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李玉旺的代表作《使命》表现出的坚毅脸庞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力量,承载着对生命意志与英雄使命的呼唤,收获了多项大奖。近日,在采访中,李玉旺向记者介绍了这幅作品的创作历程以及自己内心向往的“日常英雄主义”。
记者:您的作品《使命》获得了第三届中国美术奖和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金奖,和其余的英雄题材作品比起来,这幅作品在内容表现上有哪些特点?
李玉旺:在我们的习惯里,似乎“使命”这样的词是专门为那些伟大的人物所准备的,似乎只有那些超越常人能力的英雄才有资格使用这个词。可能大家一看到“使命”这个词,就觉得我在歌颂大人物。其实恰恰相反,在我这件作品里,“使命”这个词是为无数“小人物”——也就是平凡的人们准备的。
《使命》
第三届中国美术奖/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展览中国画金奖
《使命》不仅仅是一部题材导向的作品,重要的是,它回答了我多年来思考的问题:在平凡时代、日常生活中,英雄何为?英雄并不是一种先天的身份设定,而是日常生活中点滴积累的勇敢、责任、担当、奉献等美好品质的集中展现。灾难只是激活了平凡人内心的使命感,使之成为英雄。
因此,《使命》所描绘的其实是一个平静、普通的场景。我尽可能去掉那些史诗、传奇般的情绪渲染,着力体现真实的、未经过度美化的生命个体。在这个维度上,我们与英雄变得亲切,不再有道德、阶级层面的距离,英雄也不再是一个被膜拜的符号。英雄的本义是充实、真实、正向的普通个体。这样的个体,往往会在关键的时刻绽放出人性光芒。
在这件作品里,我想呈现一群大写的人,而不是大写的英雄。我感觉传统绘画语言与这些形象的气质特别契合。其一,从日常人与物中看到伟大之处,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价值取向;其二,这些年轻的当代英雄身上延续、闪烁着中国古典观念体系里“士”“侠”的光芒,他们是当代文明和古典文明共同生成的生命个体。
《整装待发》
因此,我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语言来重建一种新的丰碑式构图,将“英雄屹立如山”从单纯的视觉比喻中剥离出来,更深入地将英雄与中国山水画中“山”的精神含义产生共鸣,将其溯源到中国延绵不断的文脉之中。在色彩和笔触上,我借鉴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和壁画的语言元素,强化了场景的真实感。借鉴传统壁画的线条与秩序感,将传统壁画的纪念功能转用于对当下时代英雄人物的塑造,使之产生一种节奏感、仪式感。
记者:您为什么关注英雄题材?促使您创作《使命》这一作品的契机是什么?
李玉旺:与很多同代人一样,我从小就有一种英雄情结,一切能够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人物,都能够在我幼小的世界里光芒四射。但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我意识到我跟许多人一样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像电影、文学中那些英雄的高光时刻。
在我居住在消防队家属宿舍的时候,那些消防员平时生活得就像隔壁邻居家的阳光男孩,可一旦响起出警信号,他们会瞬间切换进入另一种状态,迅速果敢地迎向未知生死的灾难。我经常想,平凡日常的生活与生死攸关的危险,是如何在他们内心世界里并行不悖呢?
《逆行·第一组》
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三届全军美术作品展
2015年天津港“8·12”爆炸事故,100多位消防人员壮烈牺牲,其中就有我朋友的孩子,这极大地震撼了我。以前我总觉得这个孩子是晚辈,但在面对灾难和生死的时候,他在精神和行为上远远超越了他的年龄。正是无数个像他一样平常的年轻人,在灾难来临的一瞬间变成英雄。伴随着思考,我开始搜集素材进行写生和创作。2017年创作的《逆行·第一组》在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三届全军美术作品展中入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逆行·三人组》在“径上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获奖。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我在前几幅作品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地思考和感悟创作了《使命》这件作品。
记者:《使命》这一作品的创作给了您怎样的影响和启示?
李玉旺:对我而言,《使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承载了我对中国新时代英雄主义的重新理解。“英雄”并不遥远和虚幻,而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存在于很多被我们熟视无睹的细微之处。成为英雄是一种选择,那些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包括你我,都可以在某个关键的时刻选择成为英雄。而支撑我们做出这个选择的,是数千年以来我们代代相传、早已融入生活的、不被我们察觉的那些优良品质。它植根于我们的血脉,植根于我们的文化,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基因。
《使命》的创作使我认识到,艺术创作的灵感往往来自我们所描绘的对象,需要用心观察、倾听、感受,尊重那些真实的感动。真正能打动人的东西总是极平实、极自然的,过分强调画面的形式和技巧反而会降低艺术的品格。
《青春·使命》
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境界。一个画家的境界高低,应看其是否能够以小见大,在尺幅之间展现一个时代的韵律,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心同向。古今中外有大量的实例可以证明,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永存后世成为不朽,是因为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并且创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精华,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只有将小我融入了时代的大我,才能使自己通过作品来反映对时代的折射,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进入永恒。
记者:在中国画写生方面,您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李玉旺:在我看来,中国画学习和创作中一定要有三个方面的关注:第一,关注传统,要借助伟大历史和传统文化精神,让艺术作品有根有魂、有迹可循;第二,关注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温度、生命力、烟火气的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第三,关注当代,艺术和科学一样面临着创新发展,要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写生,古人谓之“师法自然”“师造化”。在我的写生表现语言中,有基本的表达“实”的能力, 也尝试着唤起“写”的气质。我们面对一个对象写生时,会遇到很多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描摹、复制自然,这是创造性的表达和选择,在激情的支配下调动直觉因素,从而达到一种新境界。从第一笔开始,笔笔生发,可以摆脱传统笔墨的束缚,在自然中萃取生动的绘画语言。这个过程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紧张又刺激。往往并不是预先的假设,一挥而就的东西来得自然、真切、整体,有一种征服人视觉的表现性。
《风骨》
写生是我们对绘画的态度,创作和写生不能截然分开,画任何一张画都应该有个作品意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有明确主题的人物写生,要在画前做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以便写生时能极大地调动自己关于历史时空的联想,并将个人感受进行升华。注入真实的情感加之流畅的笔墨气韵,一气呵成,几乎不用修改,现场特有的气场感使主题与表现方式达到较完美地结合,感性与思考融于一体。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写生方式完成的主题创作。
内容是生命,真正具有生命特征的作品,写生过程一定是不平常的。许多中国画家总是过分强调笔墨,好像它能独立在内容之外。其实如果没有思想,作品是不能成立的。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具体的作品一定是有具体内容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任何一个物体都有生命,都在表达,都在诉说。八大山人寥寥几笔的花鸟、莫兰迪的瓶瓶罐罐……不都是在说话吗?
(来源:大河美术报)
画家简介
李玉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山东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