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赵建民:文化艺术交流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4-29 09:22:15
听新闻

记者:您是国内20世纪90年代旅美艺术家的代表之一,当时基于怎样的想法让您选择“走出去”?

赵建民:我在年纪很小时便一直跟随舅父于希宁学习国画,他对我人生轨迹的影响很大。我在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1982年在于老的建议下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研修班,作为文革后央美的第一届研修班,让我有机会受教于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郭怡孮、张立辰等大家门下,也让我和田黎明、唐勇力、胡明哲等当代名家成为同学,这两年的求学经历让我至今受益。

在央美研修班毕业后我回到山东,也是在于老的建议和帮助下,希望让我去美国看看,开阔眼界。在于老看来,国内诸多艺术大家在20世纪上半叶都有留学或旅居海外的经历,如此能对中西艺术文化都有所了解。加之他个人在90年代初也去了美国待了一段时间,觉得我有必要走出去多看看。1994年底,我顺利获得签证,于是就去了美国洛杉矶。

实际上,到美国的最初计划是游历访学举办画展后待一段时间就回国的,没想到一待就是30年,现在回头再看,似乎都是命运使然。因为之前于老在美国的相关铺垫,我初到美国洛杉矶就顺利举办了个人艺术展,作品在当地华人圈里很受欢迎,带去的作品也随之售出,由此也就先在洛杉矶暂时安顿下来。后来在丁绍光老师的推荐下,我又拿到了美国政府针对中、俄、印等大国人才引进政策所对应的世界知名艺术家绿卡,所以也就有了身份能长久留在美国。但是短时间留下来容易,如何解决长久的正常生活又是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当时确实挺难的,我曾在美国街头给人画像,开过中餐馆,给华人子弟进行艺术培训,后来在山东同乡会和诸多朋友的帮助下,我用十几年的时间把艺术培训规模逐渐做大——在美国数个城市开了分校,学生总人数也超4000多人,教师100多位。这大致是我在美国办教育创业的一个过程,其实经历这几十年,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内心也深刻体会到当年于老把我送去美国的良苦用心。

赵建民:文化艺术交流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赵建民 《热带雨林》 180×180cm 1992年

赵建民:文化艺术交流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赵建民《椰风》 150×158cm 1988年

记者:您至今有30年的旅美经历,据您观察,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影响如何?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

赵建民:我在美国的30年里,大多数时间是在洛杉矶,但洛杉矶也是美国的一个大型城市,所以该城市圈的文化发展在美国整个文化生态中也比较有代表性。客观而言,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面较窄,影响力还是非常弱的。整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的存在主要分两类:

一类是美国有一部分专门研究东方艺术的学者,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对应的文化,研究方向以中国为主。美国很多博物馆中都收藏有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艺术精品,而且他们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研究很深入,只是在影响面上来说比较小,主要集中在少数学术精英圈层。

第二类在人数群体上影响面较大,只是以华人为主,主要集中在以洛杉矶、旧金山、纽约为主的大城市圈,这些地方华人相对聚集,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社区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也是逐渐建立起来的。早期我刚到美国的那段时间,因为中国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远不及当前,所以美国社会对华人圈或中国文化并没有主动了解的意愿。以华人艺术家为例,如果是画油画的艺术家会稍好一点,毕竟油画是西方社会语境中的艺术语言,但如果是从事水墨方向的创作,特别是中国传统水墨一脉的,就会有很大局限性,该方向的艺术家靠卖画生存很难,更没有当地的画廊给予签约,唯独只能靠华人市场,而且是早期到美国的台湾、香港的华人,他们有些经济基础,会收藏一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跃升全球前列,海外华人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就美国来说,2000年至2020年,特别是后10年间,国内艺术家到美国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相关的艺术展览也愈加频繁。

赵建民:文化艺术交流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赵建民:文化艺术交流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承与变——赵建民精品荟萃个展”现场  2019年10月 台北

记者:中国水墨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中的一门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您在美国也有较长时间从事艺术培训的经历,中国水墨艺术在当地的接受度如何?

赵建民:单就中国的水墨艺术而言,存在于美国社会中的主要是两大类:一个是当代水墨,一个是传统水墨。

当代水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进入了美国主流的艺术生态,例如徐斌、谷文达、王川、大泽人、陈向东的当代水墨作品是较早被美国社会接纳的,后来也有不少从事当代艺术创作方向的国内艺术家进入当地画廊或美术馆。其实其中缘由也不难理解,战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由美国主导,其中最重要的方向是倡导观念性,而这些艺术家的创作风格符合了美国本土主流的艺术价值观。尽管他们使用的水墨创作媒介是东方的,但其艺术表现语言和创作理念是美式的,所以他们的作品能较容易进入西方相关学者、院校机构的视野。

再就是我们的传统水墨艺术,这一风格主要是集中在整个华人群体当中。其实我从这些年在美国办艺术培训学校的经历发现,华人群体还是对中国的传统水墨艺术较为热衷,追求一种相对纯粹的、本体的艺术美,由此也能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

赵建民:文化艺术交流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赵建民《雨林靜悄悄》160×140cm 1993年

赵建民:文化艺术交流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赵建民《古榕深处》240×96cm 2015年

记者:您感觉这些年国内文化艺术“走出去”的展览交流活动,产生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

赵建民:我们首先要寻找合适的契机多走出去,主动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但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实际传播效果。其实,我在美国接触了很多中美文化交流的项目,也发现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两者之间的交流最开始都是民间的,官方组织较少,很多都是民营的文化公司或相关企业经营者自发组织画家到美国举办交流展览,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对艺术家艺术水平的甄选标准不够严格,艺术作品质量缺乏保障,不少水平较差的江湖画家掺杂其中,而高水准的艺术家缺位,这就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优秀艺术作品无法得以展现传播的处境,从而也让美国社会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一定的误读。

其次,传播交流的渠道太窄,且缺乏持续性。近些年,国内到美国的很多艺术交流活动主要还是集中在华人社区的小型画廊或美术馆,虽然现在华人社区也很大,但很难进入美国社会主流的艺术推介机构。而且,这些活动往往都是以举办展览为名头到美国游走一圈了事,缺乏持续性地推进,展览内容本身也缺乏策划性和系统性。这对于文化传播来说很难产生积极意义和实际效果,毕竟文化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赵建民:文化艺术交流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赵建民:文化艺术交流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中国画学会(美国)于2015年11月在美国洛杉矶成立

记者:2015年,在您的主要推动下,中国画学会(美国)分会在美国成立,当时您推动该组织成立的初衷是怎样的?秉持怎样的原则?

赵建民:其实在中国画学会(美国)分会正式成立之前,我就想在美国成立一个能够聚集华人优秀国画艺术家的机构或组织,因为我看到在美的华人很多,其中优秀的国画家也不在少数,但是大家分散在美国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对应的聚合平台让大家进行交流。后来在国内外好友共同推动下,前期经过两三年的筹备,中国画学会(美国)于2015年11月在美国洛杉矶成立。

从组织性质上来说,中国画学会(美国)分会是一家向加利福尼亚州政府申请注册的非营利性机构。虽然学会的总部在洛杉矶,但学会的定位是面向全美的华人国画家或学者,不仅是大陆,同时也包含港澳台,所以目前学会的主要成员是来自纽约、芝加哥、休斯敦、波士顿、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等地的知名国画家、学者、收藏家。在工作内容方面,学会主要是通过与国内的中国画学会各地分会联动合作,组织国内画家到美国进行一些画展、写生交流项目,同时也会组织旅美的优秀国画家回国展示,作一个双向的互鉴交流。而最终的目标是能够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真正推动中国画走进美国、走向世界。

赵建民:文化艺术交流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赵建民:文化艺术交流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美国纽约时代广场“送福”活动现场

记者:近些年,中国画学会(美国)在中美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做了哪些实践探索?成效如何?

赵建民:确实,这些年我们以学会为平台做了很多中美文化交流方面的活动,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中让这些交流活动更有效果和意义。就活动形式来说,最主要的是组织优秀国画家的展览,从艺术家个展到联展、群展组织了很多场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发现不足,并不断调整、总结经验。比如,我们在美国当地花很大精力去组织、举办这些国画展,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走进当地主流社会,产生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但在最初展览活动中我发现,即便我们展出国内非常优秀的国画家作品,似乎也很难引得美国观众的共鸣。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地的文化差异,纯粹的中国传统国画语言、表现题材对美国大众来说很难直接理解,存在较大的文化隔阂。

对此,我提出一个“弯道超车”的理念,即借鉴油画艺术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路径,推动国画艺术在美国的传播。国画的水墨语言是中国所特有的,也有山水、人物、花鸟等相对应的表现题材。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们就组织国内的国画家去美国当地采风写生,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随后再创作一批以美国人文风光为主题的国画作品予以展出——用中国的水墨语言去表现美国大众熟悉的环境,对他们而言会产生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感官体验,由此便能吸引美国观众的驻足,反而容易被接受。等国画艺术初步被美国社会了解了,再带着我们传统经典的国画作品展示,当地可能就会慢慢接受了,所以这需要时间过渡,掌握一个合适有效的方法。

当然,除了组织国画展览、学术活动,我们也在探索其他形式的交流活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效果较好的是在每年中国农历春节时开展的“送福”活动。我们与国内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合作,组织艺术家写福字,按联合国相关标准印上4种国际性语言,然后在纽约时代广场、联合国总部、大都会博物馆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给当地游客观众“送福”。

在美的“送福”活动可以和当地民众进行有效互动,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效果很好,所以我们已经坚持举办了很多年。从最初的单一城市举办,到后来充分发动在美各大城市的学会成员同步开展,逐渐扩展至美国的各大重要城市。而今年的规模就更大了,春节“送福”活动在形式上也更加丰富——通过加入腰鼓队表演环节聚拢更多当地观众参与,让中国文化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在地域上,该活动已经扩张至日本、俄罗斯以及欧洲数国,国内外相关的各大主流媒体都对该活动进行了头版头条的报道,产生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记者:您个人在中国画领域也有着自己的艺术实践,谈谈你个人在该方向的理想。

赵建民:我个人在艺术创作方向上主要还是定位于传统水墨,之所以如此选择,我有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自己更热衷于中国的传统水墨艺术,而且于老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定然要继承他的艺术理念,把他所倡导的国画艺术学精、学透,并传播开来;再者,虽然传统的国画艺术在美国社会相应的学术领域不是主流方向,但其实国画艺术的受众面还是更广阔的,社会民众还是更喜欢真善美的艺术。而且国画是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我有责任把它传播到国际社会,让更多人了解国画艺术、中国文化。

赵建民:文化艺术交流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赵建民《热带雨林深处之三》235×53cm 2012年

(来源:《艺术市场》 记者/武文龙

画家简介

赵建民:文化艺术交流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赵建民,(曾用名赵健民)1954年生于山东省潍坊市,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美国)会长,美国天普美术学院院长,美国US美术设计学院院长,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友好画院院委,中国水墨画院院委,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潍坊书画艺术对外交流协会主席。

2013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被中国教育年会授予“年度国际视野教育人物”称号,2015年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被全国世界华人协会授予“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称号。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