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二十年,于张捷而言,意义重大。2004年初,他从浙江画院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开启了二十年的教书育人生涯。
2003年在浙江画院期间
不管在浙江画院,还是回母校任教,张捷始终对母校怀有一份牵挂。从浙江美院时期的本科、助教研修班到后来国美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前后十三年的学习生涯中,他在先师和老一辈教育家身上不仅浸润了知识学养,而且体会到了与人为师的人格风范,懂得了尊师重道的真正含义。
2021年研究生课堂教学
临摹教学课徒稿
二十年里,张捷在国美一路成长,从一线的教师成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见证了国美二十年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历经九十五年沧海桑田的中国美术学院犹如一艘巨大的航母,从深厚、包容到多元、开放,一路风雨兼程。
《慧开禅师修道处》 纸本水墨
25.8x57.8cm 2013年
《瑞石古洞》 纸本水墨
26x66.5cm 水墨纸本
2017年创作“五水共治”创作《浙水图》长卷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国书院’)是美术学A+学科的高点,有着悠久的文脉传承和优秀的教学传统,在全国同类高等艺术院校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课程体系的完备,培养模式的优化,并由此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虽然中国画学院与书法学院今年开始各自独立,但它们在教学理念和学术思想上的共生共融一直是传统学科的重要支撑。现在的国美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万人大学,开天辟地的新学科发展与继往开来的传统学科齐头并进,成就了新时代国美人‘成全大义’的未来事业发展。”在张捷看来,他们这一代如何在教学改革与学科发展方面做出努力,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并非理想化的空中楼阁,除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科优势的巩固发展,还要让艺术融入生活日常,并成为社会的显学,这才是艺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2022年在处州写生
《岩坳良田》 纸本设色
44x64cm 2016年
在国美任教的二十年,尤其是执掌国书院的这四年,张捷无疑是忙碌的,从参与国书院教学大纲修订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十三五”“十四五”学科发展规划,到共同落实第二轮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再到推进湘湖校区建设与规划,参与“中国画学一体化”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桩桩件件,总能见到他的身影。期间,他还频繁参与各类展览、讲座、论坛,策划“雅集兴答——第六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五岳归来——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等多个学术展览。
“五岳归来——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展览现场
近几年,张捷还以艺术的方式参与各项社会服务,譬如为杭州G20峰会主会场、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贵宾厅、宁波国际会展中心首脑会议厅、第19届杭州亚运会奥体中心体育馆和闭幕式欢迎晚宴主会场等重要场馆作大型山水画主题创作,并作为火炬手参与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火炬传递。
2023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
采访者:请你谈谈在创作方面的变化?
张捷:没有重复的艺术,艺术创作就是画家生命轨迹的一部分,它总是与创作者的生活方式和喜怒哀乐联系在一起,是不断演变和生发的过程。一个画家的本体语言建立需要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积累,风格面貌的形成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阶段性探索的解构、重组、演变都是与“先验”保持某种联系的渐变过程,并非是全盘推翻原有笔墨积累的突变。如果说山水是因人而异的风景,是世界观的山水,更是求道者的山水的话,那么山水画就是“看山者”不同时期的特定情绪下的心灵迹化。
2015年在陕北写生
《崔家河底》 纸本设色
47x70cm 2015年
以前,我的作品给人的印象多半是描绘田园风光为主线的诗化江南,意境相对比较清新、散淡和抒情。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认知发生变化,似乎这种带有叙事方式的温情现实主义在逐渐消失,从而转向揭示当下境遇的内心世界。
《蓝家垅》 纸本设色
48x75.5cm 2016年
《里大河村》 纸本设色
48x75cm 2017年
《中山古镇》 纸本水墨
45X68cm 2019年
绘画没有什么恒定的形式与内容,更没有什么边界划分,只有艺术思想的自由驰骋,是笔随心使、落墨写心的情感记录。
2017年在湘西写生
《潇湘水云》 纸本水墨
46x69.5cm 2017年
《凤凰古城》 纸本水墨
47x75.5cm 2017年
近年来,我更关注人与天地山河之间的虚灵性,把对应自然的观物方式作为山水精神释怀的方法论,因此创作的境界指向逐渐趋于浑茫、萧森、静谧与孤寂的意象表达,或许这就是外物炫心之后归乎平静的“丘壑内营”吧?
2018年于苏州写生
《环秀山庄》 纸本水墨
45.8x68.5cm 2018年
《艺圃》 纸本水墨
48x76cm 2018年
中国画学是国故之学,源远流长而历久弥新。“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是睹往轨而知来辙的坚守与拓展,其前提是如何正确认知“传统”的义理,思想渊深和技艺精湛的传统是我们取之不竭的财富。但在一知半解的人眼里,传统可能只是一幅锱铢必较的工笔画,在百无聊赖的人眼中,传统可能就是文人茶余饭后的墨戏,在激进者的眼里,传统却又成了保守的代名词。
2022年创作《刻舟求记》
中国画的传统究竟是什么?要明其是非而辨其优劣。传统,就是历经大浪淘沙,能够“传而统之”的历史沉淀菁华。我们的教学思想是通过了法、运技、明理、悟道的举一反三和循环往复,使得研习者建构艺理兼修、道术相济的独立艺术精神,在左图右史中沉浸学养和成就智慧。今日的传习就是日后的生长,以传统之理法,开自我之生面,是“与古为新”的第一要义,以有限的笔墨经验投入到无限的生命体验当中,让传统活在当下从而走向未来。
2020年于永嘉写生
《龙湾潭》 纸本设色
45X68cm 2020年
《石桅岩》 纸本水墨
45X68cm 2020年
如果将艺术分成三重境界,那就是笔墨境界、人文境界、生命境界的逐步提升。怎么画?画什么?为何画?它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读书读画读人生。
“师古人”是以智者为师,“师造化”是以天地为师,“师吾心”是以真理为师,画画是执一事而终一生的毕业修行,也是一个画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俯仰之间认知艺术本源,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心目俱会,在风雪雨晴中体验生命活力,在知行合一中感悟躬耕觉行,汇天地与本我,融创造与心象。于行道、体道、悟道中求真、求本、求心,从而建构独立之艺术精神。
2021年于舟山海岛写生
《礁海一隅》 纸本水墨
45x68cm 2021年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中国山水精神的重构当在笔墨之外立言,让我们的内心回归到最原始的笔墨冲动,以真诚的情感来唤醒真实的自我,那么,山河岁月、人间烟火、天地万物都将化作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
2019年创作《赤壁夜泊》
2020年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2021年创作《微光》
2023年创作《云断苍崖呼山月》
采访者:二十年,你的收获与遗憾是什么?
张捷:人生没有几个二十年,我的二十年不仅收获了生活的阅历,也收获了岁月的履痕。人间正道是沧桑,每一次磨砺都是财富的积累,这才是生命该有的样子。所以,也谈不上什么遗憾了,这对于我、对于宝藏都同样如此。如果将二十年前“不惑之年”的我与现在“耳顺之年”的我作个对比,我想现在的自己更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未来的路也并非尽是坦途,总会有波折。直面人生,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凡事平常心,花开花谢,云卷云舒,顺其自然就好。
2023年携研究生于桂林写生
采访者:请你谈谈未来的计划。
张捷:人生没有设计,大道至简,做自己想做的事,身心健康就是未来。
当然我也有彼岸理想,今后有时间多创作一些自己有感知力的作品,看世界与观内心不相为碍,无论作画还是做人,知而后行就是一种圆满。
2023年创作《雁荡奇秀》
2022年创作《港通天下》
张捷作品欣赏
(请横屏观看)
《赤壁夜泊》 纸本水墨
180x385cm 2018年
张捷
《梦游天姥吟留别》 纸本水墨
463x1414cm 2020年
张捷主创 团队合作
《井冈山》 纸本设色
215x537cm 2021年
张捷、陆宏斌
《微光》 纸本水墨
200x600cm 2021年
张捷
《港通天下》 纸本设色
635cmx2826cm 2022年
张捷主创 团队合作
《云断苍崖呼山月》 纸本水墨
430x1260cm 2023年
张捷
《雁荡奇秀》 纸本设色
450x1050cm 2023年
张捷、陆宏斌、鲍海舟
(来源:宝藏)
画家简介
张捷,1963年出生于浙江台州。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先后攻读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学科建设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画学研究所副所长,《新美术》杂志编委,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文旅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