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写意画式微的话题此起彼伏,有关工笔画与写意画现状的话题引起了美术界的讨论。然而,“工笔”与“写意”的概念到底是怎样?二者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工笔画“繁荣”背后有什么社会意义?写意画的式微又是什么原因?带着种种疑问,记者专访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他认为,“工笔画也能传达写意精神的,但有人总觉得它完全没有写意,这是一种误解”。
1
“画家的书法功底大幅度下滑”
记者:最近写意画式微的话题引起热议,结合您日前在研讨会上提到不能仅仅把中国画的现代演变归纳为中西融合的看法,想请您具体谈一谈。
尚辉:我的意思是并非中西绘画不能结合,我在研讨会上强调的是现代性视觉的影响,因为今天的审美完全陷入了现代性视觉的经验享受之中。
记者:您所指的现代性视觉是什么?
尚辉:比如我们习惯了看屏幕上的图像,手机、电视、电脑等,我们接触的大部分外部世界的信息几乎都是通过屏幕获取的,这远远超出了肉眼观看世界的方式。我们所看的屏幕图像除了数字虚拟图像,几乎都是透镜成像形成的物质世界的再现性形象。我们的视觉感知已经习惯并享受这种观看经验——今日的中国画家也不例外。这种再现性的视觉感知已彻底改变了观众的眼睛和画家的眼睛,表现出来可能就是大家认为的写意性绘画的衰落。
应当承认,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学科设置基本以西方再现性美术教育理念为基本模式,这便在学理上强化了欧洲绘画的造型训练系统而相对弱化了中国画的笔墨训练系统。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形成今天中国画向再现性靠拢的趋势。实际上,也不仅仅简单归纳为是学习西方艺术的结果,从现代社会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而言,科技文明更加深刻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人类视觉经验,这种改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部分,是全球性的,不可逆转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人类这种视觉感知方式的变化,反映在中国画领域,就是精工制作大于感性表现。在这种趋势中,中国画的书写性被弱化,应当说,画家的书法功底大幅度下滑,他们对书法的理解与所下的功夫都难能与古人相比。一个事实是,毛笔书写在古代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文字信息传递载体,而在今天只有书画家创作时才拿笔。因而,当书法离开日常书写,也就不要奢望今天的水墨写意能够超越古人,有太多的原因导致写意绘画在现代社会的式微了。
2
“回归中国画本体、强调写意精神的作品越来越多”
记者:从这个趋势来看,是否很难逆转?
尚辉:对。不但书写性很难逆转,按照目前的趋势,就连再现绘画都已经被图像所替代。这不只是中国画的问题,西方绘画比我们面临这样的困境要早得多。譬如强调语言至上的现代主义,就规避了对现实物质世界的描绘;凸显观念的当代艺术实是把机械或电子图像作为基本语素,在当代艺术体系,图像并不是画家完成的,谁都可以轻松实现图像的再现,艺术价值演变为对观念的创意。这些都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绘画。
记者:如果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画创作者还能做点什么?
尚辉:这个问题要两方面看。一方面就是积极地适应现代性视觉,对中国画进行改良。这也是中国绘画的创新路径,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中国画都是这种创新形成的类型。另一方面,正因为有这种改良或改造,对回归中国写意绘画的愿望和诉求也愈加强烈。因为写意精神、笔墨精神的绘画类型和精神表达方式正在被消解,因此,回归的诉求、回归的愿望也开始显得特别强烈。这一点在近几届全国青年美展的中国画里就体现得很明显。可以说,某种意义上的创新作品有不少,但回归中国画本体、强调写意精神的作品也越来越多。
记者:这个趋势什么时候开始明显?
尚辉:其实很早就开始这种回归的趋势了,而且都是年轻人。
■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作品,刘亚东的《淘书日记》。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
3
不要鄙视工笔画,工笔画也是有写意的
记者:目前我们看不少重要展览里获奖的也还是工笔画,工笔画应该还是占非常大的优势?
尚辉:这种情形的发生主要是官方展览具有遴选的性质,精工、完整具有宏大主题的作品较易入选和获奖。其实学术探索类的展览、批评家提名展,仍有不少优秀的现代写意作品,只是大家关注较少而已。另一个问题就是不要鄙视工笔画,现在美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工笔画没有写意精神,实际上工笔画也是有写意的,它是中国画最早最基本的形态,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都是工笔人物画,老百姓所知道的写意画一般是齐白石类型的,这是王维、苏东坡提出文人画才形成的。传统工笔画画得再细,都和西方的再现性绘画不是一个概念,而当代工笔画虽具有较多的再现性,但仍然要强调中国画的勾染,因而不能说有工笔就不写意,这是要纠正的问题,这个概念要厘清。
此外,我们也要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水墨写意会相对减少?因为水墨写意在一定程度上和这个时代的视觉语境并不搭配。今天的城市以玻璃和钢为建筑主体,几乎任何商品都是标准化生产线生产出来的,这是一个技术美学时代。因此,手工的随意性和表现性自然就减弱了,这是一个很自然而然的现象。
记者:在不少画家印象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墨写意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尚辉:20世纪90年代之前,不少画家在写意和再现之间的融合关系作了很多探索,譬如水墨写意人物画,在描绘现代社会人物形象上将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有机结合在一起,成就了周思聪、卢沉、吴山明、刘国辉、冯远、田黎明等,他们在徐蒋体系之后对塑造性笔墨进行了个性化探索,写意造型的学术命题成为时代的关注焦点。但这个学术热点已被越过,难以再成为审美兴奋点,相反的是工笔画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当下则是工笔画形成学术热点的时代。
工笔画的繁荣顺应了精致时代的审美需求。因为随着今天社会阶层的变化,欣赏习惯的变化,人们热衷追求时尚,追求生活品质,如果用水墨写意去表现就比较困难。而工笔画描绘的时装服饰、发型美甲,乃至具有情调的城市生活,似乎都只有工笔画才能够尽情尽意。这种审美需求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工笔画发展,从表现对象到绘写方法都无不具有新意。今天的工笔画和传统的工笔画无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区别体现了工笔绘画领域的现代性审美精神的探索。因此,工笔画在当代的发展空间和创造力的可能性是大于写意的。
记者:因为通常会认为工笔画更多的是状物,而水墨写意则相对更加自由随性以表达内心所想。
尚辉:大家对写意特性的理解,都以梁楷、徐渭、八大等泼墨写意为标准。但是写意的类型也有很多,比如小写意也是写意,但今天很多人就觉得它不是写意,实际上,工笔画也能传达写意精神的,但有人总觉得它完全没有写意,这是一种误解。
■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作品,宋德志的《醉花吟》。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
4
“写意是笔写意工,工笔则是笔工意写”
记者:一般人对工笔画的写意性的理解确实有限。您能否展开一下,应该怎么去理解“写意”“工笔”两者的关系或区别?
尚辉:不能按照对立的逻辑去理解,因为工笔画也是用写意性线条画的。除了工笔画具有书法用线的特征,其形象也是以意为象,是主观之意的细微性描写。所谓的“写意”和“工笔”区别还较明显地体现在一种是水墨,一种用重彩,它同样都是中国画,同样都具有写意精神。业内有句话:写意是笔写意工,工笔则是笔工意写。这句话对这两者的关系说得很到位。实际上,水墨写意作为学术课题,是最早探索的领域,工笔画直到今天才真正开始了它的探索历程。从这一点来看,今天工笔画终于受到了广泛关注,这恰恰是体现了它与时俱进,更符合人们审美的理解与欣赏。所以,今天工笔画获得了发展,并不是因为写意画的衰落,这个问题要扭转一下。
记者:回归到发展的角度,目前工笔画的探索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但有人说这是审美退步,您认为呢?
尚辉: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评价这是发展还是停滞,要看它对我们今天是否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现在的公共环境与场所,是不是都是精致美学?这跟工笔画表现的精致美学是异曲同工的,这体现出的正是它紧贴时代发展的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工笔画更注重对现代性视觉经验的融合,更适用现代人生活的习惯和审美经验,所以,其实它更符合时代发展。
(来源:新快报收藏周刊)
美术评论家简介
尚辉,现任中国美协理事、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首都师大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和澳门科大人文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