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王绍强:新广东美术馆会让你感到惊喜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5-05 09:58:02
听新闻

王绍强:新广东美术馆会让你感到惊喜▲王绍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图/大食

广东美术馆新旧馆将错位发展,各自发挥作用:二沙岛旧馆聚焦广东的近现代艺术,白鹅潭新馆聚焦当代美术、国际美术的研究以及大型展览的呈现。

广东美术馆的诞生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岭南画派的发源地,广东人民对美术文化的需求似乎萌生得更早一些。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当时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没有正式的展馆,一些美术展览可能在图书馆、文化馆或者某些专科院校展出。比较正式的展览需要向广州文化公园、广东省博物馆等租借场地。广东美术界迫切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美术馆。1983年,《美协广东分会关于今后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初步计划》提出了“争取两三年内建成‘广东省美术展览厅’”的计划。1985年7月18日,在广东美协第三次美代会闭幕式上,时任副主席汤小铭宣读了《筹建广东艺术博览中心倡议书》,正式公开提出希望有一个可以展览、收藏、存储广东美术艺术品的场馆。

在各方呼吁和支持下,1988年,广东美术馆项目正式立项,选址二沙岛,于1990年12月28日正式奠基动工。王绍强记得,当时建筑的设计方——广州市设计院还请教过贝聿铭先生应该怎么建?“因为大家建美术馆都没有经验,需要多大的地方?怎么做?其实大家心里都没有数。”

经过将近7年的建设,广东美术馆终于在1997年11月28日落成开馆。“广东美术馆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动建设的,凝聚了老一代美术家前辈的心血。广东美术馆的建立是我们国家——特别是广东省——(的美术馆)迈向现代美术馆的一个里程碑。”现在提起来,王绍强依然有些激动,“当时在全国的影响非常大。建筑做得非常好,它有东方庭院建筑风格的感觉,注重光影,包括自然共生的理念。二十多年过去了,它还是非常美,还是一个很经典的建筑。”

王绍强:新广东美术馆会让你感到惊喜▲二沙岛广东美术馆外观图/受访者提供

2022年9月,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向馆方发出预先保护通知,广东美术馆成为广州首例具有保护价值的现代主义美术馆建筑。

“我们这一代都是伴着广东美术馆成长起来的。”王绍强跟很多同学通过美术馆的展览开阔了视野,认知了艺术的规律,也受到一些艺术家创作观念的影响。“如今广东美术馆影响了几代人。我们也希望继续把展览做好,把公共教育的层面做细,把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服务广大的市民朋友、观众朋友,不断努力,令到广东美术馆成为我们老百姓心中的艺术殿堂。”

王绍强介绍,自成立以来,广东美术馆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举办过近千场展览,创设并举办了7届“广州三年展”。“我们举办过许许多多的展览,也迎接过无数的观众。收藏也很丰硕,现在有4万多件的藏品,在省级美术馆里面也是领先的。我们作为曾经在这里奋斗过或现在还在奋斗的美术馆人,还是很骄傲的。”

“做老师对我来说是蛮好的职业”

身兼美术馆馆长、艺术家、策展人、教育家等多重身份,王绍强觉得最自在的还是做艺术家。“做艺术家,能够一个人在工作室里面进行创作,这肯定是从小就梦想的状态。但是人总归是放在社会里,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还是作为教育者的身份比较符合我。”

“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它是一个寂寞又能够回归自己内心的过程,个体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是自由的。因为我们日常工作繁忙,更加希望能够有自己的空间。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在付出,为艺术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民和观众服务,以前在大学主要是培养人才。唯独创作是自己内心的自由,每个人到了一定年纪,都希望能够找回我们失去的一面。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补偿!”

199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王绍强从上海来到广州,彼时广东美术馆还在建设。由于分配的单位不对口,王绍强转到广东省文联属下的一家出版公司工作,但也只做了半年就辞职。辞职后王绍强四处旅行,回程接到广州美术学院的电话,请他到广州美术学院任代课老师。

从那以后,王绍强就成了广州美术学院的一名老师。2000年,他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正式留校当老师,一直做到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院长。“算是圆了小时候读书的梦,这个圆梦的过程是很完美的。”

从1995年算起,王绍强在广州美术学院教了整整20年书。他教过工艺美术、展示、平面设计、写生采风课、设计史、设计理论,很多讲义都被整理成书籍出版。“教书给我带来系统性的思维,还有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尽管现在仍然身兼几所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但王绍强还是很怀念做全职老师的时候,“很单纯,又能够深入地做研究。做老师对我来说是蛮好的职业。”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学画画、读美术学院,最大的愿望就是留校做老师,留校做老师就想干到退休。”王绍强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离开教师岗位,走向另一个舞台。

王绍强:新广东美术馆会让你感到惊喜▲2023年,“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展览现场图/受访者提供

怎么才能让年轻人来看展

2015年11月,王绍强调任广东美术馆,虽然不舍得广州美术学院的同事和学生,“但人总是要往前走,总是要有所改变的。”

只身一人来到广东美术馆,王绍强有些迷茫,团队需要重新熟悉,工作性质的转变对他来说是重大的转变。“在大学做老师很单纯,整天都在围墙里面工作。来到美术馆变成社会性很强,要面对观众、面对社会,跟在大学完全不一样。”

王绍强接手的时候,广东美术馆已经有了不小的影响力,但“要建立工作团队,要规划学术方向,既要跟以前有传承,又要适合当下的时代要求,还要有新的突破,这些都很难。”

王绍强的学术经验很快就派上用场,他懂得空间的改造、建筑学的关系和环境的营造,了解人对视觉的感受。“我觉得美术馆的美,要让公众在无意中感受到。”基于这个理念,王绍强和团队着手对场馆的园林、空间和灯光做一些微小而有效的改造。原来广东美术馆外围没有灯光,到了晚上是整个二沙岛最黑的建筑。改造之后,到晚上可以看到一个温馨恬静的美术馆。王绍强认为,舒适的环境会让人感受到温暖与美。

广东美术馆的二楼原来有一个层高较低、空调不足的空间,很多艺术家都不愿去那里做展览。王绍强将它进行改造,命名为“7号空间”,面向三十到四十来岁的刚刚成长起来又缺少展出平台的艺术家,邀请了一批有权威、有见解、有影响力的学者来提名,目前已经做了超过30个展览——在合理利用展馆空间的同时,也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展出的平台和机会。

为了争取年轻的观众来看展,团队花费了很大的力气研究观众的心理。“年轻人对新的事物、对美的感受都很敏感。你敲锣打鼓叫他来他不一定会来,但是他会通过传播体系、通过自媒体(被吸引过来)。如果一个展览有一种美的感觉、一种当代性,有能够直指他内心的东西,你不叫他,他也会来。”

2023年第七届广州三年展,累计有近50万名观众进入广东美术馆参观。“来馆里看展的观众多了,年轻人多了,小朋友也多了。有时候下大雨,观众还在广场排队,排到广东华侨博物馆,排到路边去。这种场面对于一个艺术管理者、一个美术馆的馆长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王绍强总结经验说,“为什么有些展览年轻人会大排长龙?他会感受到我们对艺术的基本的呈现,能打动他。对于美术馆的管理者也好,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也好,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服务好观众,如何让公众看到展览后有所收获、有所感染、有所影响。”

经过八年的磨练,广东美术馆的团队也成长起来了。“现在全国也好,我们省里也好,美术馆事业发展得很快,但人才还是缺的,特别是缺高级管理人才。最近八年跟我一起进出美术馆的同事,有些已经成长为管理者。现在我觉得最有自信的就是我们已经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团队。我们的人才成长起来了。”

作为一所免费向社会开放的省级国家重点美术馆,本地市民、外地游客、国际友人都可以无障碍地进入展馆。“我们在策划展览的时候,首先是带有一种艺术的理想,还有对审美的基本判断,尽可能让观众来到我们美术馆的时候能有所收获。我们在策划展览时总希望能够深入浅出,在展览的时候用尽可能多的手段——比如说讲解公共教育的一些活动、创作的说明、互联网的传播——让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来了解艺术。但是我们也不可能什么都把它讲清楚。我们希望艺术还是要让观众用内心去感受,去感悟。”

王绍强:新广东美术馆会让你感到惊喜▲广东美术馆的展览,图/大食

作为馆长,王绍强有一个理念:观众可以看不懂,但是不能说没见过。有些艺术家的作品,王绍强也要交流过才知道艺术家的想法,但他希望观众来到美术馆以后,可以知道艺术家在想什么、做什么,用什么材料、用什么观念、用什么媒介、用什么空间关系来呈现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公众不一定说什么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但是潜移默化会形成一种(判断力),对艺术欣赏能上一个台阶,视野会更加开阔。”

“如果跟全国其他省的美术馆有所区别的话,我觉得广东美术馆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有一套学术体系。我们每次做展览,它的学术影响力会不断地叠加。比如说我们这几年,一方面继承美术馆长期以来一些重要的学术品牌,包括对广州三年展的坚持,对摄影、影像的持续性地展览和研究。”2024年,王绍强策划在广东美术馆举办首届“广州设计三年展”。

成立于1997年的广东美术馆曾经是广州地标,也是广东省的文化地标,举办过许许多多国内外名家的展览,也迎接过许许多多的美术爱好者。经历了26年的洗礼,馆舍变得陈旧,部分设备设施老化,当年的建筑标准已经满足不了现在一些展览的需求。近年来,重建广东美术馆的呼声日渐高涨。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201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合并建设,选址于荔湾区白鹅潭。整个综合体命名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于2019年12月27日正式奠基。截至2023年12月,工程已接近尾声,2024年将正式开馆。

王绍强:新广东美术馆会让你感到惊喜▲白鹅潭广东美术馆新馆图/受访者提供

再造广东美术馆

采访人: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来建一个新美术馆?

王绍强:广东在全国美术方面是个大省,现在广东美术馆超负荷运营,展览的频率太高,而且展览任务太重,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研究、收藏、公共教育等需求。新美术馆的建设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正好赶上了文化强省建设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新的美术馆就提上了日程。

采访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是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这是基于什么样的策略和定位?

王绍强:“三馆合一”的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深度规划。我个人的理解是希望能够形成一个博物馆群,各个馆的观众可以资源共享,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公共资源。三馆或多馆的联建目前在全国也是一个趋势。现在我们三馆的落成,可能会在南方甚至全国有一种引领性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节约管理成本,能够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满足市民的公共文化需求。

采访人:新馆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

王绍强:“三馆合一”的总面积是14.2万多平方(米),广东美术馆大概约占70%左右。新广东美术馆不算公共空间的实际使用面积大概是6万平方(米),所以“三馆合一”是以美术馆为主体的综合体。

采访人:作为普通的观众来说,在新馆他们可以享受到哪些跟旧馆不一样的服务?

王绍强:新美术馆肯定是比老美术馆更加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会让你感到惊喜。比如说新美术馆的休闲空间更多,观众可以坐下来看看书,喝杯咖啡,甚至可以约一些朋友在这里聚会、吃个简餐,这些配套都有。整个建筑里面有很多休闲露台,看完展览后可以在户外休息,加上有面积很大的江面广场,会给市民和观众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

采访人: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很发达,AI绘画得到广泛应用,在新馆的建设和设计当中,怎样体现科技与未来的因素?

王绍强:新馆科技含量会更高、服务体系也会更大。展览的内容可能也会借助一些新的手段,比如说可能有一个展厅只是做科技的艺术,包括沉浸式的展览,可能对年轻的观众会有相当的吸引力。此外,我们的三年展对艺术规律的探索也没有停止,也会探索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包括在教学里面的关系。

但是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艺术创作是一个个体劳作的过程。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科技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更多地保留一些劳作型的创作,保留有艺术温度的创作,不会一边倒地全部作为科技展览的场所。

采访人:广东美术馆保存了很多“老广”共同的记忆,现在新馆的建设快完成了,旧馆会怎么样处理?

王绍强:新馆的建设现在很顺利,按照规划应该是2024年中开馆。国际性的大展、全国性的大展、我们众多品牌的展览会放在新馆。

现在旧美术馆里面的设备、设施老化严重,有些建筑的标准已不能达到当下的要求。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给老馆做系统性的维修,用一种新的姿态重新迎接我们的观众。

旧馆跟新馆以后将会错位发展,新馆面对当下跟未来,旧馆更多是做20世纪以来岭南名家的展览。观众、市民包括外来的朋友来到二沙岛广东美术馆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广东艺术家的作品,(体会)它的艺术思想,了解广东过去历史的辉煌。二沙岛旧馆聚焦广东的近现代艺术,新馆聚焦当代美术、国际美术的研究以及大型展览的呈现。两个馆定位不同,但都是服务于美术强省、文化强省的建设,各自发挥作用。

采访人:新广东美术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展馆?

王绍强:新美术馆的体量巨大,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目前是全国最大的综合艺术中心。大湾区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很重要的构成部分,(国家)赋予“大湾区艺术中心”很大的历史责任。“大湾区艺术中心”肩负着国家的文化战略、广东省文化发展的战略,同时也有服务大湾区的任务。我们希望新美术馆能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助推文化强省建设,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同时能够连接世界、走在全国美术馆的前列。

(参考文献:《见证30年:广东美术叙事史的几个关键词》《拓荒前行,追远历新:广东美术馆开馆22周年》《文化巨轮扬帆起!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明年开放打卡》《广东美术馆被列入预保护或入选改革开放优秀建筑、历史建筑》。)

文/ 陈斯鑫,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艺术家简介

王绍强:新广东美术馆会让你感到惊喜

王绍强,号后山,现为广东美术馆馆长,文博研究员二级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领军人才,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王绍强专注于东方哲学思想与自然观的深入研究,关注中华传统文脉的当代转换,不断在观念与方法论层面寻找突破。基于对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理解,对当下艺术生态的观察,致力于古今中西共通的他将当代思维方式与创作视野介入传统文化情境的重构中。对中国水墨、纸本材料的尊重与谙熟让他将个体情怀投入艺术创作,从而形成独到的视觉逻辑、当代视野及艺术纬度。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亚洲艺术中心、何香凝美术馆、33当代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及重要私人藏家收藏。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