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美从何处寻”是向内求善求真、向外求美的心路历程,那么“新从何处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便是传统与当代交相辉映的美学散步。新时代的青年艺术家们秉承着以文化己、以美育人的创作主旨,另辟蹊径、上下求索着从传统通往当代,以当代承续传统的美术新路径和新方式。在他们的向美之心和创美之作中,传统便成了当代创新撬动地球的支点,当代也成了激活传统的众妙之门。中华民族的文艺精神也必然在传统与当代的激荡与生发中绵延、创新,并创造新的辉煌。
新的一年已经启程,理论委员会在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以及诸位青年艺术家的不断鼓励和支持下,在“美从何处寻”系列访谈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推出“新从何处觅——青年艺术家系列访谈”活动。本期访谈邀请了“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获得者、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张明亮。
——编者按
采访者:张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的作品《河水岸边》在2022年“大河意象——中国沿黄九省省会城市画院联盟优秀作品展”亮相,请问您最初是如何走上艺术创作道路的?又是如何将主要的创作领域定在了综合材料绘画呢?这与您的求学经历有没有关系?在您求学期间,有何难忘的回忆对后来的创作产生过深刻影响,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二?
张明亮:应该说,有很多综合因素促成我学习美术,然后慢慢走上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道路。在高考前以及进入大学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造型理论和艺术实践方法,也较深入、体系化地学习与认识了色彩与构成原理。因此,我所学习和接受的基本是西画的教学体系,即素描、色彩、速写等课程。我大学毕业后从事美术组织和创作方面的工作,始终和当代美术的发展同频共振。一方面,抓住各种机会,学习绘画造型知识并进行实践;另一方面,经常在工作之余,参加各种形式的采风写生活动,创作了一批风景类的油画和水彩作品。
我能够将主要创作领域定在综合材料绘画方向,与我的工作经历有较深的关系。2013年,我调到济南市美术馆工作,受到杜华院长的影响,开始进行综合材料绘画的学习和创作。杜院长是山东综合材料绘画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全国综合材料绘画的重要参与者。在她的引导下,我初步接触了综合材料绘画领域的艺术创作。2015年到中央美院张元老师工作室进修一年,较为系统地学习了综合材料绘画的理论知识和创作方法。2016年,我在山东艺术学院跟随李晓晖老师进修了研究生的课程,专业方向也是综合材料绘画。期间,加入省美协综合材料艺委会,在岳海波、李济民、李兆虬等诸位老师的影响下,受益颇深。坚持至今,十年磨一剑。这一路走来,要感谢一直引领我的诸位老师,正是他们的鼓励与教导,让我能够坚定地在这条道路上去思考、去探索、去创作、去研究。就综合材料绘画而言,艺术自律性在其中,涉及艺术家个人对艺术的理解、领悟与感知,又与其艺术理念、创作思想等相关联,从而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实践。通过跟诸位老师学习,我养成了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独自探索的习惯。
《河水岸边》150cmx150cm 亚麻布油彩
采访者:在过去十年间,山东美术界在全面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构筑道德文明新高地,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的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您的作品《沂河·印象》与《河水岸边》等作品都聚焦文化与情怀,可否再结合自己的具体创作,谈一谈如何践行文化“两创”方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吗?
张明亮:确实,山东是齐鲁文化的生成地、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文脉绵长、底蕴深厚,新时代文化“两创”在齐鲁大地起势成势。山东美术界特别是山东美协、山东美术馆、山东画院、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山东省青年美协等这一类的专业机构,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组织各种学术活动,推动山东青年美术力量的发展。比如,山东美协举办的“学术100”青年美展、新人新作展,山东美术馆举办的“艺彩新锋”展,包括我们济南市美术馆也举办了一系列推动青年美术家、书法家进步成长的展览活动,山东青年美协也推出了一系列以青年美术群体为主要参与者的主题活动,例如理论委员会策划的这个艺术家访谈项目。我认为这都是山东美术界凝心聚力,通过各种形式践行文化“两创”方针,助推山东美术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在个人创作方面,我的作品在题材内容上以山水风景为主,孔子曾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也倾向于从山水风景题材中寻找内心想要表达的意象,以及获得对自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我认为自然景观赏心悦目,可以澄怀观化。从创作角度而言,我更喜欢从自然中体悟内心情感的渗透与表达,它们能够打动我。在创作时,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有感而发的,经历“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过程,将熔铸传统文化、技艺的积累诉诸笔端、画面,在自然而然中完成艺术的表达与创作。
关于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我认为在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需要有一股钻劲和冲劲。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对于一位美术从业者而言,画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需要将学习中得来的经验、技能、方法、理念融会贯通、去粗存精,在水墨、颜料、纸张等物性材料与情感、思想的融合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一件有较高艺术性、创新性作品的出现,能让观众更直接、更鲜明地感受到作品表达的思想,从而产生一种共鸣。我想,这也是我们美术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所在。
《沂河·印象》 150cmx180cm 综合材料绘画 2016年
采访者:在学位论文《材质在我的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中的应用》中,您提到研究材质在综合材料绘画中的积极作用对提高艺术家的创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在创作过程中选用合适的媒介材料与创作技法,把握不同材料材质特性的方法,可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
张明亮:研究不同材质的特性对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一个深刻的感受,综合材料绘画其实是一个非常考验创造力的绘画方向。创作者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材质的不同特性来创作,让适合在画面中体现作品主题的材质更充分地发挥它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绘画过程中了解各种不同材质的特性,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积累。由于各种不同的物质媒介在相遇后会产生丰富的变化,通过分析和把握宣纸、报纸、布等各种类型和性质的材料的不同之处,画家在创作中进行单独或组合式的呈现,就产生各种艺术效果。不同特性的材料材质相遇而产生的偶发性现象,逐渐会演变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这对画家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经验。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量变产生质变,会形成艺术风格或艺术特点。比如宣纸、卫生纸、报纸、打印纸、复印纸、彩色卡纸、棉布、油画布、麻布等,这些同类而不同特性的材料,因其特性不同,或在画面中使用的方法和情境不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是不同的。画家只有充分了解它们的自有特性,或者在特定环境中会产生何种特性转化,才能在创作中有的放矢地使用材料语言,进行艺术创作。因此,这些知识或经验的积累对画家而言非常重要的,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尤其如此。矿物颜料色粉、丙烯颜料、水性颜料或者油性颜料,它们彼此之间在画面中哪些可以融合,哪些不可以融合,哪些是透明的,哪些不是透明的,需要在屡屡试错的基础上进行经验的积累才能发现。例如丙烯颜料在画布上干燥了之后是否可以进行二次创作,如果要进行二次创作的话,丙烯颜料中需要加入哪种媒介剂才能达到有效的创作效果,或者与哪种创作技法相配合可以达到画面营造所需要的效果,这些创作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然·共生》 150cmx180cm 亚麻布综合材料 2021年
采访者:您曾说,“不同材质与媒介剂调混合符合我的绘画创作中‘似与不似’的画面效果。”能否结合您的作品,详细解释一下这“似与不似”的画面效果?
张明亮:“似与不似”是借用了中国画的原理,齐白石先生曾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美术观点。中西绘画虽有不同,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我对“似与不似”艺术理念的坚持也是对中西绘画理论和创作进行研究后的追求。首先,综合材料绘画创作是对多种材料、技法的融汇运用,需要达到一种物质层面的交融,其中便有“似与不似”或“和”的状态的表达。因为材质与媒介技法的混合,归根结底是材质特性的掌握与运用的问题。比如,坦培拉乳液与色粉相混合后,因为色粉的颗粒比较大,涂在画面上之后会有一种比较透气的、半透明的感觉;而丙烯颜料本身比较厚实,具有不透明的特性,但是通过与其他一些媒介相混合后,同样也可以呈现出半透明的色彩效果。在充分了解了这些材料的特性后,我便尝试利用这些颜料与媒介剂的特性进行绘画创作,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合适的方法。
其次,我在艺术创作中,喜欢尝试,追求冒险精神,期待艺术表达中偶然性的生发。因此,作品中具象的人或物,往往都被我进行了虚化或朦胧化处理,形成“似与不似”的意境。那种隔着一层面纱的感觉,是我所追求的和想要表达的。新时期,有些艺术家也会画很多朦胧性的绘画,如艾轩等,在现实表达中有着历史感与沧桑感。当然,这与他们的经历有关。而我也追求“诗意”的朦胧与自由,那是一种松弛的状态。所以,我每次创作时,都会把作品主题放在第一位,在对作品主题进行充分表现的过程中,综合利用这些材料的材质特性,丰富作品画面,弱化具象内容,增加一些抽象元素,达到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偶然性作品效果。当然,这种偶然性是要以必然性为基础的,也就是对画面的整体把握。
《春之律动》 50cmx60cm 亚麻布综合材料 2016年
采访者:您的许多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往往呈现出多种颜料、纤维材料、胶质材料等与画、擦、刮等多种技法的反复重叠使用。您是怎样把握多种材质在综合绘画中的语言表达,做到画面整体既拥有丰富性却又不凌乱混杂的呢?
张明亮:这个问题涉及绘画中“关系”的处理与表达。应该说,绘画创作本身就是对各种关系的表现,黑白关系、块面关系、透视关系、层次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等。具体要从画面的完整呈现层面进行把握,一方面可以依据画面效果,选择与画面内容主旨相符的材料,然后将这些性质相近或特性相似的材料,通过一种或多种技法进行运用,在整体作品效果的呈现与架构之下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各个不同性质的材料统一于自己最初的设想,从而对作品进行构建。
《山水·印记》 50cmx60cm 亚麻布综合材料 2017年
采访者:在关于作品《忆》的自述中,您提到“材料是绘画媒介,也是艺术家阐述精神的载体。”在创作过程中材料是如何与您的精神情感建立表达链接的呢,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下?
张明亮:显而易见,材料既是绘画的媒介,又是艺术家精神表达的载体。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家把自己的思想精神灌注于画面的水墨表达之中,也就是笔与墨的融合;油画家利用色彩呈现来给人不同的感觉,表达心目中的色彩。同样,我在创作过程中也会利用坦培拉色彩的媒介特性,通过不同色彩的叠加,产生各种画面效果。各种特性不同、质地不同的材料,通过坦培拉进行不同色彩层的叠加与覆盖,产生我所需要的画面效果。当呈现完整画面主题的时候,各种材质所具有的特性就能够成为我创作的精神载体。而这时,画面便与我心中想表达的精神思想契合在了一起。
采访者:您创作综合材料绘画的母题来自何处?作品中蕴含的过往经历与难忘回忆可否分享一下?在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过程中,您可曾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
张明亮:我创作综合材料绘画的母题大部分都来源于我的亲身感受或个人生活经历。儿时的夏季,夕阳西下天边的那一抹红、夏夜躺在院子里仰望璀璨的星空、冬天白雪茫茫的原野,这些都是儿时的美好回忆。两年前,我回到家乡黄河入海口周边采风,附近的知青小镇中陈列的农具器械、生活用品以及旧报纸、老照片等文献资料,镌刻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入海口农场垦荒军人进行大生产的劳动印迹,也氤氲着一部分知青在那里开垦劳动的青春记忆。那一幕幕凝聚着历史记忆的场景,让我触动很深。这一场景也促进了我这一主题作品的成型。
《沂蒙人家》 50cmx6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采访者:您曾提到,“水性材质在画面上自由地游走,在每个位置上留下的痕迹都不太好掌握,所以经常会发生与预想不一样的结果。”综合材料绘画创作过程中存在许多偶然性,您如何看待这样的偶然性?
张明亮:确实是这样,水性材料的流动性太强,而且在颜料干燥时,特别是颜料下面有好几层不同颜料的时候,它可能会与下边底层的颜料发生一些反应,可能是色彩之间融合或者是媒介之间的叠加。在流动过程中或者是停止流动之后,形成了不同的状态或者纹理,不太好控制或掌握。但是我们可以在绘画过程中增加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对作品效果或者颜色液体流动的过程进行预判。当以这种方式进行绘画创作或实验时,虽然不能完全掌握或把控这种水性材质在干燥的过程中最后形成的效果,但有时也会有惊喜。因此,我并不排斥这种偶然性,相反我认为在画面中偶尔增加一点偶然色彩,会让作品更加自然。我们经常会在自然界中见到一些自然天成的纹理或痕迹,这种现象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它的自然性。所以说,在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当个人的技法、思想在作品上体现出来之后,画面里再有一些偶然性因素的出现,反而会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给观者带来更深层次的感受。
《河之源》 150cmx180cm 亚麻布综合材料 2021年
采访者:您在论文中写到“材质在绘画中最直接的表现作用就是对画面中形象的变形、夸张,以冲突的色彩、自由轻松的笔触、强烈的对比创造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精神世界您是如何营造并通过何种方式让观者感知到的呢?
张明亮:是的,这是我一直秉承的观点。材质在绘画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画面中形象的变形夸张,以色彩的冲突,自由轻松的笔触,强烈的对比这些手法进行艺术创作,产生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这从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中也能发现,比如杨劲松老师作品中的材质相互融合、碰撞,而使画面形象形成夸张和强烈的对比;唐承华老师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以冲突的色彩和轻松的笔触产生强烈视觉对比。因此,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讲以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创作,后半部分是讲这种创作方法会产生什么样的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采访者:您的综合材料绘画《并生》《泠月》《泊》等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请问您是如何平衡艺术形式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与艺术家创作精神观念对观者产生的不同影响呢?
《并生》 120cmx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张明亮:艺术家创作精神的观念应该体现在艺术形式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中。一件有品质的优秀美术作品给观者的艺术震撼或美感共鸣应该是普遍存在的,正所谓“看得懂的人喜欢,看不懂的人也喜欢”。当然,对一件作品意蕴的解读,要从多个方面和多种角度进行,举个不太恰当但是很好理解的例子,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应该允许观众对作品的理解与艺术家的创作存在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因为1000个观众眼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如果观者通过观看和理解作品,得到与画家创作精神观念一致的理解,这是作品表达的成功。而如果两者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甚至观者能够从这幅作品中引申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者理解,那么这件作品也很有意义。这类似于美术馆在举办展览的过程中,很多观众会提出“这件作品画的是什么”的疑问,此时,如果我在旁边,便会告诉他试着自己大胆去理解,他觉得是什么就可以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创作出来不一定必须让观众看懂它是什么或表现了什么,很多内容是需要用眼、用心去体会和把握的,从而产生联想或共鸣。而这也是绘画作品与照片之间的重要区别,很多动人的笔触和灵韵是照片呈现不出来的。
《泠月》 50cmx60cm 亚麻布综合材料 2017年
所以,一件成功的作品还是要有画家自身思想理念的表达,作品应呈现出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以及思考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创作状态,也是一件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一件美术作品,应该区别于一张照片或一篇文章,观之产生遐想,让人觉得有意思,是这件作品有意义的体现。
《泊》50cmx60cm 亚麻布综合材料 2017年
采访者:在创作于2016年的作品《沂河·印象》中,您使用了石粉、VAE胶、丙烯颜料等材质。在未来的创作过程中会采用更多新型材质吗?在2023年文化“两创”方针提出十年之际,您认为综合材料画家应如何推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作实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呢?
张明亮:我一直在尝试一些新材料、新材质,或者探索以前用过的材料的新特性,始终处在实验的过程中。我认为,画一张画一定要有表现的冲动,要有能够触动心灵的震撼。因此,我在创作中一直不断寻找新的题材、方法、材质或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是开放的,是海纳百川、勇于创新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综合材料绘画画家与其他绘画方向的画家一样,都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新时代文化语境,创造出一批形式新颖、思想内涵丰富、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美术作品。就美术创作而言,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韩美林先生。2023年,他在济南市美术馆举办了艺术大展,在观看他的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他的作品内容主题都是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继承与生发出来的。比如从古代青铜器上的一些图案文字,或者从贺兰山壁画中吸取一些艺术元素,将其转化为个人艺术创作的灵感。韩美林先生提取出一些符号或者元素加以创新,然后创造出那些极具个人特色或鲜明个人符号的艺术作品。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可供我们学习继承发扬的丰富内容,关键还是看新一代青年美术从业者如何创新,如何提取出自己的艺术符号,从而创作出体现个人文化理念、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新作品。
《绿水青山——新农村》60cmx80cm 布面油画 2016年
采访者:感谢张老师的精彩分享!在采访的最后,对尚在综合材料绘画领域学习和探索道路上的青年艺术家,您有什么寄语和建议吗?
张明亮:不能说是寄语,算是共勉吧。作为综合材料绘画领域的青年美术工作者,我们要珍惜时代机遇,既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也要多探索,多尝试,多创新,立足时代,为人民放歌,创作出更多体现新时代内涵的优秀美术作品。
画家简介
张明亮,1984年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中国国籍。2009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综合绘画语言高研班;201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
“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获得者;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当代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学术秘书;济南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群展:
《自然·共生系列之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中国宁波(2022年);
论文《从形式语言重构到价值理念重塑——当代水墨的话语形态与演变脉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重庆”,中国重庆,(2020年);
《自然·共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中国宁波(2020年);
《并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中国宁波(2019年);
《沂河·印象》,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美术类三等奖,中国山东(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