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4-21 15:41:18
听新闻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作为齐白石及20世纪美术史研究专家、具有影响力的策展人,吴洪亮随时能蹦出很多具有新鲜度的生活感的词,他似乎习惯随时从生活的细节当中提炼具体的感知,而不是抽象的意义,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中的经典之论:“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吴洪亮的具体来自于两部分,在历史中重新发现具体的人,在现实中相逢具体的人,这是他的生活哲学。

在“格式化生存”的互联网时代,重新发现“人”、相逢“人”,都有可能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从而打开现实的另一种可能。那种可能性会召唤我们,唤醒我们在现实中沉迷的感知力,跳出狭隘的自身,重新了解那些看似熟悉的事物。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多维共生是事实状态,与其争论答案的对错,不如把自己的谜底变得更深刻、更丰富。”

这是吴洪亮针对艺术圈“水墨”之争所写下的一段话,这也正是他的艺术史研究的一种态度。关于中国20世纪美术的研究,他从来关注的不仅仅是对这一整体时间段的定位与意义的解释,更是对它多种可能的开垦。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2007年,吴洪亮到北京画院美术馆当馆长。这是个小馆,人也特别少,资源并不那么丰富,如何立足于全国甚至立足于北京?当时他做了一个整体性的、策略性的判断:不做当代艺术。基于画院的资源,以齐白石为中心,开始做中国20世纪的美术,以及中国20世纪美术与世界的关系,并且以艺术家个案的方式来呈现。

这么多年以来,吴洪亮一直坚持以个案的方式进入,从小历史窥探大历史,在微观研究方法中重新发现“人,而且是鲜活的细节中的人,从而了解那些可能被忽视掉的史实。

他以亲身追随齐白石的脚步,体验齐白石看过的世界,想象他彼时彼刻感受的方式来研究齐白石,在具体而微中发现一些被宏大叙事遮蔽的历史缝隙,从而为大家呈现了个性更鲜明,思想、情感维度更宽的齐白石。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李苦禅与恩师齐白石一起讨论绘画

提及齐白石身上最吸引他的点是什么,他回答“好玩”;最想呈现给大众的齐白石的特质是什么,他回答还是“好玩”。答案很出乎意料,吴洪亮并没有用严肃且更具意义的词汇来形容,而用了一个内心颗粒度很细的回答,足够微观。正如他所说的,“可惜的是在这个世界上,追求所谓有意义的人太多,而有意思的人太少,艺术圈儿自然也没什么不同。”

什么叫“好玩”,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定义的概念,一个流动的鲜活的状态,拥有着足够多的解释可能。这个状态形成了齐白石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依然拥有宽阔的社会空间尺度,更造就了他面对某种现实困境时,不断超越、协商、选择和决定的结果。

吴洪亮努力靠近着齐白石这位“有意思”的人,弥补着自身缺失的一种状态。在采访中,他侃侃而谈自己了解到的这位老头生活中的有趣、有意思的故事,比如给客人吃发霉的东西,比如精明地知道怎么卖画以及怎么经营自己的市场……但是他也从这些“有意思”中,看到了齐白石为人处世的智慧。

二十几年与齐白石作品相伴,很多作品吴洪亮看了不下百遍,“齐白石没有画太多宏大叙事的内容,但是他的画都是人性中最撩拨你的内容。”相信齐白石的那些画作,曾无数次激活着吴洪亮的生活张力和想象力,也一定在某个时刻,慰藉过他的迷茫无措。所以,他对齐白石画作的研究以及叙事,永远能跳开美学层面,而有着更多人性的共振。

每一个时代,永远都需要有一些新的方式,能够帮助年轻一代和那些久远的人建立联系。吴洪亮的探索,告诉着我们,这种联系一定不是抽象的、理论化的,而是非常具体的、微观的。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微观的视角可以让我们观察到迷人的细节,但要让细节更具张力地被他人知道、理解,还必须借助于叙事的魔力。展览,就是吴洪亮打破传统历史叙事模式的一次探索。

在艺术史研究中,吴洪亮一直在既定的事实中寻求变量。在他眼里,艺术史就不是一个凝固的既定存在,而是一个可以常读常新的变量史。“展览”无疑为产生变量提供了最开放的场域。这个“变量”,是因为更多人的加入,更多生命经验的互动。

吴洪亮以齐白石的“不喜平庸”、“不厌雷同”勉励团队,带领着大家在十几年里,将齐白石的展览越做越鲜活:2014年,为纪念齐白石诞辰150 周年,北京画院美术馆策划举办了“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展览,创新地以齐白石的一生为线索,以白石老人的第一人称娓娓道来;2018年,策划为山水项目年,先后推出齐白石山水作品展与明清山水作品展。从齐白石上溯古代名家,看中国画山水一门的发展流变;2020年,从“友情”的角度出发,专门策划推出“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情缘”特展。围绕其艺术交游进行研究、策划,向观众讲述齐白石与师友之间艺术交往的点滴故事,为近现代美术史的书写增添一份温情。

今年,恰逢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在吴洪亮的策划下,北京画院携手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湘潭市博物馆、成都市美术馆同时推出特展,让齐白石的作品在覆盖了近半个中国的地理逻辑中呈现他的全方位艺术成就,同时通过大型数字展呈方式,融入更多交互体验,把研究的成果与专业人士的常识化为观众的新知与兴趣点。五场展览迅速出圈,成为了人们争相打卡的“网红展”。

一直以来,在展览叙事中,吴洪亮都希望通过“好玩”、“有意思”的呈现方式,带观众走进齐白石的艺术和人生。同时,他也偷师了齐白石,总能在展览中埋下丰富的谜底,让你不仅能细细观看眼前的作品,更是细细体味作品背后所呈现的人的坎坷、艰难而又丰富、精彩的生命历程。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万竹山居图》

走近齐白石的《万竹山居图》,你可以在齐白石对湘潭的记忆里,聆听到竹林深处的流水潺潺、鸟鸣阵阵,这是齐白石,更是每个人胸腔中萦绕不散的思乡愁绪;当你走入齐白石的山河之作时,你会跟着他远游的脚步,踏遍万里河山,眼前那些让你压抑、让你沮丧的现实,在无限宽阔的壮游中被击得粉碎;当你走近齐白石那些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让你感知到纵使日子渺小平凡依然能够趣味盎然,你会自洽地平躺在他给你的草虫世界里,顺着他给你的自然流向,获得一份内在的豁然开朗……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贡布里希说:“理解艺术永无止境,总有新的东西尚待发现。”艺术史是流动的,是可“变”的,这个“变”,在于读它的人,在于具体的生命经验。因为人的存在,永远有另一种的可能。

这就是吴洪亮想要的艺术史,它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和细微之处,帮助我们将一切生活的苍白,变得温暖、形象、鲜活,有色彩。当你理解、欣赏它们时,将如同行走在柳树抽芽的春风里,重新激发你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乃至创造力。

(来源:相惠)

艺术家简介

对话吴洪亮丨重新发现“人”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协副主席。

吴洪亮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策展人,长期致力于齐白石、20世纪美术史的研究。在他主持下,北京画院美术馆入选首批9家国家级重点美术馆。他参与策划并将齐白石的艺术带到澳门、匈牙利、日本、列支敦士登、希腊等国家及地区展出。参与组织了“策展在中国”论坛、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等学术项目。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及公共艺术项目。2019年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全球征集项目的策划委员会主任。近年来,有数十篇论文发表在《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等专业刊物,出版专著《一叶知秋》等。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