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绎美术馆开幕现场
如果从上个世纪末国内第一批民营美术馆的成立算起,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尽管像上河美术馆、东宇美术馆、泰达美术馆这批民营美术馆先驱很遗憾没有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坚持下来,但民营美术馆发展的步伐并没有因为挫折而止步不前,其后新千年初的第二次、以及2010年前后的第三次民营美术馆的兴建浪潮,依然此起彼伏。继而,又经历了之后近十年的遍地开花与起起落落,特别是如今在经历过特殊时期之后,国内民营美术馆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仅2023年新成立的当代类民营美术馆,便多达十余座。
2024年4月29日,坐落于位于京津冀区域的中⼼地带——廊坊市丝绸之路⽂化艺术交流中⼼西侧的新绎美术馆,三大开馆展同期开幕:“一刻·出入——宋冬、尹秀珍双个展”“时间的铭刻: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经验和转变”“新绎·青年艺术年度国际项目: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三个展览从呈现当代艺术中坚力量、梳理当代艺术学术脉络以及扶持当代青年艺术家的角度出发,意在“在坚持学术性和多元性的基础上激活美术馆能量”。
新绎美术馆馆长张子康馆长致辞
作为一座非营利性文化艺术机构,新绎美术馆以其超过30,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傲视同侪。其志在“打造成为具有⼴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同时也是公众认知艺术、提⾼审美能力的重要学习空间”的主旨,伴随着开馆展的亮相让其在业界备受关注。在此过程中,为公众精心筹备这三大开馆展的张子康先生,也以“建立美术馆以学术推动艺术创新发展新范式”的种种举措,再次以美术馆馆长的身份走进公众视野。
如果说中国民营美术馆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可以说张子康属于趟过石头最多的一位。时间倒回到20年前,2004年,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颂雅风文化艺术中心任总监的张子康,为了拓宽出版的资源,兼任了今日美术馆馆长。在国内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靠着种种努力,将今日美术馆打造成为了国内第一座符合国际规范的非营利民营美术馆,这一做,就是八年。
新绎美术馆开幕现场
尽管理念各异,但艺术圈内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建馆易,经营难”。早在运营今日美术馆之初,在经过国外考察的张子康便意识到美术馆学术性的重要性,“要办一个国际化的一流的美术馆。”他觉得专业的美术馆有专业美术馆的游戏规则,它的学术性,它的馆藏怎么处理,都要按照美术馆的路子走。尽管后来经历过不同的机构,这个思路却一直贯穿在他运营美术馆的实践当中:“美术馆应该是非营利的,以推动长远文化价值为目的的机构。”
其后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从中国第一家民营非企业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的馆长,到国家画院、文化艺术出版社、新疆文化厅、中国美术馆,再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从体制外到体制内,他的履历在中国很难找到第二人。在央美,他推动的徐悲鸿大展、“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雷安德罗·埃里希、安尼施·卡普尔等国际艺术家的展览都引发了空前的热度。
新绎美术馆开幕现场
在任美术馆馆长期间,他发挥在学术上的专业能力,他的策展项目——特别是双年展的策划——也处处开花,像“超越——西海美术馆开馆暨首展”“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和美共生——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等。
而学术性和国际化的运营理念,在新绎美术馆的定位和运营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三大开馆展之前,在2023年十一前开启的“绘画的力量——在观念与信念之间”,围绕近几年国内外绘画中出现的表达方式、语言形式以及观念上的新现象,呈现了60余位国内外重要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即是新绎美术馆推动艺术的学术价值的一场尝试和预热。
新绎美术馆开幕现场
“当代的、国际的学术定位,对于美术馆来说非常重要”,正如张子康在谈到新绎美术馆的定位时所说:“构建一个具有自己独特学术形象的美术馆体系,我觉得只有这么定位,才能够把新绎美术馆做成一个国际化的美术馆。”而新绎美术馆在2024年接下来的展览计划,每一个都值得期待:杨福东个展、卡普尔新作展、博伊斯文献收藏展,由国际策展人南条史生担任总策划的首届“新绎国际双年展”,“新绎·青年艺术年度国际项目:青年策展人计划”、艺术驻地,以及逐渐形成的、由新绎美术馆与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水云间文化商街等文化艺术地标性项目共同组成的“梦廊坊”艺术小镇。
新绎美术馆开幕现场
01
如果不了解美术馆的定位, 花再多的钱也做不起来
问:对于新绎美术馆的整体规划,最初是怎么考虑的?
张子康:做一个美术馆,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定位,需要考虑到它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或者是它所拥有的资源等。因为廊坊离北京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选择美术馆定位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能够生长,如何实现健康发展,或者是所选择的定位能不能推动美术馆真正的建构。
为什么没有选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的构建方向?因为我们没有最好的、最经典的藏品——在北京可以看到像故宫、国博的经典展览,要吸引北京的观众来观展,必须要考虑与北京的美术馆、博物馆之间的输出定位的关联和差异。做传统经典展,或许很难赢得北京这种一线城市观众的关注。
新绎美术馆
但新绎美术馆的空间资源非常独特,它周围有一个可以形成相互推动的大文化体系。新奥集团的文化板块建设对于廊坊的城市建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建筑面积有27万平方米,包括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水云间文化商街等,不同板块之间的互动对于整体发展的推动也非常重要。
综合考虑之后,只能做当下的艺术,当代的、国际的、学术的定位,对于新绎美术馆来说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吸引北京及全国的观众。另一方面,北京关注当代艺术的美术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像今日美术馆、红砖美术馆等,涵盖了很多当下的艺术家,但在这之外还有很大的学术空间值得关注,以及如何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我认为只有以构建一个具有自己独特学术形象的美术馆体系为定位,才能够做成一个国际化的美术馆。
我们也要关注包括民政系统在内的相关上级单位对美术馆最基本的业务要求,简单来说就是要具备四个功能:学术研究、公共教育、展览展示和藏品收藏。新兴的博物馆中也有不做藏品建设的,当然这种美术馆的模式也有个弱点——不构建收藏体系,成本会高居不下。收藏体系的建设会给美术馆带来资源上的放大,还会带来在未来发展中成本的削减。所以我认为要做好一个美术馆,必然要有藏品体系的建设,如何构建拥有未来价值的收藏体系也是当代美术馆需要考虑的。
我们从收藏的历史可以看到,只有当时最有创造力的艺术才能成为经典。我们在反观历史的时候——不管是西方、东方——一定是在那个时期最具创新力的那部分,才能够书写进美术史。只有不断地发现建构新的艺术的可能性,才可以推动具有未来文化价值的美术馆的学术建构。
当然也有一种美术馆,不是推动艺术创新,而是为了传播文化,但这在国际业界的范畴里,不是当代美术馆所必需承担的业务。顶级美术馆的使命是建构学术,推动艺术价值,推动未来价值,当然它也肩负着推广文化的任务,但如果只是为了传播推广传统文化,就没必要建新的美术馆了,展览馆、学艺馆都可以完成这项工作。所以美术馆需要知道自己的职责,如果定位是美术馆,却未能完成美术馆的主要职能,很可能会损失美术馆的品牌建构,也就无法与国际上的美术馆形成共振。
不同事物的体系是不一样的。全世界的美术馆、画廊、拍卖行,包括有一些文化中心,共同构成了整个艺术发展和社会生态。我们有时候看问题,很容易陷入点状思维,美术馆的建设需要有整体的思维,需要放在一个国内的或者是国际的大文化环境里。
新绎美术馆开幕现场
问:美术馆的核心或者说社会意义是什么?
张子康:为什么要建美术馆?为什么要叫美术馆?建这个美术馆有什么意义?国家的政策是支持推动学术展览,为什么要每年评学术奖?政府相关部门这么做的根本是指向美术馆的基础职能,这种指向性有自身的体系和专业。这是一个根本的、整体的思维,由点及面,然后在真正了解美术馆的性质、定位、建构后,置身于整个社会的艺术生态发展当中,所推动的价值才能够符合美术馆的体系建设。
如果没有与国际业界形成共振,就不可能在国际的美术馆界有话语权,就无法得到一线美术馆同业的认可。很多人在想象当中所建构的美术馆,可能根本不是美术馆,所以再怎么努力,花费再多的资金也很难成功。美术馆发展了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相对专业的、共同的认知,比如以学术推动美术馆的发展等。但是,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大众了解的很少。如果建设一个美术馆,不懂这些,大概率很难建设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
为什么与国际同业无法对话?其根本原因不是我们想象的诸如资金问题、社会环境问题、文化背景问题等,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究其根本更多的是对美术馆的认知,这种认定的美术馆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发展。除非建设一个另类的或者职能有所区别的艺术机构,同时它的影响力又能够建构另一种未来,或者说能够代替美术馆的一种机构——但目前当下还没有实现。
新绎美术馆开幕现场
问:有了国际的当代的美术馆的定位,具体怎么去运营或呈现?
张子康:假如一个美术馆,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闭门造车,这样的艺术机构只是在自言自话,与国际同业无法形成真正的交流,真正的交流是在整个人类社会中进行学术上的讨论,能够形成差异化的思考,才能够推动美术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放大。
经过以上思考,把新绎美术馆打造成具有学术价值的当代美术馆的架构就清晰了,也同时也跟新奥集团的王⽟锁先⽣形成了共识。他希望新绎美术馆是公益性美术馆,他认为为社会服务是新奥集团应有之义,但是站在一个美术馆得以长期运营并不断发展的角度来说,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注入到美术馆建设中来,形成良性循环。
一个美术馆,即使建设者拥有再多的资金,如果无法形成社会化的放大,无法形成社会资源的循环,都无法长久运转。公益性美术馆和纯商业艺术机构的经营方式是不一样的,美术馆的商业(资金)运营,能够更好地利用社会的高端资源优势,获得资金(商业)上更大空间,在不影响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商业(资金)经营的利益最大化,但所有利润不能个人分配,全部用于美术馆经营与学术建设上。所以,如何吸引更多政府的、社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来推动长远发展,是在建设之初就要统筹考虑的。
所以从学术方面、从长远建设方面考虑,我们在美术馆的展览中,要考虑如何规划展览,如何布局结构——首先功能要完善,同时从展览规划上要有一个整体的架构。
02
国际化背景与视野,与时代共振的作品和展览
问:三个开馆展中,“一刻·出入——宋冬、尹秀珍双个展”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互相独立又有呼应,他们作品中最吸引或最打动您的是什么?
张子康:选择做一个关注当代艺术的美术馆,尤其是定位为国际化的美术馆,都要注重所策划的展览——不管中国艺术家的还是国外艺术家的——与社会的连接,实际上是对当下的一种思想共振。艺术家的作品能不能引起国际业界的关注?能不能在国际上形成一种与当下的对话?宋冬、尹秀珍属于比较典型的国际化的艺术家——在罗马做过个展,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在一些特定时期,他们的作品跟我国社会的关联度以至跟世界的连接度都很高。
“一刻·出入——宋冬、尹秀珍双个展” 开幕现场
他们这次创作的主题“一刻·出入”,其实探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今世界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个时期该如何去反思?艺术家有自己的思考,同时他(她)又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生成一种文化上的认知。在关联一个世界问题、关联一个人类共同问题的时候,他们的思考非常重要。这种创作能够引起思想上的交流,以认知上的共同视角引发共同的思考,进而产生意识上的关联。
宋冬的作品“一刻”是关于人在发展中如何走向未来的一种方向性的思考,用一小时的1/4,用船的1/4,然后影射了一个整体的宇宙。虽然我们占了1/4,或者我们看到1/4,实际上要思考它们是一个整体贯穿的概念,从一个微观的点状思维延展到一个宏观的整体思维。
“一刻·出入——宋冬、尹秀珍双个展” 开幕现场
然后是尹秀珍,她的作品中讲述了好多人的生活当中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侧面,以及不同人观看世界的方法和角度。她一直在讲一个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包括陶瓷的化妆粉饼等,是从一个最朴素的生活场景当中感悟现在社会中一些过渡性的表达或化妆,引领大家去反思,寻找自我,寻找本源。
中间部分其实是两个人的合作的作品,比如《门》表达的是人一生要走过很多门,跨越过很多门槛,类似影响人的一生的一种关联——可能有的人走的是捷径,走得顺利,有的人可能绕几个弯才能抵达,整个展览讲得都是关于人的主题。我觉得展览整体来看,两个个展有一种互为寄生或者共生的关系,就如同人在生存当中谁也离不开谁。
整体考虑到从艺术家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国际化的交流,以及他们的作品的内涵给我们带来当下的关联,或者对生活在当下世界的一种连接上的思考,包括人的本体的思考,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启示。
03
收藏展关于价值讨论,青年艺术国际项目关乎未来
问:“时间的铭刻: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经验和转变”作品均由中国收藏家惠允,规模也挺大的,而且艺术家很有代表性,是否有在尝试从私人历史的角度来梳理当代艺术的收藏现状?
张子康:策划这个展览,一个是因为新绎美术馆目前还没有太多收藏,如果想构建收藏体系,就要了解收藏家、美术馆在不同时期都在收藏什么?尤其私立美术馆在收藏什么?展出的这些作品形成了现在收藏的连接,包括跟国际艺术界的连接,为什么这些艺术品的价值没有削弱,反而在不断放大?这些艺术品的价值没有在市场上被消解的原因是什么?这跟美术馆的展览、学术上的思考,跟国际上的关联到底是什么?它引发的这种讨论,我觉得可以让大家去充分思考一下。我们美术馆的收藏,尤其是对关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美术馆定位的美术馆,如何构建收藏体系形成思考,既推动这个体系的本身的构建,也能够使社会形成对当代艺术收藏的关注和认知。
“时间的铭刻: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经验和转变”开幕现场
问:“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作为“新绎·青年艺术年度国际项目”的首个项目,其特点有哪些?
张子康:其实我们有两个青年艺术项目。
“提名展”是大牌策展人提名的年轻艺术家。从艺术的发展角度,一个知名策展人和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对话形成的空间很大,这个空间会引发我们生发出多个维度的讨论或者思考。
可以看到年轻艺术家关注的都是非常前沿的事物。年轻人完全可以不去实验、不去创新,也可以去临摹、去复制,去做商业性的东西。但我们所希望见到的和推动的是实验和创新,用美术馆的力量来推动创新的或者推动传统来放大来认知,也是美术馆在艺术发展中的价值所在。
“青年策展人计划”也是在全球范围内来评选的,可能目前国内还没有全球提名、全球拓展的,这个项目也符合当下的中国跟国际的连接。这个项目主要推动年轻策展人发展,根据年轻策展人提交的策划方案进行评比,这个项目一共100万元艺术基金,中标的一位策展人会分得80万元预算,并把这个展览实施出来,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分得10万、5万元。
“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开幕现场
问:这个评委跟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的会重合吗?
张子康:大概率不会重合,评委国内国外的都有,其中约80%的评委是国际化背景,这样才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参与,才真正能够形成国际化美术馆交流。
问:“青年策展人计划”会有哪些策展类型或作品形态上的倾向吗?
张子康:目前从策展形式和思路来说,主要是倾向实验性、学术性的,要创新、有新的想法,才会引发人们新思考。如果都是曾经思考过的问题,我认为这不是我们美术馆要做的。
“时间的铭刻: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经验和转变”开幕现场
04
新绎国际双年展与艺术小镇的新可能
问:可否谈下接下来新绎美术馆的展览计划?
张子康:9月底有杨福东的个展,所选择的也是他基于思考当下的新作品。还有博伊斯,这次会展出博伊斯很多文献,有一个德国的藏家,半捐赠性质的给了我们美术馆——在世界范围内,他拥有关于波伊斯最全的图书——我们准备建立一个陈设让大家来研究。博伊斯在中国的影响非常大,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节点,他的观点让当代艺术能够延展到一个时间线索和历史的一个思考当中。
还有卡普尔个展,也是新作。我认为关注一个世界顶级的艺术家当下的新创作,也是使我们当下的中国艺术界与最前沿的、最顶级的艺术家能够形成直接的交流和对话,这也可以体现一个美术馆的高度。
新绎美术馆开幕现场
问:开幕时您公布了新绎国际双年展也在储备中,可否透露下首届新绎国际双年展的主题和特点?
张子康:我们邀请了南条史生作为总策展人,主题为“边界之上”,因为现在我们很多艺术都在超越了过去的边界。现在有很多双年展,新绎国际双年展的定位是什么?有什么独特性?其独特定位是每年都会有一个跟声音、音乐有关联的当代艺术主题的板块。当然,它不是双年展的全部,是双年展里边的一个板块。因为这里有剧场的优势——“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我们想把一个声音的事物,策划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创作。它不是一个历史的回顾,不是一个关于声音的学术的研究中心。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艺术家是如何利用声音的形式去创作,形成有关联的艺术作品,形成一种艺术上、心灵上的对话。
还有一个关于生态的,以及一个关于未来的两个主题板块,基本上形成这样的基础构架。因为双年展关注的是两年之内新的创作,新问题的思考,有一个时间概念,但也不绝对是在这两年完成的作品,也有可能为了说清楚这两年作品创作的一个脉络,有可能延展到比如博伊斯、白南准等,其实双年展指向的是当下的思考。这个可能是我们规划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也是国外艺术家占比最大一个展览。
新绎美术馆开幕现场
问:相比之前您主持过的美术馆,您觉得新绎美术馆的优势和挑战分别有哪些?
张子康:我做过的美术馆工作,其实都蛮挑战的。今日美术馆从零开始,其中的困难和挑战不言而喻,然后中国美术馆,在那里我真正地了解了公立美术馆所担任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及在学术体系上如何去构建、推动一个主流价值的建设,并成为国家文化的一部分。
后来到了央美美术馆,我觉得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提升、社会价值放大和国际交流的推动。我在央美美术馆策划的第一个展是“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接着是“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还有当代艺术“马克・奎恩:皮相之下”、英国的、意大利的艺术家跟中国艺术家关联的展览,以及埃里希的展览、卡普尔的大展等。
到了新绎美术馆之后,我发现它有与其他美术馆不同的自身优势。从新奥集团的整体来说,资金方面有一定体量的支持,当然还有整个文化区域的生态,我觉得它能够构建很多可能性——在北京市内没有这么大的展览场地。现在还建设了艺术小镇,艺术小镇会吸引很多艺术资源,引进艺术家长期在这里驻留。还有“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这样的剧场,其他的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新绎美术馆如果能做好,会真正形成一个好的连接,能够实现整个艺术生态的构建,这可能是一个发展的机遇。
这也决定了它不只是一个单体的美术馆,周边的文化项目要形成共同的推动,构建成一个优质的艺术生态。这里有艺术生态产生的基础,美术馆虽然只是艺术生态中的一部分,但是美术馆是有带动性的,我认为通过美术馆和其他板块的相互促进,最终会实现整个廊坊文化艺术生态圈的蓬勃发展。
参考资料:
张子康:美术馆到底“管”什么?乙观 2024.02.23
美术馆的生死之年,谁还在稳坐前排?Hi艺术 2024.01.12
张子康:学术不独立,与商业做平衡,是美术馆最糟糕的做法 Hi艺术 2023.10.17
张子康:中国美术馆体系从根本认知上有偏差 天涯杂志 2014.06.30
冀少峰谈民营美术馆:建馆易,经营难 99艺术网成都站
张子康:民营美术馆第一人http://www.sina.com.cn
民营美术馆在火热的中国艺术下摸索前行 http://www.sina.com.cn
(来源:ArtAlpha艺术阿尔法)
艺术家简介
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杂志主编。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新绎美术馆馆长。主持策划、编辑出版各类文学、艺术图书千余册,多次荣获国家级图书奖项;策划众多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大型艺术展览,如“马克·夏加尔”中国首展、“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安尼施·卡普尔”、“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超越”西海美术馆开馆大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