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2-18 09:02:44
听新闻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海洋题材)

采访者:李老师好,您自幼随家父李海涛先生学习绘画,可以聊聊您父亲对您从事中国画创作的影响吗?

李冬:我父亲一直强调艺术要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生活,没有真实的感受,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要求我画大量的写生,还经常训练我们画一些技艺画。对我从小的美术建立和不断提升有很重要的支持。父亲也告诫我,作为中国画的当代者,在研究民族文化,继承传统的同时,要不断的开拓创新,讲求自我语言的独立性。而且,如果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被他人肯定了,也不要沾沾自喜,固步自封。

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对我影响非常大。一是,他这一生当中,对艺术这样一种恒心、毅力,这样一种执着。第二是,他对创作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第三,他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尤其是对中国海洋绘画这种责任和担当。我想这些正能量的东西,就像血液一样,已经融汇到我的全身,也镌刻在我这样一个画者的骨子里。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海洋题材)

我的父亲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把自己的绘画从山水画、写实人物绘画转型到海洋绘画的科目,自己在祖国的沿海写生收集创作素材,这是在80年代中后期。这个过程中,有意识的结识了一批海洋绘画的践行者。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团结了一批海洋绘画爱好者,实践者。2005年,我的父亲和母亲积极倡导,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了第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海洋绘画美术作品展”,同时召开中国海洋绘画为科目的艺术研讨会。

1990年,他创作完成表现中国海疆的第一幅巨制(18,000公里),从南到北叫《海疆万里图》。这张作品包括了中国海疆的全貌,这个过程当中,我父亲也付出了很多的艰辛,结识了很多画海的朋友。2005年以后,在我父亲和母亲的倡导下,又成立了“中国海洋画研究院”,这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以海洋绘画为创作研究的组织机构。

在我父母亲的倡导下,还组织了许多的海洋画家到沿海写生、创作,召开相关的艺术研讨会,这一系列的行动对中国海洋绘画的形成、发展和推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直到我父亲临终之前,也是不放手中的画笔,希望我继承他的衣钵,将海洋绘画事业推动下去,这也体现了他对文化事业的责任和担当。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海洋题材)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建筑题材)

采访者:您的水墨绘画作品涉及人物、花鸟、山水,尤以人物、海洋与中国古典建筑题材最为擅长,对于创作不同题材的作品,您在创作时有哪些感触呢?不同题材之间又有哪些相通的特点呢?

李冬:我认为,绘画是建立在传递内心情感需要的基础上。许多年来,无论是画海洋,还是画中国古建筑,画花鸟,还是画写实的人物,无论从理论上和技法上,都有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开拓了我的绘画视野,以及对一些画理的深入认知,给予我异曲同工的一种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夯实了我艺术成长脚下的路基。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海洋题材)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海洋题材)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海洋题材)

如果单独拿出我的古建筑题材和海洋绘画题材,在技法上做对比,风格上做对比,古建筑题材显得特别弛,海洋绘画题材在某种呈现上显得有所张。一弛一张,对应了中国哲学思想。在绘画笔墨见的当中,对我带来很多的启示,进一步奠定了驾驭笔墨的能力。古建筑题材,它是在一种秩序当中,海洋绘画的笔墨是在一种特别的灵动当中,会有比较大的一种反差。正因为这样,我觉得对我绘画的成长带来很多促进作用。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花鸟题材)

采访者:中国画传承千年,百变不离其宗,您认为中国画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创新?

李冬:由于中华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应该说是独辟蹊径,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对世界绘画起到了独特的、重要的贡献。关于中国画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这个命题比较大,我个人觉得从某种程度不能一言以待之。我认为,起码建立在中国文化和哲学体系的基础上,具有东方语境表达的笔墨写意精神,应该是可以成为中国画精神面貌的重要支撑。

中国绘画,“即黑当白,即白当黑”,这样一种笔墨运动;似与不似之间,东方的诗性表达,这些都是中国画品格和精神的重要支撑。我们在传统绘画继承基础上,如何创新和探索。我想首先要立身在我们民族的角度,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同时,要充分明白中国画特有的优势和特征。同时,要努力看到一些不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从绘画客观的发展角度审视。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建筑题材)

我们一直强调“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是清朝石涛先生提出来的。我想,无论在历史各个时期的书画杰出人士,都是他们那个时代某种意识超前和某种手法创新的人物,“石涛”在那个时代已经是现代主义者了。

对于我们当下的中国画者,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差异的认知。在观察世界,表达方式上,也是多元的。我想这无疑是一件推动中国画向前发展的好事。正因为这样一种多元性,所以具备了向前推动的力量。我们提到创新,一定是利于传承和发展的需求,一定是师古人、师造化。李可染先生曾经说过:“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我父亲也有一句座右铭,叫做“不似他人、不似自己”,意思就是说在绘画的道路上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面貌,要敢于否定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功。不能固步自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进步。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写生作品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建筑题材)

采访者:您的作品在传统中国水墨画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新的艺术语言,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技法。尤其是警察题材人物创作,请问您是基于什么样的视点,挖掘相关题材进行创作的呢?可以谈谈您的创作感悟吗?

李冬:纵观公安的美术创作,我曾经一直也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在强调,一直在呼吁,公安的美术创作在于主题性创作,主题性创作,写实人物绘画是主要的支撑。现在来看这句话,依然没有什么错。我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身兼全国公安美协主席的职务,以身作则,积极的投身相关题材的创作。公安队伍有二三百万人,这还不加上辅警。在和平时期是中流砥柱,每天都有牺牲,时时刻刻都在流血。这支队伍不缺一流的故事,我们缺的是一流的表达。所以,作为公安画家,又是美术创作的组织者之一,这也是我们亟待行动的一种理由。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人物创作)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人物创作)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人物创作)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写生照片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写生照片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写生照片

采访者:您对中国海洋题材绘画有过深入研究,可以谈谈中国海洋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吗?

李冬:纵观世界历史,公园1500年前,地中海的一些岛国就出现了有关海洋的绘画,到古希腊罗马时期,海洋的神话故事又推动了海洋绘画的进一步发展。到18世纪,西方的画家也是用手中的画笔,涌现出来了一批海洋绘画题材的艺术作品。当然这些都是蛋彩画,还有油画、水彩、水粉等等,这个不属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代表。

所以,中国水墨绘画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我们看到最早有历史记载的应该是南宋时期的马远,当时画了一幅叫《水图》,江河湖海。海都是波浪形的、鱼鳞状的,程式化的符号,这种程式化的符号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这种表现方法实际和海的客观面貌相差非常的远。一直到近现代,我们看到元朝的时候,王蒙画的《丹山瀛海图》,清朝袁江画的《海屋沾筹图》,也都是沿用马远的鱼鳞状的这种画法。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海涛先生

谈到当代的海洋绘画,我觉得还是不能绕过我的父亲,他也是被业内外一直认同。是中国水墨画海洋绘画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将海洋绘画作为主要的创作方向。80年代中后期,深入到海疆、戈域,收集创作素材。18,000公里的海岸线,他用了将近3万多公里来回的行程进行收集素材,绘制了表现中国海疆的巨制长卷《海疆万里图》。在上个世纪初90年代,我父亲通过他的展览、讲学,通过大量的媒体宣传,才有了海洋画家或者海洋绘画这样一种表述。继而,慢慢的才出现海洋画派等等这样的一种表述。后来,我的父亲又成立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尤其全身心的对海洋绘画的这样一种创作和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也引领促进了海洋绘画向前发展。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海洋题材)

采访者:您的海洋题材绘画作品,融入了泼墨泼彩、积墨积彩、飞白皴等多种表现技法,可以谈谈这些技法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吗?

李冬:首先涉及到“技与道”的这样一个问题。“道”是目的或者是内容,“技”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绘画的技法是非常重要的。古人通过观察自然,总结梳理了一大批绘画技法。

我觉得大家可以通过“芥子园画谱”,充分的能够感知,针对物象使用合适的表现技法,探索推出更切合的技法表达。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这样。我个人在绘画技法当中,有我父亲直接传授我的一些绘画技法。还有我通过深入观察,深入体悟,自己总结和梳理,探索出来的一些实用的技法。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写生照片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写生照片

比如,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泼墨和泼彩,通过水的冲刷,这样一种冲流,这样一种作用。有的时候使画面浑然天成,妙手偶得,有意识的强化某种“随行造势”。为了强化不同的物象,它的内在体积、质量这样一种感觉,我们也会用积墨、积彩的方法,强化墨彩的丰厚性,有意强化不同物象质感的一种反差。

我个人表现海水浪花的时候,讲求留白。所谓“留白法”,就是追求画面有浪花的地方,白色的地方,留有宣纸本色的“白”,没有刻意的用白颜色去描绘、去填补。我觉得如果去描绘和填补,印刷的效果可能不错,因为它有明度的对比。但是说,实际看到画的时候,给你的质感是不对的。缺少中国画应该有的通透滋润,意蕴清新的这样一种感受。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海洋题材)

所以,我的绘画当中一直讲求:“留白法”。海水的创作需要观察大海的形象,深深的体悟,从中梳理更合适的技法。我觉得海洋绘画它的笔墨是有挑战性的,它需要特别灵动的笔墨加以支撑。传统的特别程式化的符号性的东西,是不能成立的。中国画要弘扬笔墨精神,从某种程度提升了我的笔墨驾驭能力。

海洋绘画,涉及到一些造型的问题,海洋的客观物象,作为画者要起码的进行把握。我自己也是将海水归纳出筋、骨、肉三个部分进行描绘。对于形象的问题,历史上有“形聚而神生,行存则神存,行谢则神灭”这样一种说法。清朝的时候邹玉贵也说过:“没有行不似,反而得其神的道理”。作为我们当下的画者,还是要认真研究客观物象和笔墨之间的关系。

海洋绘画创作当中,也涉及到涉色的问题,一提到颜色,许多人会说这个颜色都是西方的,是舶来的,中国绘画里头用的颜色都是从西方学习和借鉴的,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也不妥。看到敦煌盛唐时期的壁画,那种灿烂的颜色,就可以感悟到我们祖先对颜色的认知和颜色的使用,它是没有国度的。我们在谢赫六法里也提到“随类赋彩”这个问题。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海水颜色。有的时候我们要加上颜色,能够强化画面的某种氛围,能够抒发和表达内心的情感。海洋绘画一样要讲求在笔墨当中,在营构当中,讲究阴阳开合、相背,这种纵横、这种勾托,这种映带等等这些关系,从这样一个角度,给我们海洋绘画提出了更高更难的一种要求。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建筑题材)

采访者:您的古典建筑题材作品,在表现方式上,自由主观,吸收了很多西方的现当代艺术元素,您是如何在创作中进行融合的呢?

李冬:中西方绘画,它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总的说都是造型艺术,是视觉艺术。我想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通过自身的这种情感心性去创造,这也是我们画者的一种本能。我觉得适当汲取西方的表现手法,关键是要看它解决问题,合适不合适,解决问题有没有效果?最终还是要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绘画的精神为目的。

我画古建筑,当时也寻求过一种叫做“点式画法”的技艺。很多点的集中会形成面,一个点的延续会形成线。绘画就是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而且点是绘画的矢量符号,以不变应万变,形成有机的秩序和节奏,是当时我画古建筑画面需要追求营造的一种内涵。当时也是在古建筑绘画题材当中,和海洋绘画题材当中,做两点在笔墨上有机的结合。这也是从某种程度夯实我的笔墨驾驭能力,对我以后的笔墨运用和提升有很积极的作用。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海洋题材)

采访者:您在创作不同题材的作品时,会经常出去采风写生吗?您认为写生和创作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李冬:我觉得采风写生是一个画家的重要时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绘画成长过程当中,要师古人、师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创作的源泉。我觉得闭门造车是死胡同,自欺欺人。我们讲学习各种理论,各种技法,尤其古人的这些理论和技法,运用到自己的现实创作当中,尤其是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在这个过程当中,写生是特别重要的一种纽带,或者说是重要的一个桥梁。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写生照片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写生照片

通过写生的方式,我们从中能够体味到古人的笔墨使用技法,内在方方面面的价值和要求,能够通过向大自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反刍和体味古人在笔墨和技法上这样一种用心,尤其对不同物象,通过技法加以解决的这样一种用心。能够利于我们提高认识,把握技能。只有这样,我觉得才能开拓创新,才能真正的实现自我绘画创作的语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想这是当代艺术家重要的一种遵循和重要的一种实践。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写生作品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写生作品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写生作品

采访者:您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会以哪类题材为主要表现对象呢?会去涉猎从未表现过的作品题材吗?

李冬:从目前来讲,还是致力于中国海洋绘画的研究和创作,致力于中国海洋绘画的不断发展,这也会成为我不懈的追求。应该说许多的表现题材都是必要的选择,包括我的绘画当中涉及到写实人物绘画,还有其他的古建筑,包括花鸟绘画,都是必要的选择。作为一个画者,一生的这种追求,在每个时期我想也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和一个难度,没有难度就没有挑战,只有挑战才有意义。这个也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画者,应该要面对的一个事情。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绘画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多元性的表达,这肯定是一种客观。作为画者,我觉得深入的展现人的生存状态,展现我们多彩的世界,从绘画和生命当中,体味到更深刻的意义。我不排斥从未涉猎的,我感兴趣的其他的题材,只要这些题材对我绘画有帮助,对我的绘画成长有助力,我觉得我都不会拒绝。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海洋题材)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作品(海洋题材)

(来源:文化寻力艺术馆)

画家简介

对话李冬丨“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语言的创新

李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全国公安美协主席,中国铁路美协副主席。被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首批“火车头职工艺术家”称号;被全国公安文联评选为“文艺之星”;被中宣部、人力资源保障部、中国文联提名“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被中国网、中国海洋报提名2017年度海洋人物;被中央文明办二局、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评为首届宣传推选学雷锋文艺志愿者服务“时代风尚——最美文艺志愿者”先进典型。担任第八届、第九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大会代表;第十次、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

对外交流和公共文化服务;并为艺术家提供艺术传播、艺术休憩创作和大众艺术交流的与稻香湖景酒店为一体独特配套馆体的综合新型美术馆。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