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2023
“尘土中辗转”展览现场 2024年
日前,伴随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揭幕,艺术家喻红在欧洲的首次大型个展“尘土中辗转”(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也在威尼斯卡纳雷吉欧区的仁慈修道院教堂(Chiesetta della Misericordia)向公众面世。
“尘土中辗转”展览现场 2024年
“尘土中辗转”展览现场 2024年
展览名称“尘土中辗转”(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取自皇后乐队(Queen)发行于1980年的同名歌曲,歌词描述了人类终日面临的挣扎,也可远溯至《詹姆斯王圣经》,鲁迅在《随感录二十五》中,亦曾以“在尘土中辗转”来描述“以往经验的悲剧重演”。展览的核心来自沿建筑墙身以弧形排列的十联画作《走过生命》(2019—2022),从左至右呈现了人类在人生不同阶段受社会规范、性别角色和政治现实影响的生命。展览中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艺术家自己的图像库、日常拍摄的照片,以及平时浏览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所见,画面中的形象大多是女性和年轻人,以及对人类生命的周期和轨迹“出生、活着、欲望和死亡”的呈现,讲述着个体生存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危机,也反映了面对灾难性的破坏时意义的脆弱性。
“尘土中辗转”展览现场 2024年
古根海姆美术馆全球艺术部资深策展人孟璐(Dr.Alexandra Munroe)介绍,“我策划本次展览的目的是让喻红的作品跳出中国的语境——她的作品已经被规置在太多的理论中,但我们总是在中国的语境下看待她,而我想论证的是她作为国际艺术家的地位,去观察她如何处理当今世界的艺术家所共同关注的重大主题。”
《愚人船》2021
“尘土中辗转”展览现场 2024年
“尘土中辗转”展览现场 2024年
图片来源:艺术新闻
围绕“尘土中辗转”展览的筹备、作品及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对喻红进行了专访。
采访者:这次展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备的?
喻红:孟璐在策划2017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览“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后就开始与我讨论这个项目,她一直想给我在威尼斯做一个展览。这么多年过去了,中间又经过了疫情,世界变化了,展览也变化了,作品也变化了。我这些作品大部分都在疫情期间完成,那时各个国家、城市都处在一种停顿的状态,那种世界的变化给个人的压力,以及突然暂停的措手不及感在我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体现。
去年确定展厅后我来到这里看空间,印象非常好,因为它很强大,又很粗糙,它从一个宏伟的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变成现在有点遗迹废墟感的这样一个空间,其中时间凝结的力量特别强大。展览中呈现在主祭坛的画作《欲海沉浮》是完全按照祭坛尺寸创作的作品,其他作品大部分都是在找到空间之前就已经完成。
《欲海沉浮》布面丙烯 340x140cm 2023年
采访者:你是如何将人类的永恒问题,与成长这样一个十分具体的话题相联系的?
喻红:对于生命的关注与我自己的人生经验有关系。当我自己在成长、我的下一代在成长的时候,我就会关心到人是如何成长的,以及人和世界、和历史、和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关系。从个体的成长我又慢慢会去扩展,去包含更多的女性,或者是周边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次的展览其实我更多地在跳出个人的局限,去讨论所有人。无论是在哪个国家、什么样的文化,人生都是在面临最基本的问题,我希望讨论这样最基本的,大家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我希望能够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用我的作品与这些过去的传统和我们当下全世界面临的动荡和困境进行对话。
采访者:《欲海沉浮》这件作品中似乎没有出现人的正脸,这是出于怎样一种考虑?
喻红:我其实很喜欢人无正面的时候,因为人正面的时候就会是一个他想表达自己想要呈现的样子,比如端坐着,或者刻意摆出一个姿势。但实际上,现实当中的人都是行色匆匆,在自己的世界里头也许在赶路,也许正在完成一个他自己很难以完成的任务。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处境里,而不是摆出来让人看的,我希望能够表达人生真实的样子。
《走过生命》布面丙烯 十联
300x1200x10cm 2019-2022年
采访者:《走过生命》中,前面几张联屏中还能看到人的脸,在后面几张中人脸同样消失了,也是出于这种想法吗?
喻红:是的,我也是画完以后才发现这个问题。画作最开始的形象是小孩,然后一点点长大,等到人生充满欲望和挣扎的时候,其实他们已经失去了这种正面的形象,他们都在自己的那种艰难当中去生活,所以已经无暇去展现自己了。
采访者:你觉得自己的艺术创作与仁慈修道院教堂的空间之间,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建立了联系?它们产生了怎样的一些碰撞?
喻红:我一直对宗教艺术、宗教绘画特别有兴趣,特别是包括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在内的宗教绘画。过去上学的时候学习艺术史,课本中总是将中世纪描绘为一个黑暗、漫长又枯燥的时期,但是后来我去欧洲看了许多记录中世纪时期的博物馆,包括该时期的祭坛画、木雕,它们非常让人震撼,这是一种克制的震撼,因为宗教对艺术有非常多的限制,包括题材、风格、绘画空间的限制等等,而艺术家需要在这些限制中去尽量地呈现它的力量与格局。
后来我越来越觉得,这些宗教艺术其实是凝结了成百上千年人类对于这种终极问题的思考,包括如何用艺术形式表达宗教的问题,都是一代一代人去磨出来的,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者是一个个人的努力,其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力量。
这次展览的效果连我自己都非常吃惊,虽然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找到空间之前完成,但是它们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共生的关系。展览空间本身虽然曾经作为教堂,但如今已经没有了宗教的职能,时间的磨砺使它失去了原来的那种宗教性,更多呈现出的是历史或者是千百年来历史的打磨,你能想象多少人曾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活动,在这里生和死,这其实就是一个生死的场域。
采访者:你现在如何回看自己二三十年前的创作?
喻红:会感叹生命变得太快,过去的画我现在画不出来了,过去关注的问题也不是我现在关注的问题。每一步好像都越走越快,而且这个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快。所以回看自己过去的创作时,我经常会问自己:行吗,还行吗?
艺术家简介
喻红,1966年出生于中国西安,80年代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9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喻红最初接受的是写实绘画的技巧训练,后又发展出独特的视觉语言。喻红作品的核心主题一直聚焦人性,探讨人如何在这个社会和世界中生存与成长,她用手中的画笔深刻地剖析人物,用绘画表达对动荡现实的长期关注与不懈思考。
近期举办的个展:
“夜行”(美国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馆,2023)
“娑婆之境”(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
“游园惊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6)
“平行世界”(苏州美术馆,2015)
“黄金界”(上海美术馆,2011)
“金色天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0)
与此同时,喻红在2017年曾参加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的群展“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