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3-02 08:41:54
听新闻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九一八事变(油画)300x600cm2021年

这迷茫的土地上有犹疑的色彩,

弥漫的执着的色彩:

是谁,究竟是谁

路过此地,燃烧过?

我的脚步喜欢红色的火焰,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

崇拜力量,

还有黑色的凝重,

褐色的深沉;

每当它到达高原

就浓烈、豪放。

每当我问起天狼:“喂!

长夜,长夜的祈愿何时能实现?

何时我能得我所求,

抵达第三层

一窥真实意?”

天狼对我说:“从这里,我开始。”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晋商(油画)510×380cm2016年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游子顾盼,汾水泱泱。思而画之,问心何求。君子之守,志趣高远。艺术的存在着实给人以追求,以哲思,它以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为情感打开了一扇虚掩的门。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晋商素描手稿(色粉-木炭)78.5x86cm2015年

李晓林的创作从版画开始,历素描、油画、水彩、色粉、插画,在多种媒介间穿行游走,上下求索,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实践,另辟蹊径,成其风骨。不管时代如何变幻,艺术家自身向上的力量始终都是其核心质素。历长川而豁达,经世相而坚韧,创作需走在一条通往更深、更美境界的路上并保持着内心的纯洁、愉悦与操守。

采访人:请谈谈您在造型方面的积累和研究。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晋商素描手稿(局部)

李晓林:造型是至关重要的。绘画开始是以形状的面貌出现,作为绘画的基础必须夯实地基。因为学画画一出手就是一个形,不管是夸张的、写实的、变形的,它都是一个形状。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晋商素描手稿(局部2)

一般学画画首先就是造型训练。这种造型对我个人来讲就是一个根本,是一个技术的准备,为后来进行创作、再创造打下一个好的底子。当然造型的方式各种各样,美术学院大多从素描入手。素描有几个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解决造型问题。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晋商素描手稿(局部3)

研究造型离不开对人的解剖学的认识,在解剖认识的基础上有了体积、明暗以及结构,这些造型中的基本原理就是靠以上这几个方面构成的。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晋商素描手稿(局部4)

这么多年一步步学下来,造型是我现在绘画中的一个根本。人和人不同,在造型时有的人可以放开了,走到另一条路上;有的人还在这条路上,一直在行进。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艺术观、价值观会逐渐发生一些变化,而我自始至终沿着造型这条路走。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晋商素描手稿(局部5)

究其根本,解决造型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创作。创作是什么?创作就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利用绘画说一些自己想说的事情,想表达的问题;阐述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看法。于我而言这无疑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直指本质,至关重要。

采访人:所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在艺术上您所选择的“窄路”是否就是心中所期,寻艺之路可曾有过犹疑或放弃?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沉默的矿工(色粉)200x75cm2023年

李晓林:犹疑是肯定的,放弃我没有想过。犹疑是因为上学的过程中正好赶上改革开放,打开了西方的那扇大门,当时西方各种艺术思潮一股脑地涌进中国。改革开放前近30年时间里我国基本上是处于封闭状态,我们对西方世界,对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艺术、政治、经济并不了解。

我的青年时期对西方也是无知的,直到80年代才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既看到了我心目中崇拜的大师,如丢勒、伦勃朗、鲁本斯这些西方古代的大画家;也看到了现代的大画家,如毕加索、达利、米罗;还看到了当代的一些大师,如弗洛伊德、阿利卡、基弗……凡此种种,应接不暇。西方的东西大量涌进中国搞得我们措手不及,艺术思想产生混乱,所以我说的“窄路”是有一个前提——即社会环境。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矿工的眼睛(色粉)120×80cm2017年

经过这些思潮之后,我留任央美。2006年去欧洲访问的那半年打开了我的眼界,既了解了西方古代、现代、当代的艺术;又看了时下最受追捧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还看到了西方各个国家古代的、现代的美术博物馆,基本上是沿着西方美术史的脉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半年后回国,脑袋渐清醒,明白自己的路子,也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所以就想起耶稣的这句话——“你要走窄门”,窄门可以到达遥远的天边,大路曲折多变,无法让你抵达最终的目的地。在这之前我一直处于浑浊状态,西方文化艺术的涌入令自己迷茫了,不知道路该往哪选,不知道路该怎么走!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开采光明的人(色粉)120×150cm2010年

我的作品一定要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壤里。西方那些大师各有各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他们有完备的技术基础,我们的情况与他们截然不同。我们脚踏的土地就是创作的根基所在,仔细想想就趋于明白,从而知晓自己的方向。

采访人:版画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从以北方农民为题材的系列版画作品到现今的艺术创作变化,这一路的探索带给您怎样的感悟与认知?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遥远的河流(铜版)59.5x44.5cm1994年

李晓林:画种都是艺术思想的载体,艺术家通过媒介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我年轻时所在部队(北京军区)的版画在全军乃至全国都是比较有名的,所以当兵后受其影响就从版画入手开始创作。在这之前不太懂什么是创作,到了部队慢慢地明白了那个时期的追求,就这么一路学习木刻,创作版画。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黄河的传说(石版)20x50cm2001年

直到去央美学习才知晓版画的四个版种:即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和丝网版画。发现版画的手段如此丰富多样,所以说版画给我打开了一扇创作的门。央美老先生钟涵说——“版画先入意境”,直接进入绘画的内核。由于版种的限制导致版画天生就是概括的、归纳的。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播种的人(石版)70x50cm1999年

在央美版画系学习、教学这么多年一直是在做版画。因此从版画开始一路创作下来,我也尝试了多种媒介,色粉画、素描、水彩、油画、甚至包括插图,希望在绘画的媒介上做各种尝试。但这种尝试是有限度的,虽然在这几个画种之间来回游走,但由于造型方式的一致性,各种媒介只是我的一个手段,它的内核没有变,也就是造型的内核没变。那个内核是形成个人风格和脉络的一个基本框架。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耕地的农夫(石版)70x50cm1999年

我绘画的一个主题方向——即北方农民系列。以水彩、色粉、油画为媒介,画了很多北方农民,那块土地是我比较熟悉的地方;后来带着学生外出写生迷恋上青藏高原;继而又带学生前往帕米尔高原。不断在这几个地方游走,所见都是高原人,我发现自己喜欢这样的人物,喜欢浓烈的地方,喜欢有力量的人。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种子(石版)70x50cm1999年

高原人身处严酷的环境,长期与大自然搏斗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面貌。他们大多面容坚毅,眼神清澈,那些艰涩、苦役的东西挺健硬朗,非常入画,所以从版画开始一路创作下来,竟坚持了这么多年,就因为那种精气神是我尤为喜欢的。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高原父子(石版)50x70cm1999年

在这期间我经常会陪父亲回老家(山西太行山地区),老家是一个煤矿,所以就接触了很多矿工,就连小时候的玩伴也是矿工。因为熟悉,所以后来回老家又画了很多矿工作品,从版画到素描、色粉、水彩,创作的几个主题在几种媒介间来回游走,反复探索,逐渐深入。

采访人:力量、直觉、激情、爆发力、精气神,这些词语的指向在您作品中是如何呈现的?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巴依克大爷(油画)50x60cm2012年

李晓林:这种呈现一个是从内容上,即就是高原的人,不同服饰的人,不同民族的人,通过对不同人的性格,民族的特点,生存的环境来刻画对象;另一个是从形式上来说,我画面中的笔触比较狂放,虽是写实,但用笔、用色都比较浓烈,不是那种柔和细腻的处理方式。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巡边员恰尼克汗(水彩)76x57cm2019年

早期画北方农民增加了很多黑颜色,后来在水彩、色粉中逐渐增加了一些其它颜色。高原人离不开红、黑、灰这几种主要颜色,脸部、手部是褐色,因为长期日晒,所以皮肤黝黑。通过笔触、颜色和硬朗的造型,体现一种原始的力量。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阿布都拉-艾克不拉力(水彩)76x57cm2019年

画这些人不得不豪放,因为他们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非常浓烈,浓烈的东西本身就适合这种豪放,在豪放中笔触得以肆意挥洒,然而挥洒并未破坏造型的本质。我希望在造型的框架中、在具象绘画的框架中尽可能地展现自己豪放的一面,展现绘画当中的画意,展现绘画性,进而传达到精神的本质当中。

采访人:浅析艺术创作与“澄怀观道”的辩证统一关系。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卓玛(油画)80x60cm2018年

李晓林:“澄怀观道”是中国油画院做的一个系列展览的大主题,同时也是油画院的艺术主张。这个展展期一年,每四个画家为一组。早在十年前油画院就成立了一个油画课题组,我参与其中,与其他艺术家通力合作,为十年做一个总结。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阿桑(油画)60x80cm2015年

我对澄怀观道的理解就是过滤思想的一种方法。即排除一切没有用的噪声和干扰来净化艺术思维和情感,这种方法被广泛的认为是一种道德修养和精神强化的手段。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冷木措(油画)80x60cm2015年

艺术是一种精神产品。我们生活在喧闹里经常会受到来自社会和个人的压力及诱惑,所以通过澄怀观道往内心深处寻一种平静,最终抵达一种融合理性和感性的境界。

借由这种精神训练对世界理解更加深刻,更加直接,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理性和感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认识到自己和世界的真实状态,也能发现自己与世界是如何相互作用,如何使自己更具智慧,如何通过自己的艺术来传达你对世界的理解和表现,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和谐。

采访人:“小人物”题材(《幸存者系列》)为什么会持续吸引您?他们与您的内心景观产生了怎样的碰撞,艺术家是否应是社会良知的代言人?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幸存者之五(版画)50×40cm2010年

李晓林:小人物和我的成长有关。我出生于工人家庭,在老家生活的那个工厂大杂院里都是普通工人,后来接触到农民,当兵后接触到小干部、小战士,他们都是小人物。因此我就滋生了这样一种情结,接触多了就有很强的思想感情,再加上后来遇到一些事情就使我的创作逐渐向小人物靠拢。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幸存者之三(版画)100x80cm2014年

2000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社会犹如一匹脱疆的野马横冲猛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用煤,有一段时间山西的煤达到非常高的价格,巨大的利润造就了一批有名的煤老板。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幸存者之一(版画)120x150cm2010一2013年

因为能获得略高的收入,所以许多农民成为矿工。但那个年代安全设施存在隐患,随之而来的是矿难频发。一些拙劣的小煤窑更容易造成塌方事故,瓦斯爆炸,恶性事件接二连三。就连我从小的玩伴也未能幸免,丧生于矿难,家人离散,亲历这种事情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内心。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幸存者之二(版画)120x150cm2010一2013年

作为一个有良心的艺术家,我想反映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关爱,所以就画了很多矿工系列,幸存者系列。直到现在去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画的还是这些普通的人。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幸存者之四(版画)50×40cm2010年

我认为他们是很美的,无论形象还是内在,普通人有无穷的力量,那是一种浑厚朴素的美,是一种自然纯粹的美。表达普通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一个艺术观。

采访人:如何在创作中把握问题意识,实现艺术对社会的引领和干预,从而突显出艺术真正的价值。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卓玛的眼神(色粉画)110x70cm2011年

李晓林:艺术不仅仅是愉悦人的精神,愉悦人的眼球。它可以提升人的审美,而审美同时又是多样化的。你会发现审美里(美术史)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这些主义均由艺术家不同的美学观所构筑。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央金拉姆与德吉梅朵(色粉)110×75cm2012年

我不喜欢谈主义,也从未把自己锁定在一种主义里面。反之,我更喜欢看美术史里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所表现出的那种思想。一个艺术家除了要表现大众认识的那种通俗的美之外,还要有敢于触碰社会现实,敢于揭示社会矛盾,敢于拨动人们心灵,敢于触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功能和作用,并以此来启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强巴和卓玛(色粉)110×70cm2012年

这是艺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一种反思。无论文学、艺术、绘画,一切艺术形式都有这样的作用。艺术不是简单的感官刺激,它让你在精神上获得触动的同时又可以促进社会进步。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少年多吉(色粉)110×75cm2011年

综上所述,艺术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我画矿工就是想表达家乡矿工与社会进程速度加快之间产生的矛盾,以及在这种矛盾激烈冲撞之下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通过这种伤痛进一步揭示社会矛盾,揭示小人物的不堪,从而引发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导的关注及帮扶,这是我当时的想法,其实也是艺术家扛于肩、立于胸、植于心的责任。

采访人:您认为绘画本身是否也是一种个体的“精神自治”呢?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塔吉克姑娘(水彩)76x57cm2022年

李晓林:这个问题不同的艺术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在我看来绘画是一种精神的修行,甚至是一种像宗教一样的信仰。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塔吉克新娘江伯给木(水彩)76x57cm2019年

丰子恺说人生有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近乎宗教,是至高境界,通过艺术、文学、绘画或可抵达。

懒得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锦衣玉食,尊荣富贵,这种人占世间大多数;其次,有能力上楼梯的就爬上二层看看,或久居于此,世间这类人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再有一种人脚力好,不满足于物质和精神,还想去第三层一探人生的究竟。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塔什库尔干的女人(水彩)76x57cm2023年

这第三层楼是物我两忘、心无旁骛的境界,很少有人能够企及,那是完全不自知地进入一种灵魂生活的状态,与第一层、第二层截然不同。

希望我尽可能触到第三层的一点沿,让自己的灵魂得已升华。通过艺术创作帮助自己寻到超脱淡然,野逸旷达的志趣。

采访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地拿来。请跟大家分享一下您对鲁迅这句话的解读。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藏族青年才昂南杰(水彩)105x75cm2022年

李晓林:讲这句话是有前因的,那时我刚出国回来,在国外看到许多于国内看不到的东西,所以发此感慨。2006年所到之处(欧洲)见世间百态,听奇闻异事,赏诸般艺术,各种无所不能皆可存在。尤其是去了威尼斯双年展和卡萨尔文献展,竟发现人们的创造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加觉的草原(水彩)54x48cm2011年

这里强调的创造性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架上绘画,甚至很大一部分都脱离绘画,它们利用的是声光电、多媒体、高科技等我们从未触碰过的领域。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藏族大学生多杰(水彩)76x57cm2022年

所以这个时候逐渐回过头来,想想苟活于世的八九十年究竟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你要做点什么?你能做点什么?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护边员艾达尔汗(水彩)105x75cm2023年

越想心越静,静能生慧,慧而追思,遂想起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对一切事物“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地拿来,为我所用!深刻于我谈不上,这些分享只是自己一点点感悟而已。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老工人(木炭、色粉)70x52cm2019年

是的,最终你会看到,你与自己,彼此之间只有两条路,带着镣铐游荡嬉戏,或者碎裂幻想整装待发。艺术不会催促你做出选择,你尽可以犹疑和一探究竟,或设想获得其他的安慰……它只是静静等待一侧,旁观你经历辗转求索,蜕掉你的旧壳,坚定你的意志,并把脚步移向注定的“第三层楼”。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油画院的师傅(木炭)50x35cm2022年

李晓林的创作有一种孤勇者的气质,肆意挥洒,浑厚朴拙,傲而不娇,守心抱志。他眷恋故土,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那片熟悉的土地滋养着他的心魂,一切过往的经历构筑着精神世界的图腾,所有这些成就了一个艺术家的风骨——西北望,射天狼!

(文/墨灵,书于马蒂尼美术馆 2024年2月21日

(来源:马蒂尼美术馆)

画家简介

钟情高原人,着眼小人物——“孤勇者”李晓林在艺术道路上寻到超脱淡然的志趣

李晓林,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专业委员会外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原文化部国家重大现实题材美术创作评审专家,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评委、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青年美展评委。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