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对话陈琦丨无惧来处,也无惧归处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5-15 10:43:08
听新闻

对话陈琦丨无惧来处,也无惧归处

日前,陈琦2024年的第一场个展“於我归处”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

“於我归处”出自《诗经·曹风·蜉蝣》。浮生一日,蜉蝣一世,以“於我归处”为名,一方面是陈琦在版画创作中关于时间哲思的延续,另一方面,则是陈琦从各种意义上的一次“回归”。

他回到了自己出发的地方,32年前,29岁的陈琦在同样的此地举办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场个展。

他也回到了自己的生长地,重建与江南故土间的地缘连结、与笔性墨法间的心灵沟通。

对话陈琦丨无惧来处,也无惧归处

纵观这场展览,不难发现,步入耳顺之年的陈琦似乎顺利抵达了一个新的阶段,祛魅了对于本质和世界自身的理解,这让他的表达更为畅然,曾经自视“无用之用”的水痕,也转化为“自然而然”的笔墨境界。而在媒材与展陈方式本身,陈琦延续了自己一贯的纸本材料,突出了一直以来的先锋思考。

例如,他深知互联网时代的观看方式对于“凝神专注”是具有瓦解性的,人们的观看方式、创造行为都会迅速被新的媒介所塑造。在江苏省美术馆宽敞的空间内,他将所有展墙漆成黑色,让观众获得瞬间的沉静感。尤其一个一体两面的装置,同时用悬挂和凹凸的展陈方式呈现了《美丽乡村》和《盛夏》(故宫)两件作品,似在回应这个碎片化时代的观看方式。平面空间被解构和打破,分割为数十个破碎的空间,随着观者的移动,视觉上会获得流动变换的观看体验。

在现场,陈琦会兴奋地说与我们听,作品《2012生成与弥散》一定是现今尺幅最大的版画,言语中,透露着他对形式的极致追求。幽暗空间内,长达54米的折页式展陈,占据了整整一面墙壁,沧浪之水仿佛横贯时间简史的长河,与之相对的镜面则让观众沉浸在虚幻与真实波动之间,感受着之于传统经验的挑战。

对话陈琦丨无惧来处,也无惧归处

《夏花》

264.8x151.6cmx3

纸本水墨  2019

对话陈琦丨无惧来处,也无惧归处

《秋叶》

333.5x151.4cmx3

纸本水墨 2020

其实不论是展厅中《夏花》与《秋叶》两个分别讲述生与死的作品如同莫比乌斯环般的形式对照,还是作品《巨川》中对于生命观的圆融感受,或者从2022年的个展“无去来处”到2024年的这场“於我归处”,陈琦都是在用东方哲学中圆形的时间观创造自己艺术创造之路的闭环。

人们常说陈琦是一个极为理性的人,不论是作品中所灌注的关于时空哲理的完满思辨,还是在技术上近乎“机械性”的极致追求,都让他看似是那样的不偏不倚。

对话陈琦丨无惧来处,也无惧归处

但也是这样一个理性的人,在捍卫版画传统时,在对抗版画的主体性危机时,在不断追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做版画”时,就像那渺小而宏大的《巨川》一样,如同一叶小舟行走在气势磅礴的大河之中,像一个孤勇者,独自承载着光明和希望。

所以比起“理性”的人,不如说陈琦是一个相对恒温的人。他只是将所有的火气都泄在了与自己长久以来的严苛对话里,将所有的澎湃都安放在与作品的搏斗过程里。

看他年少至今亦逾100万字的厚重日记,里头有年少的火花、关于人生的重大抉择。日记里的陈琦总是站在“自我”的对立面,时刻提醒现实中的陈琦“不要慵懒,不要松懈,唯有认真过好每一时每一刻,才不至于在生命戛然而止时有所缺憾”。

从80、90年代西方文化涌进之后的清醒“回望”与身份确认,通过展现器物之美的“明式系列”“琴系列”“佛印系列”“梦蝶系列”等追溯中国传统文脉;到2000年初通过“水”“时间简谱”系列,实现图式语言与媒介形态上从写实到抽象的转变,创作目光开始转向更为宏大的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再到2018年以来的版画作品《刺破冰面的湖》《本质的起源》《心象》等,陈琦开始自由使用数字艺术、影像技术、互动装置、水墨艺术等,彻底打开媒介的限制,告别观念与方法上严谨的“技术流”,有意去寻找一种失序与释放。至此,他也完成了一场与过去“严谨”自我的告别式。

对话陈琦丨无惧来处,也无惧归处

《北冥》局部

看他讲述自己2022年画《北冥》的经过,从最初在铅笔稿阶段的“死磕”,到上水墨阶段时,反复积水积墨带来的纸张的膨胀和褶皱,以及墨色在低洼处堆积干涸后在纸张上形成如海岸线般弯弯曲曲的自然痕迹,如此的反复,每一天都会在视觉上构成新的关系,这种关系又被第二天的内容打破,形成另一种新的关系。陈琦形容这种作画的过程心理上会经历过山车般的体验,他喜欢这种体验。

“曾经我做一些作品,就如同人穿衣服一样,要得穿干干净净,领口熨烫得笔挺,后来我觉得不对,觉得纸就像我们的身体,它有自己的结构。这种结构受到了风、雨的浸润,就会和自然产生很亲密的关系。”

慢慢地,尺幅越来越宏大,他便越来越渺小,直到自己也被吸入如梦如幻的泡影里。这也解释了他为何对“水”越来越痴迷,因为他开始包容、迷恋甚至贪恋这种“第二自然”所带来的不安感与不确定,沉迷于解构与建构过程中带来的种种未知。

近年来,或者说,一直以来,媒介、工具、展陈方式、观看方式……陈琦竭力尝试着不同的变化与创新,但他捍卫的东西始终没有改变。人们所知的艺术的有趣或许在于面对未知的创造,而艺术的无趣或许恰恰在于将一切创造加注意义。那些外人看似理性甚至枯燥不堪的技术革新,是陈琦以自我消解的方式去完满自我的“第二生命”,也是他用创造抵御同质与平庸的勇气。

最终,回归到眼前这场展览“於我归处”,或许是陈琦“万变”后的身份总结,又或许,这次总结依旧是一种“阶段性”的宣告:他无惧来处,也无惧归处。

从南京走向北京,再走向世界艺术圈的陈琦,于年复一年的聚散离别中,于纷然向上的无尽生长中,一直惦念着南京,以及只有江南才有的扑面而来的湿漉漉的空气,还有桃红柳绿的江岸、白墙黛瓦的院落、漫天飞舞的梧桐叶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特别的味道。

鱼米之乡长大的孩子,毋庸置疑,生命里都饱含着灵性,对水有充沛的情感,对自然有无限的亲近,对历史有天然的思念、牵挂与回望……南京的人文传统深厚,给人惊喜,也给人带来恐惧,但这种恐惧是陈琦一直保持敏感的方式。在容易钝化的日常生活中,保持敏感性这件事对他来说是重要的,他所做的事情也受此驱动。

这场四十年的远游,对于陈琦来说,更像是一场修行,从少年时期的自我、想成名的心理,到如今认识到生命的本质,而更加融合内修的过程,是一个人建立自身价值体系的过程。

过去的南京,对陈琦来说是“家”的味道;现在的南京,对陈琦来说,是“家乡”的味道。从家到家乡,是一次精神的回归 ,是个体如何安身、如何建立自身价值标准的思考。

人的尺度和存在的状态,决定了何为“归处”……

对话陈琦丨无惧来处,也无惧归处

(来源:相惠

艺术家简介

对话陈琦丨无惧来处,也无惧归处

陈琦,1963年生于南京,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博士学位;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其作品连续获得第七、八、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及优秀奖,第十三届版画展金奖及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