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世界读书日,《设计的课——苏丹艺术十二讲》正式出版。这本书精编了苏丹教授执教三十多年来所作的数百场讲座中,具有代表性的十二个主题演讲;以全球化的设计视野,表述了空间与环境、历史与艺术、逻辑与身体、设计与劳动的深刻关联,跨界探讨了建筑、文学、艺术的界限与融合方式。
2023年6月2日,苏丹获得了意大利政府授予的“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以表彰他在中意艺术交流中做出的贡献。授勋词中写道:“苏丹教授与意大利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促进了中国对意大利设计的学习和理解,也推动了两国机构、研究者、设计师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024年1月,《设计的课——苏丹艺术设计十二讲》获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年度好书”艺术设计类一等奖。
在一次图书签售活动中,我们采访了苏丹教授,回顾了他执教多年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世界各地演讲的有趣故事。
访谈实录
小编:苏丹教授,您好!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封面的设计思路吗?
苏丹:这本书的封面,也是从几个封面里选的,这种鞋和裤子是我喜欢穿的,裤子上的装饰带,有仪仗队的感觉;其实我们每个人长途跋涉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机构去宣讲,裤子、鞋还是要讲究礼仪的,不能把自己变成苦行僧,像流浪汉一样到处游走;同时,(封面)还要有一个喇叭,意味着人是要去传播自己的理念的。
小编:这本书中穿插了各种颜色的纸,有什么含义吗?
苏丹:色彩从设计的文化来讲,牵扯到很多类型,比如服装、环境,还有产品、平面,其实在现代生活里,色彩都是比较明快的,有时候色相变化也比较明确。我认为,作为一本跟设计相关的书,通过色彩来强调它、表现它,就不会乏味,尤其是这本书中还有一些理论性的内容。
另外一个原因是,考虑到图书的传播,不要让它的价格,变成人们走进它的障碍。彩色和黑白的价格肯定是有区别的,《设计的课》相当于一本黑白书,但是通过纸的颜色的变化,让它有了彩色图书的感觉。这是多年以来,我个人的出版经验,包括从我作为一个读者的角度,创造的一种方式,当然也是与出版社一同商量的结果。
小编:当时有没有考虑阅读疲劳的问题?
苏丹:有考虑的。每一讲,每一个部分通过色块的变化,让这本书产生节奏。讲完一个问题或者两个问题就会变换颜色,避免单调、乏味、疲劳。
小编:这本书收录了这么多场重要的演讲,但在您的专业领域生涯中,作过的演讲应该远不止这十二场?
苏丹:远不止,几十倍。
小编:可以分享一个您印象深刻的演讲吗?
苏丹:非常深刻的,从场景上来讲也比较让我震撼的是,有一年奥林匹克设计大会在首尔的体育场作演讲。那个空间本来是为了198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做的主场,空间大,人也多。进去的时候你发现个体很渺小,这时候就开始思考你演讲的题目和你演讲的问题到底能不能与场合匹配起来,这蛮挑战的。
小编:听众都是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吗?
苏丹:还有商界的,普通市民,都有。我原来在中央党校演讲过,听课的都是来自各地的干部,十几年前,大家还意识不到设计对整个社会的产业有什么影响,现在都知道了,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经济的推手,也是社会经济杠杆上的一个支点。
小编:您在现场面对不一样的听众,演讲会有不同吗?
苏丹:会有不同,会调整讲话的方式。有一年我在都灵的亚洲历史博物馆作演讲,听众都是老百姓,也有家庭主妇来听的,他们坐在那听一听,想走就走。当然,这些听众有时也会问你很尖锐的问题,我记得有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当时,我正在做世博会项目。那个时候,意大利各界对于那一届米兰世博会能不能如期召开是有疑虑的。批判的声音也很大,抗议的浪潮此起彼伏,所以很多人就问我,你怎么看待世博会,你们中国国家馆能做完吗?
我就讲,我们能做完,但是我们遇到的困难也很多。比方说,意大利人即使在工程最紧张的时候,每隔两小时他们也一定要到门口去喝咖啡。意大利市民听了马上就起来反驳你,说这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不能为了做这些工作就影响我们的生活。在这方面,我不怕有这些信息的反馈。
小编:也就是说,您并不介意在讲座的现场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也很乐于讨论交流和碰撞。
苏丹:当然,要讨论的。你要明确自己想干什么,有些事情是革命性的,所以你看到了问题,你提出一种主张,你就要把这种主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得非常充分。这就好比宣言跟宣传方式是有关系的,它有社会的号召,有动员,当然也有理念上的思辨意识。
小编:这本书中提到,您对于演讲这项事业非常迷恋,感到兴奋。请问您在准备演讲时,有什么样的体验?
苏丹:每一次整理讲稿,都是把思想格式化以后重新输出的过程,它建立在之前的基础上。因此,讲了200场也好,300场也好,即使这其中讲的是同一个题目,内容一定是不一样的,准备的过程特别重要。有时候,在演讲的现场也会有一些突发奇想,所以我觉得作演讲是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这是一种机制,每个人都应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机制。
有的人愿意安静地思考,有的人愿意参加沙龙。欧洲人在19世纪找到一种在沙龙里聊天互相讨论,产生思想的方式,后来就有了咖啡馆文化。瑞士的达达主义,当时产生的时候也是这些大学生在一起每天讨论,然后在桌子上、梁上写满了他们每个人的思想。这个空间现在还在。
小编:请问演讲的场所会对您有影响吗?
苏丹:会,场所很重要。有的场所本身就会使你兴奋,那一定更要好好地去表达。我在清华美院任教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每年新生入学我都会去讲,当然,我最怀念的还是我的母校,我特别想回到我的母校去演讲。
小编:建筑老八校,哈工大。
苏丹:我读大学的时候最精彩的讲座都是在阶梯教室举办的。阶梯教室的空间形态能够拉近听者和演讲者的距离。因为它是斜面,你能看到最后一排人的眼神,这个时候,你看到的所有的脸都立起来了,在跟你对话,有点像我们现在对着屏幕开网络会议,一个格子里全是人在说话。在平面的场地和一般的会议室里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小编:把演讲转化成纸本文字呈现给读者,这件事情容易吗?
苏丹:特别不容易。有时候你觉得你演讲得很好,很连贯,很有激情,但是用文字输出后,完全不对,它的语病很多、断裂很多,所以我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回事。
尽管这二者非常贴近,也就是说在人面对面讲话的时候,你要传达的信息除了从你口中讲出来的文字,还有眼神的交流和动作。当你把这些眼神和动作去掉以后,文字是残缺的,需要把信息找回来。这本书里,每一篇文章整理的时间都超过三个月,一共十二讲,也就是说,整部书修正的过程超过了三年。
小编:用三年的时间把讲座整理成一本书,您觉得它的意义是什么?
苏丹:解放观念,也是交流,不要觉得我说出来的都是对的,真理更谈不上,只是我自己的感受。
小编:您作过这么多场演讲,是不是有很多粉丝?
苏丹:我讲过300场,每一场按100人算,那就是3万人次,现在有短视频传播,听过的人可能就更多了。很多人跟我交流,说10年、20年前听我的讲座,有一句话对他后来很有帮助。这样的事情我遇到很多次。我不写口水文章,我出这本书一定是有一些事情感动了我,我觉得有价值才去写的。
小编:最后,请问您对当代和未来的设计师、设计教育者们,有什么寄语和期待?
苏丹:每一个人的环境都不一样,有可能这本书里我讲的一些问题人家早就解决了,但是我讲了12个问题,一定传达出很多方面的思考,里面一定有个别的章节、个别的讲座对他是有帮助的。现在大家借助于网络的高效和便捷,忽略了有些东西是无法通过捷径去获取的。便捷获取的东西会变得抽象,在人的记忆中便意识不到那个东西的重要性了。场所精神仅靠图像能体验吗?无法体验的。场所中物的组成、空间景象之间的关系,还有抵达这个场所时的经历,都会影响你在现场的判断。
采访后记
在采访的过程中,苏丹教授展现出来的,对设计教育的热忱还有对当代艺术的执着追求深深打动了我们。三十多年来,他不知疲倦地坚持演讲、写作,他的讲座和文字汇集成这本包罗万象的《设计的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想象之门,通往更广阔自由的艺术世界。真诚期望这本书可以发出回响,启迪更多人的设计之路。
有声书推荐
何为艺术?何为设计?《设计的课——苏丹艺术设计十二讲》官方正版有声书现已上架,长按识别二维码收听苏丹老师的精彩讲座!
(来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苏丹,1967年生于山西,著名艺术策展人、设计评论家、设计教育家和作家,现任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项目总负责人。
代表作《设计的课——苏丹艺术设计十二讲》《黑白之城》《闹城》《1001页:苏丹艺术与设计微言集》《迷途知返——中国环艺发展史掠影》《工艺美术下的设计蛋》《意见与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