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为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工程创作《胶济铁路的创建》
《语言》
问:在各种画种、媒材集中显现的时代,毛笔、宣纸已经不是画家唯一的选择,各种新材料、新技法的涌现,使中国画的面貌趋向多元,您对此有怎样的体验?
李勇:“语言”,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应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种发声方式和表述内容。没曾想,这几年让“文化人”挤兑地,你说话、行文不带点之、乎、者、也,不说出个子、丑、寅、卯,你那都不叫“语言”。的确,中国人凡事儿都讲究个“法”,讲究个“度”,讲究个中规中矩,讲究个来龙去脉,行事前先捋出个头绪,掐吧准分寸,置办齐规矩,树立起范模……接下来就可以分门别类,按部就班,事情就有板有眼,头头是道了,岂不快哉。推演下来,中国的玩意儿,更是有它一整套完整的载体和凝结的自律性,哲学有:知行合一,一分为二;诗词有楚辞汉赋,七律五言;戏剧有昆乱不挡,身、手、眼三绝……到了中国画顺理就有了四品、六法、十八描。捋吧捋吧,旧的问题厘清了,新的问题又来了。
李勇 《洵系列之一》 2019年
李勇 《洵系列之二》 2019年
李勇 《洵系列之三》 2019年
李勇 《洵系列之四》 2019年
其一:因为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艺术家不可能再有古人的情怀,表达古代文人画家的感受,如果,有些人表达的情愫跟古人如出一辙,经纬同途,我想,这种心智及笔端的真实度就值得质疑了。其二:由于传统的巨大威慑和压力,当人们学会了一个又一个升级版的技艺后,其天性和本领都没有触及感受的真实和根本,形式语言,趣味格调,思想境界等等在传统的遮蔽下逐渐式微,甚至奄奄一息了。这些装在古人“囊中”的作品,因为它们没有留下这个时代的信息和印记,从而,就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见证。无形中,历史直面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何为“语言”?何为“当代语言”的命题,令人深思。没解透,在这儿就不作答了吧。
2011年山西李家山考察写生
2011年参加“大美西昌——全国中国画提名展”期间在泸沽湖
李勇 《花鸟册之一》 45cmX45cm
李勇 《花鸟册之二》 45cmX45cm
李勇 《花鸟册之三》 45cmX45cm
李勇 《花鸟册之四》 45cmX45cm
“语言”,再回到老百姓拉呱聊天的天然属性和本能,我倒是想说说这样一种感受。就是语言在情感表达和倾诉过程中所包含着的人性的体温感受和心理宽容。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忘不了76年(二十世纪)那个多事之年,开国三大伟人相继去世,唐山大地震,死伤无数(后来统计,光死的就有40万),这一整年,全国人民都是在哭哭啼啼中“活着”。在这“万分悲痛”的岁月里,我爷爷也走了,当时,家人似乎没有超出“国丧”的巨大痛悲和伤感,似乎能在那一年仙逝,族人们认同为“天注定”,日后,自然也添加许多充满谜团和幻知的话题。多少年过后,我画了张画叫《阳河·阳图》,冥冥中好像试图借《易经》卦象推算一下当年的气息和星象,那年,我十三岁。到我奶奶去世,又过去了三十年,老人高寿九十六,喜丧。出殡那天出奇的冷,可以说是寒风刺骨,按乡规民俗,孝子贤孙们披麻戴孝,沿途逢大小路口一律下跪扣拜。那年,我父亲也七十好几了,一路附身起身,目光坚定,腰板笔直,拒绝任何人搀扶,我从小到大,第一次看到父亲在抽泣、难受中表现出的韧性和挺拔。当时我在想,老人家是在用一种肉体痛苦的方式来慰藉和依托心里的悲伤。有时,新文化、新思想中这份儿旧伦理、旧道义的疗效和法理,更能彰显人性,安抚人心。
在工作室重温1983年在莫高窟临摹的《张仪潮统军出行图》
2016年在悉尼博物馆佛洛依德作品前留影
李勇 《戌子入境之一》 2010年
李勇 《戌子入境之二》 2010年
李勇 《戌子入境之三》 2010年
李勇 《戌子入境之四》 2010年
李勇 《戌子入境之五》 2010年
李勇 《戌子入境之六》 2010年
再说到前几年,母亲过世一周后,我平平静静,工工整整做了一副《烟云供养》,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画面上方腾空飞跃着一条黄龙(老太太名万麟,广西龙氏),画面的两侧补裱色宣,老父亲亲自撰文题写,情意绵长。这画挂在家里,低头不见抬头见,正所谓“随处做主,立处皆真”,抚慰安平着自我心情的同时也滤走、内化了许多虚妄和奢想……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问题都有答案,都能捋出个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立个杆儿就有影的。左顾右盼,上下思量,力图说服自己,我似乎更难以界定和迷惑表述方式借以存在的内涵和外延,只有望“语言”而兴叹了。
2017年带学生赴西北考察、写生,在敦煌鸣沙山
2017年在瑞典到爱沙尼亚途径波罗地海的游艇上
李勇 《雁过无声之一》 2013年
李勇 《雁过无声之二》 2013年
李勇 《雁过无声之三》 2013年
李勇 《雁过无声之四》 2013年
(来源:茹昱斋)
画家简介
李勇,男,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院聘画家。
李勇的人物画创作探索与实践有着明晰的学术指向和高蹈的精神述求,其心路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对现实主义语境下笔墨特质在生活因素中的象征意味尝试;(二)意象造型中东方诗性心灵体验及“彩墨构成”风格置换;(三)构建一种具有精神化信仰气息的“虚拟与真实”的图式研究。从作品的审美体验、文化定位、技法实践完成从视觉真实到诗性表达,从社会关怀到心灵自觉的有效演绎和转移。作品参展:庆祝建军六十周年全国美展,获二等奖;八幅作品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八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获铜奖;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获国画家奖;全国第十届艺术节优秀作品展;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国画作品展。出版画集:《当代中国画精品集——李勇》、《出走与归来——李勇画集》、《中国画技法精粹——青山无尘》、《当代中国画名家档案——古典影子》、《中国画名家研究——李勇线描卷》、《清虚·清音中国高等院校教学范本——李勇作品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