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5-21 09:52:51
听新闻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

苏新平: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

展期

2024.05.12-2024.06.15

地址

東京画廊+BTAP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陶瓷三街)

策展人

田畑幸人

执行策展人

段少锋

艺术家

苏新平


告别名利场

暌违二十余年的画廊个展

从此次在東京画廊+BTAP举办的“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向前追溯,苏新平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在画廊举办过个展了。

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最如日中天之际,苏新平却毅然选择与他在国内外的六七家代理画廊终止合作。那时,他已经进入市场十余年,在海内外多个重要美术馆、画廊举办过个展/群展,追逐他作品的人不计其数。往往还没开始动笔,等待买画的人已经排起了队,甚至还有人打包买。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苏新平: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展览现场,東京画廊+BTAP

苏新平坦言,当时的确卖了很多画,常常在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琢磨一幅画时,就要投入另一幅画的创作。以至于后来再见到很多早期作品流入市场时,苏新平会感到尴尬和不忍面对。

大约是2003、2004年前后,美国纽约的Max Protetch画廊(创办于1969年)计划邀请苏新平举办个展。在此之前的1998年,苏新平、洪浩、王劲松、方力钧、艾未未、曹勇、宋永平7位艺术家的群展“双重媚俗:中国当代艺术Double Kitsch: Painters from China” 曾在Max Protetch画廊举办。当画廊主Max千里迢迢从美国赶来北京想看看苏新平的工作进度时,苏新平只拿出了一张画了一半的画。见此,Max沉默了十几分钟后便离开了……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背影》81×65.5cm布面油画2024

至此,苏新平才明白,对于艺术家而言,办展览并不只是拿出几幅画、人去出一下场而已,而是要有合作意识,卖作品并不是展览的全部。“我不愿意被裹挟了,”苏新平说道,“在早期无意识的时候就进入市场,接着又稀里糊涂地面对它。时间长了总觉得是应该的,但世界上没有应该的事。”

之后,再面对各画廊的邀约,苏新平总是推脱说“明年”,明年又推到再一个“明年”。直到2023年,東京画廊+BTAP总监田畑幸人亲自前往了苏新平工作室,与他定下了一年后的此次展览。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苏新平的工作室,摄影:董林

東京画廊+BTAP正在举办的苏新平个展,主题中的“行走的男人”代表了他为人熟知的大型雕塑,“远去的马”则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写照,他在心中再一次回到了艺术开始的地方以及理想主义的起源。1989年,苏新平创作了石版画《躺着的男人与远去的白马》,成为他80年代真实状态的写照;35年后的今天,“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既是一次跨越时间的呼应,也是对苏新平近年来艺术创作的回望。

回归自我

1989年是苏新平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的那一年。除了《躺着的男人与远去的白马》,他还开启了其早期成名作“寂静的小镇”系列的创作。

那年寒假前夕,高名潞来到中央美术学院苏新平仅2平方米的画室内,邀请他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现代艺术大展”。高名潞原本选择了他两幅“寂静的小镇”系列作品,但由于运输问题压坏了一幅画,最后只得展出了其中一幅。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1978年,当兵时期的苏新平在中蒙边境线上留念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1989年,苏新平(左)和尹吉男(右)在老美院的篮球场上

当时苏新平对参展并无概念,尽管央美王府井校区和中国美术馆仅一公里之遥,但他一直都没去看展。直到寒假结束前夕,苏新平才去了展览现场。他不仅错过了除夕夜那石破天惊的一枪,对于这档展览更是“看不懂”。

同年,苏新平留校任教时,版画系有的本科生已经二十五六岁了,年仅29岁的他比学生们大不了多少。足球场大小的学校里,老师和学生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经常深更半夜了,学生制版遇到问题,还得喊苏新平下楼解决问题。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寂静的小镇之一》50×67cm石版画1989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躺着的男人与远去的白马》62×50.5cm石版画1989

苏新平早期的石版画作品以写实风格为主,画面大多采用近景片段式构图,常出现人、马、土房子这些带有北方的孤寂和苍凉感的形象,这是故土留给苏新平的印象,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他对都市生活的不适应和内心的逃避回归。凭借这些作品,苏新平在“中国大陆青年版画家大展”中获得第一大奖,并且很快被国内外艺术界关注,并多次登上各大画廊、美术馆的展览舞台。90年代初,他的一幅作品就能卖到上百美元了。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飘动的白云之二》55.5×76cm石版画1991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网中之羊之一》58×43cm石版画1992

1993年,由于在美国有三档个展,苏新平先后在亚特兰大、纽约居住了半年。这半年里,他如饥似渴地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观看此前在课本上才有的作品,内心深处对“古典”“传统”的坚持也开始了动摇,并且对现代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看多了以后,我开始从对西方的绝对迷恋和向往,到逐步适应,再到厌倦、反对,因为大多作品都是大同小异,并且与我的社会处境、文化环境没有关系。”苏新平如是说道。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1994年,苏新平在美国蒙德里安作品前留影

回国后,他愈发觉得版画无法承载自己转变后的思想,于是便开始转入油画的创作中来。国内社会的剧变与浮躁让苏新平不断反思,他的创作也转向了对现实的反讽。无论是创作于1997的《欲望之海》《世纪之塔》,还是2006年的《干杯》,都是对追逐名利的社会现状进行批判。作品的语言风格也带有政治波普的特征,画面中的人物眼神空洞、表情夸张,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症候。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世纪之塔》194×390cm布面油画1997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欲望之海12号》97×130cm布面油画1997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干杯34号》300×800cm布面油画2006

在此之后,苏新平与商业割裂,开始在反省自己的艺术道路,以及未来何去何从。同时开始尝试过去没时间、精力去实践的创作想法。“那时最大的转变,就是回归自我。2006年开始创作的‘风景’系列,就是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

“风景”系列描绘的多是无人的荒凉景象,色调沉重的画面中依稀可辨阴霾的天空、工业的废烟、燃烧的山火、残败的植物,面对画面时,让人感受到无比的沉重。正是从这时开始,苏新平的创作走向了抽象。在之后的“八个东西”“灰色”系列中,色彩、构图愈发凝练、纯粹,天地之间,惟余莽莽。在此阶段,苏新平的关注点又从外部的人和社会,重新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风景1》300×1600cm布面油画2007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八个东西1号》300×200cm布面油画2012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灰色1号》130×194cm布面油画2012

不问前路,四十年之变

正在東京画廊+BTAP举办的“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展览,聚焦了苏新平最近两年的新作。从题材上看,似乎又回到了苏新平早期便开始描绘的题材:天地间的人与马。几种常用的颜色——内敛的红、深沉的蓝、含蓄的赭石色,都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

新作中的人,如《背影》《站立的男人2》两件作品,不再是此前在快节奏的时代中疾步向前走的“行走的人”的状态,而是呈站立状眺望远方,仿佛旅途中的休憩,多了一份淡然。“蒙古马”系列,则是通过散点透视的方式,将马的形象无限放大,直至超出了画面。无论从何种角度观看,似乎都被画面中的马凝视……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站立的男人2号》260×200cm布面油画2023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回头之马》160×200cm布面油画2023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三匹白马1号》200×52.5×225cm光敏树脂2024,東京画廊+BTAP展览现场

纵观苏新平近四十年的创作特点,似乎很难总结出具体的风格特征。因为他始终都在怀疑和推翻中前行,从未囿于任何一种流派,也始终与流行保持着距离。

尽管苏新平说,“我这一生,都伴随着迷茫与孤独”。但在艺术这条路上,他却不曾停止追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就像他笔下那匹踽踽独行的马一样,背负着艺术的理想,勤勤恳恳,不问前路。

(文/吕晓晨,《Hi艺术》资深编辑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艺术家苏新平,摄影:董林

一辈子都在“过渡期”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

采访人:你有二十余年没有在画廊举办过个展了,東京画廊+BTAP是如何“说服”你的?

苏新平:東京画廊+BTAP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从创办至今的二十多年里,都带着早年间一种理想的价值观。在当时洽谈展览到今天,画廊团队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与我讨论销售的事。画廊毕竟是商业机构,反而是我有点负担,但是画廊团队一再告诉我说不要担心这些。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苏新平: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展览现场,東京画廊+BTAP

采访人:从展览主题来看,是在怀念三十多年前的自己?

苏新平这么多年过去,我的精神家园还是家乡。不管在现代都市生活了多久,我骨子里和内心深处,还是受草原生活和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无论我的创作面貌是怎样的,都没有超出我的性格范围。虽然自从父母不在后我很少回去了,但是只要我开车经过草原的景象,脑海里就会立刻想到家乡的事。

采访人:为什么关注“马”这一主题?

苏新平从我学画画开始就画马了。画马也是由于草原文化的熏陶,在我的家乡,马是很常见的动物。三十多年前我画马主要出于超现实的表达,而今天更多的是精神性的表达。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蒙古马6号》130×100cm布面油画2024

采访人:很多新作都使用了蓝色,代表了你怎样的创作状态与情绪?

苏新平其实没有特别的意思。很多作品创作于春节期间,我不准备画大画了,也让自己稍稍放个假。拿自己原来的小画覆盖作品时,索性就画蓝底子了。

这批新作有我过去不曾有的体验,和我那个阶段看中国画,尤其是书法多一些有关。看得多了,就会把觉得挺有意思的线条、色彩块面放在里面。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自画像》65×53cm布面油画2024

采访人:会打小稿吗?

苏新平多数都不打。有时候有用图片参照一下,大部分是靠想象。

采访人:你一般会从画面的什么部位起笔?

苏新平早期我画风景时,就首先摒弃了“概念”,当时是从抽象的角度来思考的。直到今天,我画画还是没有从固定的点开始的概念。多数时候都是面对画布产生的灵机变化,如果太按部就班,会让我不太满意。最近一段时间脑海里闪烁的东西太多了,可能作品还是在过渡期——有时候一些点不明确,但有时候就稍微具体一点。但一辈子何尝不处于过渡期?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低头的男人》200×160cm布面油画2023

采访人:这两年你还创作了一些水彩手稿,用线条的方式。

苏新平我早期习惯用铅笔涂涂画画,就和速写一样。也和我画大画、做雕塑有关,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就用毛笔画下来。之后画画或者做雕塑的灵感就是从里面攒的。

画的时候,我不知道会带来什么。就像做艺术家一样,不知道下一步会怎么样。说不清楚也不知道前面路是什么,这特别有意思,可能从事艺术的乐趣就在这儿。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手稿3》28×20.5cm纸本水彩2024

甩开包袱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

采访人:90年代你从版画转入油画,当时会觉得有壁垒吗?

苏新平当时我买了一些油画的技法书,画之前准备伸手参考时猛然发现,我怎么画也比不上油画系一年级的学生,因为技法还是有许多讲究的,我干脆就把书原原本本地送给别人,我就画画就行了。

后来我也一直在绘画,是油画还是版画或者是雕塑,对我来说并没有区别。可能和我版画系出身有关,我从来没有建立沉重的包袱。一旦把技能的包袱甩开了,画种的包袱也不存在了,我看重的就只是绘画本身了。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1990年,苏新平在美院石版工作室

采访人:版画系和其他的院系有何不同?如今有很多艺术家都出自版画系,比如70后的尹朝阳、韦嘉,80后的彭斯,到如今崭露头角的90后苏煜铭等,都是你的学生。你对学生的教育是怎样的?

苏新平做版画,需要先有想法,然后构思构图,再进入材料转化,作品的生成不是直接的,制作过程中还需要讲究技术,全靠自己动手,亲力亲为。尤其是石版和铜版,还要和别人合作,一个人很难实现。因此版画系的思维是需要逐步累积起来的。

所谓学院教育,就是将人类的经典来教给学生。过去主要是知识和技能,而今天其实是素质和素养。我都是和学生互相碰撞来讨论话题,学生先讨论。我比学生看得多,经验也会相对丰富一些,就会从中给他们提示,但不会提要求。所以我都是松散状态下,给学生留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胡闹”。我希望他们不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学生们不要过早进入市场,尤其要警惕市场的“流行”。并不是我不希望他们变得有钱(笑),而是不能因为有了利益便放弃了独立思考和艺术追求,有些东西是不能丢掉的。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风景系列二——6号》50.5×40.5cm布面油画2008

采访人:你是何时开始创作雕塑的?

苏新平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有普修课,当时我的雕塑女人像还做得挺好的。后来大型绘画做得久了,我总有一种要面对空间的冲动,因此还是雕塑最适合。

刚开始我找了雕塑系的学生来帮我用泥还原我的小稿,但过程总是有很多不满意,也换了好几个人。大概经历了两年,才终于做出了我觉得不错的雏形。但目前为止,我的雕塑其实还没有到考虑个人语言层面的程度。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马》211×52.5×104cm光敏树脂2024

采访人:你有一个系列的创作是用很多张甚至上百张正方形的纸拼成的巨作,这个系列是如何产生的?

苏新平我在担任央美造型学院院长、央美副院长后,就经常要开会,没有那么多时间画画了。但我心里又非常急切想要去进行我自己的创作,这二者就有冲突了。有段时间我还挺崩溃的。我习惯在小纸片上涂涂画画来排解焦虑,突然发现心静下来了。而且纸上留下的痕迹挺有意思,于是我开始用很多小纸片复制我之前的一张大油画。

本来是出于疗愈性质的,就像写日记一样,结果后面累计了几百张,我摊开之后发现这些纸片有图像感,就把它们定在墙上组合起来,原本毫无关系的画面放在一起,想组合成风景也行,其他东西也行,也可以打碎重组。它们和墙面、空间产生了关联性,突破了平面的二维。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荒原3号》300×200cm铜版画2017

拒绝风格和模式化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

采访人:你的创作经历过哪些不同阶段?

苏新平每个阶段都是伴随着我的处境带来的思想的变化,生存状态的变化而产生的。至于每个阶段是何种风格,以及是不是形成了我的风格,我并不在意。幸亏我的作品没有什么风格,因为有了风格,就代表市场的认可,我不愿意和利益挂钩。当代艺术的一个基本核心,就是反模式化。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苏新平的工作台,摄影:董林

采访人:现阶段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苏新平我说不清楚。之前也有人问过,后来我想幸亏没想没把这事儿弄清楚,不然我可能没兴趣了。人类社会走到今天都是非常迷茫的,我们这代艺术家有人因为有钱迷茫了,也有人因为市场抛弃就迷茫了……我在创作中,也时常会感到迷茫和孤独。艺术说白了就是追寻独特性,但当你的生存状态和艺术融为一体,艺术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每天都在思考或者在做这件事,那肯定就不会差了。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蒙古马3号》60×80cm布面油画2024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蒙古马5号》80.5×60.5cm布面油画2024

采访人:如今的创作时间如何安排?

苏新平退休后,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早晨起来就往工作室走,感觉奔向金光大道一样,奔向我向往的目标。不用再操心学校行政的事情,只管画画这点事儿就行了。我也不管创作上是不是弯路,没准弯路也会歪打正着呢!傍晚累了就往回走,晚上什么也不做,最多有一些重要的朋友聚会。但现在聚会我也很少去了。

如果测幸福指数,我可能是全球指数最高的。每天没有干扰,都在面对未知的领域趋势,灵魂深处已经不能再充实了。

采访后记

采访结束后,苏新平坚持要去户外拍肖像。“拍得有苍凉感一些,”他说。

在强烈的阳光下,苏新平不自觉蹙起眉头,带动面部表情在脸上形成了一条条“川”字纹,就像是他家乡内蒙古土地上纵横的沟壑。收养的流浪狗“丢勒”在他脚边转来转去。

如同乡音伴随着人的一生一样,内蒙古剧烈变化的气候、凛冽的风、苍莽的草原,给苏新平的身心留下深深的烙印,也影响着他的创作。如同他为“丢勒”提供庇护一样,在苏新平孤独而迷茫的艺术探索之路上,家乡也是他的庇护所。

(来源:Hi艺术)

艺术家简介

对话苏新平丨四十年,苍凉未改

苏新平,1960年生于内蒙古集宁市,1977年入部队服兵役,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4年至202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