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4-28 09:36:35
听新闻

出道即巅峰

毕业于2006年的周松,属于赶上了中国当代艺术快车道的那一拨儿艺术家。用出道即巅峰来形容他的职业艺术之路也毫不夸张。他的超写实绘画作品《兵·泣》拿下了当年天津美院毕业创作的一等奖,同年又获得全国美术院校优秀作品提名展的铜奖。那时候他毕业刚刚一个多月。

这件让周松获得巨大关注的毕业创作后来成为今日美术馆的馆藏,他早早地与画廊签约,进入职业艺术家的状态。2007年他的作品亮相首届今日文献展,两年后他又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个展。这种情形在今天或许难以设想,周松回忆时坦言,“读大学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职业艺术家,然而毕业后根本没有时间思考,获奖、参展、签约,好像很多双无名的手推着你向前走。”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周松个展:秘境”展览现场,上海宝龙美术馆,2024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艺术家周松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览现场导览

作为出生于1982年的艺术家,周松的作品中并没有我们司空见惯的70、80后艺术家的刻板特征。他身上并未显露出太多学院和当代艺术家的影响,从大学期间开始的充满视觉冲击的超写实绘画“鱼肉”系列,到后来的《逆时空》《暗意识》等关注宇宙、哲学和人类生存问题的作品,都是他出于自身兴趣的自我探索,而不是来自任何他人的影响。通过不断地自我追问与研究,周松如今已经积累了数十万字的写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作品便是从这个哲学化的体系中自然宣泄和表达出来的。

周松非常努力地避免同质化的东西。在他那里,艺术创作是需要探索的,不是别人画什么自己也能拿来画;与此同时在艺术创作中,自我是最重要的,它是艺术家在宇宙中的唯一性问题。正如他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览前言中所写的:“艺术创作如同在宇宙黑暗中追寻暗能量,既神秘又难以寻觅,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探索如何在有限生命中发掘内在力量,追求心灵的彼岸,一直是我追求的方向。”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兵·泣》127×180cm布面油画2006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现场No.5》90×90cm布面油画2005

艺术是一场慢跑

在27岁那年做了今日美术馆的个展之后,周松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接下来怎么画?他没有选择继续沿着原来的思路继续画下去,而是经历了长达13年的创作摸索期。在漫长的能量积蓄与沉淀时期,周松阅读了大量关于历史、哲学、宇宙学等内容,对能量、物质、黑洞等话题特别感兴趣,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易经中的阴阳变化,这些阅读和思考最后汇集在一张5米长的巨幅绘画中,呈现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如果没有这个摸索的过程,周松的创作可能无法达到今天的广度与深度。一位曾在大都会博物馆工作14年的纽约画廊主,在谈论他对周松的创作的兴趣时提到,美国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在表达纯粹的自我感受,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但他们的问题是关于自己的;而周松作品的问题是关于人类的,超越了地理与文化的界限。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新创世纪》510×250cm布面油画2017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周松个展:质·能”展览现场,嘉德艺术中心,2022

无论是两年前在嘉德艺术中心的个展“质·能”中呈现的早期作品与沉淀期过后极具力量感的新作,还是此刻在上海宝龙美术馆“秘境”中亮相的近两年的全新探索,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周松创作中强烈的能量爆发。

周松更愿意把艺术比作一场慢跑,“艺术史中能够拿得出手的艺术,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经得起历史推敲的。好的艺术一定会从原有的事物中抽离出来,重新改造并赋予自己的精神内涵。”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行走》160×200cm布面油画2022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引力、黑洞》260×360cm布面油画2023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塑造》260×210cm布面油画2024

创作的变化

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

采访人:两年前嘉德艺术中心的展览结束之后,你就去了德国展览,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周松:我觉得欧洲人认为我的新作还是很特别的。去年德国北方艺术(NordArt)的策展人在和我沟通作品时,特意挑选了我的多幅大尺寸新作在他们的中心位置展出。按理来说德国人更喜欢暗沉的东西,我在2018年也在德国展过暗沉、黑白的“熵”系列。但这次策展人告诉我,他们更希望在学术性的展览上能看到一些新的东西,而不是德国原有的审美观念的惯性延续。

对我来说,在国外做展览是很有意义的。在国内办个展时,更多是对个人创作脉络的纵向梳理和呈现。在国外则是将根植于东方文化的创作置于西方语境进行横向对比。这种“并置”在某种程度上将我作品中所隐含的“东方视角”凸显了出来。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周松个展现场,德国哈根奥斯特豪斯美术馆,2023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周松作品参加2023德国北方艺术大展,卡尔舒特艺术工厂,2023

采访人:这次在宝龙美术馆的展览和两年前又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周松其实我创作的原动力一直以来是比较简单的,它是内心的一种思考,一种感受。我没有刻意要往哪个方向转变,但是每做一个项目都希望能有新的呈现,尽量往前走,起码有一个自己认为的有趣的突破。不过内在的问题、思想或者艺术脉络是一样的。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奔月》D160cm布面油画2022

采访人:所以你创作的原动力,或者说那条贯穿其中的宏观思想脉络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周松我对哲学、科学、未来和宇宙这些问题有着极大的兴趣,所以我创作时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传达自己对生命存在的价值、人和宇宙关系的思考。但是这个主题很大,无法用一件作品完成,当你把作品都铺开来,会发现它埋在每件作品中。

比如这次展览中的《如履薄冰》就比较有现实性。很多具象的人物挤在一条裤子里,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上的诸多“拥挤”。不过,这个场景又是极其超现实的。比如,画中的脚看似是人类的,但脚踝处却由铅笔撑起,暗示这不是普通的人脚,而更像是某种知识体系或观念象征性地支撑着我们,像是一棵树。它踩在一块冰面上,体现出人类未来生存境遇的极大不确定性,在超现实表达中具有一种人文关怀。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如履薄冰》200×400cm布面油画2023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如履薄冰》作品局部

采访人:你的新作中常常出现铅笔和树,为什么它们能够代表你对人类的思考?

周松我觉得艺术家在创作中总得有一个出口或者说表达的途径,就像是导演和作家用特定的东西来隐喻,艺术家也有视觉上的隐喻。我为什么选择用铅笔?比如最早两只铅笔纠缠在一起,纠缠是非常具有哲学意味的,就像万物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衍生出无限的变化。这种形式感非常打动我,透露出的某种力量给它一种拟人化或生命化的状态。

铅笔本身承载了很多东西,它是一个书写和表达工具,是人类文明脉络中很重要的一个点。这个日常化的亲切、常见的形象,经过改造之后,又被重新赋予了视觉感受,比如两只铅笔的结合就充满一种机械感,以及后人类的赛博意味。除此之外,铅笔来自于树木,可以让人联想到自然景观,但这种景观并不是我们传统的山水,也不是西方的风景画,而是层层推演出来的全新的景致。

采访人:铅笔作为你新作中常见的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系列中的那些锐角的形态。

周松它是一种置换,从整个精神面貌上仍有一种延续。我很喜欢这种尖尖的造型感,充斥了一些危险、力量的意味。这和具有浓厚的文化、书写意味的东西产生强烈的反差和矛盾。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造物者II》100×80cm布面油画2023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造物者IV》240×300cm布面油画2023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文明的进程》260×220cm布面油画2022

给日常化的事物

赋予全新的精神

采访人:在《如履薄冰》《秘境》等作品中,画面中都有漂浮的冰块,它是怎么出现的?

周松我觉得它是一种漂浮感,跟陆地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作品关注的比较大的主题就是人类生存的境遇,我们就像生活在漂浮的冰块上,并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冰块的消解也印证了气候变暖这种具象化的处境。

采访人:冰块的形状让我想到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人形的岛屿。

周松这个画面很有趣,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它,不是一个很具体的含义。为什么用“秘境”这个名字?它是一个打问号的秘境,具有很多种可能的隐喻,既有危机,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景观在里面。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秘境》300×800cm布面油画2022-2024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秘境》作品局部

采访人:除了铅笔的纠缠,你作品中也有纯粹的树木纠缠在一起,为什么铅笔消失了?

周松我的作品还有一条脉络是比较柔性的东西,比如打结的蜡烛或者在画面不经意的角落里纠缠的电线,或者缠绕在人身上的章鱼。我选择在不同的维度去演绎这种感受,而不是用某个简单的图示固定下来,其实后者对艺术家来说是最容易的,但我喜欢挑战。你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之间找到某种联系,但是又非常具有跳跃感。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黑洞》200×160cm布面油画2022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纽结》120×150cm布面油画2022

采访人:的确如此,比如纠缠在一起的树木既有中国传统的盆景造景,又有西方超现实绘画的感觉,而纠缠在一起的蜡烛又是另一种不同的感受。

周松蜡烛具有某种神性、宗教的意味,有死亡,有仪式感,而且蜡烛的纠缠状态,也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拟人化、精神化的一个过程,跟里希特的蜡烛是不一样的。其实我还是在强调给日常化的东西赋予一种全新的视觉和精神化的东西,这对艺术家是一个很有趣的挑战。

就像电线是纯粹日常的东西,但它又是时代的线索,是现代文明、互联网和科技的根基。但它们在不经意的角落里,平时甚至都不会注意它。但是它又太重要了,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线索,是这个时代不可替代的特征。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新自然》300×200cm布面油画2023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烛光》300×210cm布面油画2024

采访人:关于作品中的电线,最早在《逆时空》《暗意识》时期的那幅自画像中就出现了。它是怎么开始的?

周松中国和西方都有肖像画,经典的肖像是对肉体的唯美、庄严的表达,但是我的肖像画是有一种颠覆性的。我当时看到美国学者写的《奇点临近》这本书,并受到启发,开始思考人类未来的可能性。它涉及到对于人工智能的描述,那时是2013年,没有人在讨论这个话题。

在那件自画像中,我把自己化成一个肉体被消解的形象,更加强化意识精神的层面的东西。他的手和身体都是断的,中间是虚空的,处于一种失衡的、不那么确定的状态,跟“逆时空”系列在太空中飘荡一样。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暗意识》60×80cm布面油画2013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逆时空》200×130cm布面油画2015

采访人:你很早就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数字艺术了,现在也有很多年轻艺术家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绘画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屏幕视觉风格,而你对数字艺术的关注是其背后的逻辑,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电线以及哲学思考。

周松科技背后那种东西不是拿来主义,你需要深入思考和推敲,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不然就会被技术带着走了。因为科学技术的迭代是非常快的,艺术不能受约于科技的制约或者牵绊,它不是科技的附属品。

我的绘画和雕塑

没有语言的负担

采访人:你在创作的不同阶段都有巨幅绘画的出现,选择画大画的初衷是什么?

周松画大画是一种能量输出。可能每个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我会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就是有些特别有力量的东西想表达出来,尺幅是一个基本问题,再配合主题,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感觉。

我记得2016年去卢浮宫看《美杜莎之筏》,让我很受启发,巨大的尺幅渲染出一种气势,就像一种时代的浪潮。所以这次在宝龙美术馆展览的二号厅里全是大尺幅的绘画,展览中也穿插了巨大的装置雕塑。我是一个适合做大项目的人,这种挑战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采访人:你的绘画现在又回到了灰色的基调。两年前嘉德艺术中心展览的那批彩色作品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没有延续下去?

周松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力量的表达。比如我画草莓,那种力量感才是我感兴趣的。但是我发现当我彻底不依赖超写实,或者不依赖颜料的力量时,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体现力量,比如画面的结构、背后的思想等。艺术家的创作是不断摸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哪些是可以放下的,哪些是可以取舍的。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白手套》40×40cm布面油画2022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宇宙之膜》300×224cm布面油画2024

采访人:这次的展览中有两件雕塑装置作品,一个是从绘画中衍生出来的两条腿的纠缠状态,一个是用上万支铅笔组成的极具科幻感的装置。做雕塑和装置的逻辑方法和绘画是完全不同的吗?

周松在我看来是一样的。我跟德国一位做雕塑的策展人聊天时,他说很多雕塑家不是像你这样思考问题的,画画的人做雕塑会有种不一样的空间关系。

雕塑是有一套理论的,就像绘画有绘画语言,雕塑也有雕塑语言,因为我尽量摆脱传统艺术语言的束缚,我觉得这反而成为我创作上最大的优势。成体系的艺术语言是一种束缚和障碍,成熟的艺术体系受限于时代的认知体系。所以对我而言,雕塑是没有所谓的语言的,我做这些东西没有任何负担,尽量构建自己的逻辑体系,我相信自己的直觉表达。

采访人:由上万支铅笔组成的《精神粒子》让我感到一种科幻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周松我在工作室做出来小版本的时候,立刻给它取了这个名字。它表达的就是宇宙的意识,最准确的词汇就是精神两个字。粒子本身是神秘莫测的,但是精神粒子就更有趣了,它不是肉体和物质层面的,更多是能量层面的,把现实的东西引向了某种虚无性和神性。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精神粒子》尺寸可变鞋、铅笔装置2024

采访人:在你的创作中,雕塑是没有语言的,那么你认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呢?

周松绘画也没有语言。我在大学时候并没有受到学院那套影响,一直到现在就是觉得这么画画是很舒服的事情。所以我既没有放下它的负担,也没有捡起来的负担。但前提是,它一定是你自己内心想表达的东西,这点是最重要的,技术就已经不重要了。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前进的意志》200×190×160cm不锈钢着色雕塑2024

采访人:你现在处于怎样的一种创作阶段?好像每次展览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能量爆发。很好奇你每天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周松每天8点多起来画到晚上10点,非常准时,这批展览的作品就是这两年画出来的,工作量很大,在展览前三四个月几乎没有休息。

我觉得现在是最好的状态,可以从早上到晚上画一整天,自己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宣泄和表达,而且越来越得心应手,完全放开了。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周松在工作室

(来源:Hi艺术)

艺术家简介

周松丨始终围绕内在的思考创作,他的绘画和雕塑没有语言的负担

周松,1982年出生于江西,200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周松的绘画和雕塑等作品在艺术、科学和哲学的交叉地带探索着生物形态学与机械美学之间的联结,既有后人类主义的意味,又具有深厚的人性。无论是当代应用科学的潜在后果,抑或是宇宙不断膨胀对人类欲望和命运的无形影响,周松的绘画都在矛盾和开放的状态中焕发着生命力。

近年来,他在德国哈根奥斯特豪斯美术馆、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上海昊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过个展。他的作品也曾参加过多个机构的群展与艺术项目,包括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大皇宫、佛罗伦萨达巴索古堡、德国波恩当代艺术馆、维也纳大学、威尼斯欧洲艺术中心、布达佩斯YBL创意艺术中心、洛杉矶苏富比、加拿大多伦多艺术中心、圣地亚哥沙赫特宫、秘鲁应加·加西拉索文化中心、巴拿马当代艺术博物馆、巴拿马运河博物馆、哥斯达黎加国家画廊、委内瑞拉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悦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重庆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成都现代艺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宁波美术馆、无锡凤凰艺都美术馆、西安天朗美术馆、成都文轩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2023德国北方艺术大展、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Personal Structures”、第十三届哈瓦那双年展、第三届国际双年机器哲学大会、第十一届意大利佛罗伦萨双年展等。

重要奖项包括第十一届佛罗伦萨国际双年展“洛伦佐国际装置艺术奖”(2017);第五届五四国际青年艺术节绘画大奖(2012);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创作一等奖(2006)。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