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大拙的创作中,饱含力量与情绪的笔触及富有活力的颜色突破平面化后层层堆叠在画布上,试图与观者形成真挚、自然的情绪连结。而当观者的注意力被色彩及其形态所吸引时,会发现自己所凝视的对象——琳琅满目的珠宝、繁复精巧的皇冠、用于承托的动物,以及画框中心的佛像,是流行叙事中熟悉又陌生的事物。
《关系》肖像系列 50x50 cm 2013年
这些事物作为王大拙拣选出来与观者沟通的载体,暗合着他对历史感老物件的喜爱与观察的习惯。无论是博物馆中的藏品,还是公园中的雕塑,王大拙都会习惯性地仔细端详,试图从中发掘出创作者在当时的情境中所试图传达的物质特性与个人意志。而当观者驻足而观王大拙的画作时,艺术家与观者的经验相碰撞并达成一种近似律动的传递。
《关系》肖像系列 50x50 cm 2013年
笛卡尔所开辟的心物二元论对思维的塑形导致我们习惯于将精神与物质对立,而王大拙的画作对于物质性的关注提示着我们另一种思维的可能:物质性本身有其迷人之处,而传统中属于精神范畴的意义并不独立于物质性之外。王大拙的探索向我们展露了一种一元论的立场——精神与物质、意义与载体,彼此融合为一且无法剥离。然而他的作品并非在展示一个脱离于我们的陌生世界,因为当我们观看王大拙的作品时,在情绪上它们已经与我们融为一体。
艺术家专访
采访人:生长在绘画世家,是使您走向油画的决定性因素吗?我很好奇,小时候您也有过不得不在家长的压力下练习画画的经历吗?是怎样的机缘使得您自我确认对绘画的热情和信念?
王大拙:从小父母对我的培养更多的是引导,并没有强迫我去画画,虽然我爸爸也是艺术家,但我并没有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严格的绘画训练,他更愿意用自己的艺术行为和身边的艺术家气质来感染我,我儿时就认为艺术是自由、理想、博爱的象征。我视它为老朋友,没有那么多隔阂和界限,它给我带来的是对人生的理解。其实我爸爸并不希望我以后做艺术,但有些缘份是抹不掉的。
《关系》肖像系列 50x50 cm 2013年
采访人:您从天津美院油画系毕业后,分别在美国和比利时进修了绘画,并在荷兰和德国参与了艺术驻留项目。是什么驱使您穿梭在各国之间,经历如此辗转的学习之路呢?
王大拙:在美国期间更多的是吸收和学习。第一次在国外长时间生活会让人无比兴奋,尤其是在美国这样的艺术形式多元国家,吸收这些新东西并且慢慢消化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在尝试了很多不同方法和形式之后,在我看来,绘画可能是我最想要的艺术表达方法。也就是认识到这样的需要,我最后选择离开美国去往欧洲。
在比利时的生活让我“近距离”的感受到了艺术,鲁本斯、凡艾克画画的地方,梵高上学的地方,图伊曼斯喝酒的地方等等,这都会让我用更物理的方式感受艺术的存在。如果说在美国期间我理解了我的艺术方式,那么在比利时的时光就是让我最大化的感受到了这种艺术方式。驻留项目更像是某种融合,这种融合会更明确我应该留守住什么和简化掉什么。
《关系》肖像系列 50x50 cm 2013年
采访人:您认为疫情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对您的创作有产生哪些影响?
王大拙:从工作角度来说,影响并不大。我日常的工作就是呆在工作室里画画和看资料。从另一个角度,疫情是会有一些影响的。在疫情前,我每年都有一半的时间在国外,不论是驻留项目还是旅行,但现在,这种生活方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创作来说,是双向的。长时间安静的创作会给我更多时间去思考,但有时也会渴望新鲜事物的刺激。
《关系》肖像系列 50x50 cm 2013年
采访人:您的许多作品都与珠宝有关,是什么促使您以珠宝作为绘画的核心参照?这种选择与您以往的创作有哪些联系呢?
王大拙:我喜欢表现暗含意义的载体。珠宝拥有强大的涵义和人类意志,也是人类梦想的终极形态。人类梦想之旅实则是一场渴望之旅。人对渴望本身的需要与对实现目标的需要一样强烈。目标可以去繁就简,或委于现实,渴望却多彩多姿,长燃长存。
我们冠以渴望本身的仪式感和纪念物数不胜数,比如王冠、珠宝、藏宝图等。它们并非权力、情感或其他实用性目标本身,甚至你不必以拥有为目的去渴望它们,它们却可以栖息于你的意识深处,随时给你一场冒险。在我的创作中,我会去寻找这样的载体。雕塑是承载人类思考与艺术灵魂的载体,动物则是起源和神谕的载体。
《关系》肖像系列 50x50 cm 2013年
采访人: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除了珠宝以外,佛像以及动物也是您着意描绘的对象,它们对您而言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容器”系列中珠宝与动物的组合,将看似遥不相及的两种对象创生出一种新的平衡,是怎样的原因促使您将珠宝与动物相融合?
王大拙:动物和雕塑都是我所寻找到的载体,这种载体能够承载我对人类和生命的认知。佛像是我19年从敦煌考察回来后的作品。
“容器”系列是我的一种尝试,我希望在画面中营造一种看似冲突的和谐,不同的载体在同一个画面中达到语境的统一。
《关系》肖像系列 50x50 cm 2013年
采访人:无论是珠宝,动物,佛像,抑或是您在其他作品中曾多次刻画的旋转木马,都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陌生物——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他们是什么,但当我们凝视他们的时候又会生发强烈的陌生感。这种画作中体现的反思性是基于什么原因呢?
王大拙:在我画面中出现的事物都是我感兴趣的,我喜欢挖掘它们神秘的一面,甚至矛盾的一面。它们是我对审美的理解,也是我创作的灵感。我试图用自己的方式阐述它们内在的情绪和可能性。陌生感并不是刻意传达出来的,而是在不同语境和角度下的某种解读。
《关系》肖像系列 50x50 cm 2013年
采访人:在您的画面中,笔触痕迹极具力量感和情绪张力,颜色的层层叠积让作品拥有更立体的效果,也为作品本身的表达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您希望通过这样的画面语言为作品注入怎样的释义呢?希望以此传递什么信息?
王大拙:从2020年我开始尝试新的绘画语言,这来源于2019年的在敦煌的考察。风化后的壁画肌理打动了我,意想不到的边缘线和丰富的层次感都是时间的痕迹。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我个人的绘画语言,如果漂亮的颜色可以打动观者,那么如何再将这种颜色赋予更高的价值和张力,我开始尝试反复涂抹颜色,赋予颜色生命力,让它有力量和情绪,这种力量情绪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也是物理上的。
另一方面,我不想跟随现在的主流艺术方式,去笔触化和扁平化可能更容易被流行文化接受,但那并不应该是当代艺术的唯一。作为现阶段的我,更愿意去谦卑的画好一张画,从绘画的基本做起。
《关系》肖像系列 50x50 cm 2013年
采访人:作品中鲜活的色调一直是您极具特色的绘画语言,饱含情绪的色彩和细节丰富的笔触流露出近乎童真的真挚。而作品中的描绘对象(皇冠、佛像等)却是宏大叙事里常出现的庄严肃穆的意象,因此整体作品氛围又完全和甜蜜脱敏。
这种对比所产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是对你性格或者处事哲学的一种呼应和关照吗?比如用幽默去回应苦难,用稚气去消解伟大。
王大拙:我希望用艺术告诉人们苦难不止于苦难,稚气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关系》肖像系列 50x50 cm 2013年
采访人:您曾经说过,当前的创作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寻以及拓宽对艺术乃至对世界的看法。在您看来,绘画在您的思考与探索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王大拙:绘画很像一本我的人生字典,我面对的各种问题都会在这里得到咨询解答。它不像“圣经”那样照亮人心,让人义无反顾,那是神性的存在,艺术是人性的,是可以去用来质疑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艺术会给我的思考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以下是王大拙2014年欧洲油画风景写生 80x80cm
以下是王大拙2016年欧洲纸上固体油画写生
(来源:林大艺术中心 采访/文字:刘天放)
画家简介
王大拙
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
研究生毕业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绘画系
泰国吞武里大学博士在读
职业艺术家
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