减速”生命状态,还是无数次权衡利弊后的不得已而为之?看完这场涵盖了近五十年创作历程的展览,我们做出了选择。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90年代毕业留校央美的刘庆和,同这个社会一起乘上了快速行驶的列车,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以面对未来,这是彼时中国当代艺术家都在面对的时代命题。以刘庆和为代表的一代艺术家,他们从传统中汲取经验,再用一种现代视角反观当下生活,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时代中的个体。1994年意气风发的《王先生》是有关理想与现实的时代画像,早期没骨的积墨手法,展现了既得利益者的片刻松弛,也敏感恰当捕捉了中国都市化人格最初的形态。

而现实里,不论是遇上即将变红的绿灯都急得在原地踏步也不敢往前冲,还是遇到两头难时纠结地保持中立并时常复盘的心理,刘庆和时常将之自嘲为“胆小怕事”。实则追溯起这种习惯性的矛盾不安、敏感多疑的性格,他直言源自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王先生》

140×120cm 纸本水墨 1994

像是翻晒一般,从回忆的长篇里截取出有痛感的部分。这些足以写画一个时代的记忆切片,如今依稀有着风尘仆仆的气味儿。

特殊时代背景下,在“家庭成分不好”的标签里生长,现实的不友善与边缘化,让他不得已对外界始终保持着一种怀疑的警惕心。这种高度敏感久而久之成为他的底色,既挥之不去,那便善用在以后的创作里。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警惕的少年》

65×55cm 纸本水墨 2014

因此有了《警惕的少年》里,“少年笔直地坐在教室里面,环顾着四周,有什么坏人坏事,及时向老师汇报。”这种警惕源于内心的边缘感,想通过发现别人的错误,来强调自己的正义。也有了《灼日》里,悬崖上的少年迈着小心翼翼的步伐,左顾右盼,提心吊胆,时时防备意外,处处留心暗箭。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灼日》

300×150cm 纸本水墨 2017

直到与父亲的一次长谈为契机开启的“白话”系列,才让他重新咀嚼过往生活,揭开生活本质的底气,也让他从集体症候的关注转向一个个与时代有着具体联系的个体描绘。或是《金婚》《1931》《1953》里,围绕特殊时代寡言少语的父亲、理想冒进的舅舅展开的旧时评议;或是《东新街18号》《热水》里,那些定格于迅速都市化时代的“小家庭”的日记小品;又或是以自己的童年和女儿的成长两条主线展开温情的生命注脚。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金婚》

140×120cm 纸本水墨 1994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1931》

55×65cm 纸本水墨 2014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1953》

65×55cm 纸本水墨 2014

一个知名艺术家,一个高校知识分子、一个焦虑的中年、一个惦记父母的儿子、一个普通的丈夫、一个平凡的爸爸、一个拥有各种各种关系中的人……刘庆和在不同的身份和时空穿行,用不同的身份去思考。这种用生命研习的过程,像是解剖。它让我们看到生命在虚无时间中的一段段逆旅,也让我们从集体记忆的个人回望中,看到了一代人精神失语的生存图景。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东新街18号》

55×65cm 纸本水墨 2014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热水》

65×55cm 纸本水墨 2014

为何我们总能从他的作品中读到一种与切身体会相关的下沉情绪?

就像刘庆和提及自己三件《裂痕》系列旧作的被毁经历赋予他意外的感受。他和学生花了十天的时间从被拆除的建筑垃圾中搜集出作品的碎片,从最开始的愤然到淡然到最后,他竟可以将经历变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惊讶于自己的淡漠麻木,于是将自己对待这件事本身的“痛感”反哺于作品,经由拼贴实现了二次创作。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裂痕--落石》

200×300cm 纸本水墨 2018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裂痕--摸石头》

200×300cm 纸本水墨 2018

刘庆和说,“这个时代覆盖得太快了,以至于甚至来不及痛楚,别人就已经翻篇忘却,以至于你不好意思纠结在原地,这是因为当下人们经历了太多需要自我忘记、愈合、疗伤的东西,有的时候我真觉得自己还想多停留一会儿。”

按捺不住想对现实疾苦有所回应,却又迟缓犹疑,在大喝一声之前就对情绪作了层层过滤。他尝试寻求一个平衡点。于是,遁逃,成了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是体现在作品中迂回的爱与怕,也是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一个个走进深山、遁入黑暗、潜至水底模糊不清的人影。

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或许是卸下了许多生活的包袱,更多的是来源于不舍。

横屏观看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赤霞》

360×800cm 纸本水墨 2024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零度》

306×800cm 纸本水墨 2024

此时个体的不输不认又时常获得心理成分上的胜利。于是有了《赤霞》《零度》两幅巨幅创作。当中欲望的留恋和进取心,绘画语言胜任的冲动和豪情,像是一次艺术生命力的体检和复查。《赤霞》中首次出现的粉红色,刘庆和笑侃为一种执意而为的“装嫩”,外溢饱和升腾的荡漾的像是要将现实中具体的真诚的东西驱散,轻飘的热气球则像是要把其中挣扎的人们简单带离熟悉的岸。而《零度》却又把人们拽回了牙塔和现实交织的裂缝之间:“梦想啸傲山林的人将理想的境地在沙盘里面摆拍,黑白间的大石头和有些委屈的松树,像是自然之中又像是盆景,理想,就在这现实与孵化的现实之间,让人难以真正地享受纯真和舒适。”

柔与恨此消彼长。

最终,刘庆和不得已用“叹气”形容自己的绘画,“不必多说,但不会不说。虽然表面上一团和气,但是知道,反骨被皮囊包裹着,换个姿势会感受到刺痛,这也许才不断地调整着姿势。”

但殊不知,在众生的喧哗或大多数的沉默中,那声不大不小的叹息,同样不可忽略,且因其细密绵长,甚至有着不可被湮灭的力量。

无疑,我们能听到这种力量。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来源:相惠


艺术家简介

刘庆和 | 逃遁也是一种逍遥

刘庆和,1961年出生于天津,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198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马德里康浦路狄安塞大学美术学院访学。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曾经获得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当代青年艺术家奖、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水墨艺术家大奖、上海证券报年度“金”艺术家奖、《艺术财经》年度水墨艺术家奖。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