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9日,冯斌偶然刷到莱昂纳德·科恩一首老歌《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的时候,灵光闪现般知道了该如何演绎朋友弥亭给他说的“相遇”,“于是又画草稿又动手绷了两个一米六大框子的画布,流汗苦力一下午”,“准备把跳舞的两人拉近特写感、以一米六大尺寸突显‘相遇’之意,不知画了会怎样”。
从草图到展厅的舞者
弥亭对冯斌的创作观察已久,曾撰文《当冯斌遇到马丁·布伯:谈谈冯斌绘画的思想维度》,诗意又明确地指出了冯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遇——冯斌作品展览”的策展人高岭希望有一段简洁的文字来做展览的点题,冯斌先是自己写了一段,不是很满意,便请教弥亭。弥亭写了若干段,其中一段写道:
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认为,人或事物是在“我与你”或“我与它”的关系中存在的,关系乃本体。脱离自我中心,用最本真的我来与你相遇,才是灵魂的相遇。在冯斌的绘画语境里,相遇,是亦真似幻的相拥起舞;是以生命之舞进行的镜像对话;是对画中舞者隐秘内心的抵达;是在活色生香的尘世里,遇见你。
因设计上需要文字更少,最终遗憾未用。
“相遇”展览现场
展览开幕的一个多月前,冯斌就根据美术馆提供的平面图,结合展览主题,从现场的撤移布局到色调的视觉效果,就在进行构思和处理,自己不会电脑上解决的他,在宣纸上反复比划,动手手工设计安排。布展时,广告公司技术处理不了部分,冯斌亲自上阵,在展厅现场手写书法。
展厅的墙面都是红色,冯斌希望做一面深红的,以此营造聚合的感觉,从而阐述“相遇”的主题,“仅仅是为了一个墙面,就花了5000块钱”。艺术家对展览效果的严格要求没有白费,比如策展人高岭便一直赞不绝口。高岭还听到福建省美术馆的保安都在说质量高,不禁窃喜,因为保安是在看护了多年展厅的认知和比较之下得出的结论,是最可信的。
冯斌在展厅写的书法
整个展览就是一场高调的“相遇”,一场艺术与友谊的盛宴。在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闽渝两地官方机构的付出与支持,同样使人感动的还有保时捷和比顿山葡萄酒的倾力相助。许多促成的力量,都来自于与冯斌的友谊,这些友谊往往都是由于对其艺术的理解与激赏而生发的。在这个过程中,有老友的身影,亦有新的朋友涌现,大家都在不断地相遇,汇聚成美妙的时刻。
开幕当晚,艺术家远在北京、未能莅临现场的朋友陈宇彤,甚至星夜雅成七律以示祝贺,实为佳话。
燕云旷望冯斌大兄闽中《相遇》艺展
淋漓彼此抱神寒,动静等成迷岸观。
生就灵襟怕孤往,爱同象罔舞残欢。
回腰第一翻飞合,插眼大千颠倒看。
镜底打捞营魄湿,周旋物我每盘桓。
开幕现场举行了冯斌向福建省美术馆捐赠作品的仪式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新斌(右)
为艺术家冯斌颁发捐赠作品的收藏证书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并理解“相遇”,展览的策展人高岭先生接受专访,介绍冯斌的舞蹈世界为何如此独具魅力、并就冯斌未来的创作致以期待。
采访者:我们注意到,这次展览与冯斌2021年在北京美仑美术馆举办的个展“聚离”上展出的作品有许多重合,为什么会这样呢?
高岭:艺术家的创作都有一个自己的内在逻辑和线索。冯斌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有十几年的时间,他的创作是以藏区的寺庙和僧人为主题的。当时他是站在一个外在者或者说客观的角度,通过比较写实、具象的方式来表达这些宗教场所和人物背后艺术家的追问,一种精神的诉求,或者用西方的话语来说,是形而上的一种诉求,是关于信仰的问题。这个东西既真实又虚幻,所以那些僧人的形象总是模糊的,像是匆匆而过的。信仰本身只能靠体验,是不可描绘的,不可能去简单还原到有形的事物或形象,但他的创作又是绘画,又必须要通过形象来表现,所以会是这样的语言形式。这些表现、表达,为他现在这个“相遇”也即舞蹈的世界,埋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就是舞蹈系列,将近二十年以来,他开始关注现实生活本身。也就是说,他在表达宗教的外在的客观事物背后的诉求这种本质性的过程结束以后,就直接进入到现实本身。他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主体,来表现现实社会中间的大千世界。什么东西吸引了他?他认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间的、一种大众文化的形式,也就是跳舞。这个吸引了他,这种室内的、户外的、群众性的娱乐方式吸引了他。
所以,这十几年来他的作品都是围绕着舞蹈世界展开的。至于有些具体的作品,比如这次展览是30件作品,上次美仑展览也有30件,其中有20件作品是重复的,是同样的作品。这是因为有些好的作品、有代表性的作品,艺术家一直留在手里,在展览间隔的中间也创作了一些其他作品。总之这种相似性是必须的,是艺术家的一个脉络,是他内在的思想与内涵逻辑的体现。
户外的“相遇”
采访者:那么,从展览作品构成的角度来说,“相遇”的独特性在哪些地方?
高岭:冯斌自己也有很多文字的解释,强调说人生就是一种际遇,人生就是一种相逢,人生就是不同的时间、空间中的人物之间的一种遭遇,或者叫风云际会,就是一种交流。交流在人,因为人生就是人与人,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舞蹈,就是一种最好的自我与他人之间寻求交流碰撞的方式。相遇的独特性,就在于反映了不同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的人之间的的缘分与遭遇,大家能够在同一个时间和地点相聚在一起,有肢体的接触,有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这些。
冯斌很敏感,很敏锐。为什么这么讲?他的主题,他塑造的舞蹈世界,对我们而言是非常独特的。在我们这个儒教盛行了2000多年的国度里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男女授受不亲的。我们所看到的舞蹈和传说都是在壁画上的书本儿上的。中国人已经不会跳舞,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了,因为我们想抑制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个性的东西,要中庸,要中和。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80年代的思想解放,90年代的市场经济,我们个人的生活空间,尤其是文化的、心理的、娱乐的、消费的空间和表达的空间,得到了一定的合理性和拓展。比如我们知道过去的歌厅,后来的KTV以及中老年人的广场舞等,太多了。
冯斌的作品反映的就是改革开放给普通人带来的变化,在行为方式上,在交往方式上带来的一个深刻的变化。
展览现场
采访者:于您而言,一个学术展览成功的核心要素有哪些?具体来说“相遇”的话,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细节?
高岭:首先是社会的关注度。因为我在高校教书,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展览是一次不可重复的传播。每一场美术展览都是一场不可复制的传播,尤其是对于作品而言,通过展览就是要去展示,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人了解艺术家的思想,了解艺术家通过语言图像的形式所表达的对社会、对人的关注。准确地讲,传播是要讲不断地复制,由甲到乙到丙,但美术展览又为什么不可复制?因为需要线下的物理空间。
你刚才讲到展览之间作品的重复,这个地方我还可以补充回答一点。如果说在美仑美术馆展出的那30张作品,原封不动地移植到这一次在福建省美术馆的展览中间来,而且也没有增加新的作品,依然是一个新展览。就是因为美术作品需要跟物理空间发生联系,是一个空间的视觉的形式,呈现的完美度需要和这个空间的具体条件相结合,所以每一次展览的策划都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就冯斌这一次的展览,场地并不大,只有600平米,结构跟美仑美术馆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就需要在这个空间中来重新调配,比如说展墙的布置,灯光的布置。这次展览背景的红色,实际上是上个展览留下来的,我们进入以后,来布置展览的时候还没有刷掉。我们发现,冯斌的绘画和这个背景结合起来恰恰好,可以前所未有地去体现、调动、唤起冯斌作品中间的情绪和含义。它的那种光线,魅惑的那种闪动,那些紫胭脂色和这个红得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又说回重复这个点,所有看似重复的都不是在重复,因为你要看到结构,看到空间,看到环境,看到每一个具体的场馆的不同,在相同中间有巨大的不同,而巨大的不同,又要与相同相契合。这就是每一次展览策划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怎样能够把艺术家作品的内在的含义,在新的空间重新调动出来,让它产生新的意义。
布展“手稿”
冯斌在布展现场
采访者:这次展览得到保时捷的巨大助力,从嘉宾接机到私享晚宴,还召集了客户专场的导览与互动。再就是跟冯斌交情颇深的比顿山红酒,在冯斌2016年北京恭王府做的展览上就有参与,这次也有赞助。您如何看待,在福建省美术馆这样一个偏重学术的场地举办展览,这些品牌的深度参与?
高岭:我们知道,在历史上,艺术是依附于王权的,比如皇帝、王侯、教会来供养,来圈养这些艺术家。那么艺术家只为宗教服务,只为帝王服务。西方进入文艺复兴尤其是在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以后,市民阶层越来越多,也就是普通人开始积累财富,成为城市里面的主体。这些人的个人需求越来越凸显出来,他们也有一定的财富,所以来支持、购买艺术品,以此证明自己的文化品位。艺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那么在中国,改革开放前,艺术家基本上都是领工资的,没有这样的一种发展的空间,也约束和限制了艺术家在表现主题、表现媒介、表现材料、表现思想上的一些自由性和选择。这40多年来,到现在,我们中国各个方面都打开了,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拓展,也不再简单地约束艺术家的创作,也不管艺术家的生存。所以这个时候,企业的介入,企业的赞助就显得尤为重要。最近20年,中国有比较呈上升趋势的艺术市场,就得益于我们有广大的民间资本,也借助于国外成功的企业文化。像保时捷就是德国的企业,它追求一种企业文化,追求企业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相互辉映。比顿山红酒是来自法国的一个品牌,也在追求这样一种相互的呼应,在冯斌的作品中间可以找到默契。比如冯斌的色调,画的这种红色,玫瑰色,和比顿山红酒的色调,和那种情绪都可以有一定的联系。当然还包括画作的主题和气氛,跟一些品牌的价值能够相得益彰。这是很好的事情。
展览晚宴
采访者:总体来说,您怎样看待冯斌的艺术创作?其作品最重要的贡献是哪里?您对冯斌接下来的创作有怎样的期待?
高岭:我刚才讲了,我认为冯斌的作品用他自己的方式,关注到了改革开放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社会中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生活方式集中在大众文化,是以大众文化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在冯斌这里就是舞蹈,无论是交际舞还是探戈,还是贴面舞,等等。冯斌关注到的其实是不同的人,因为城市的变化来到某一个空间中,如何进行交流。
交流是为了寻求真实,为了寻求生活的一种确定性,但往往交流本身的形式又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我展览文章的题目叫“虚实真幻舞中来”就是这个道理。原本跳舞,是为了在魔幻的现实生活之外,寻求一个安静的心灵的慰藉,到了现场,在激昂的音乐、美妙的舞姿和旋转的速度之中,人们可能会得到对生活更深的一种体会,可能以更好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也可能以更开放、更轻松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中间的各种变故、浮沉等等。“虚实真幻舞中来”的意义就是在这儿。所以冯斌的作品关注到了社会中间的一个凸出的现象,非常重要。
至于未来,我认为冯斌还需要在这个主题中间不断深挖下去,一个是在相同的主题下,在不同的素材上做一些个性化的处理与尝试,另外还要不断地在不同的城市和美术馆中去展览。每一次展览都是一次不可复制的传播,每个展览的场所都不是一个模子的,比如下一次可能就是6000平米的展厅,那么怎么去展览?美术作品是个空间结构的东西,每一次展览都需要重新地组织策划好。
(来源:《优壹艺术》)
艺术家简介
冯斌,196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8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1985年至2022年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重庆。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1995—1999年,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1999—2001年,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2001—2008年,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2005—2018年,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2006—2021年,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3—201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策展人简介
高岭
著名艺术批评家
北京大学哲学学士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理论博士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