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易罡近年的艺术创作中,禅的思想越发对他产生影响。禅无定法,经论里提出的一切教法都被禅视为只是浪费纸张,其作用只是在于拂去知识的尘埃。从早期的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到后期对行动绘画的实践,王易罡在探索中不断想要打破一切,放弃所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做到如禅一般的“无定法”。
11月17日,由韩建文旅、韩建美术馆主办,赵轶奕策划的王易罡最新个展“澎湃陈述”于北京韩建美术馆开幕,呈现2023年创作的三个全新的作品系列。在这批新作中,王易罡通过对现成品、综合材料以及纸本水彩等更多媒介材料的运用,尝试突破二维空间的限制,在原有的抽象语言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具有象征性的符号,试图以更直接更自由的方式进行创作。尽管这批新作看起来与抽象表现主义的传统大相径庭,却是真正延续了王易罡一直以来“在破坏中建立”的创作理念。
澎湃陈述:王易罡个展现场,韩建美术馆北京,2023
王易罡专访:
禅无定法
——怎样自由我就怎样画
采访人:本次展览主题“澎湃陈述”以及作品在命名中,可以看到带有明显叙事意味,这与您在作品中采用的各种现成品材料也形成了呼应,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抽象绘画到叙事性表达的回归?
王易罡:其实这个展览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和展览内容并无特殊的联系。展览中无论是抽象绘画还是装置性的集成艺术都是从个人的身体、情感,精神状况以及生活周遭的物品出发,通过触感和直觉进行重新的组织和处理形成一个富有感染力的画面。
关于“叙事”,我认为作品都是有叙事的,这个叙事不是叙述故事,而是每个艺术家基本的诉求,这种诉求并不是去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很多时候它只是一个模糊的不清晰的愿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作为艺术家很多时候仅仅是在叙述内心的苦乐烦恼,以及每一天或瞬间产生的精神状态,通过色彩和线条把这种状态呈现出来而已。
澎湃陈述:王易罡个展现场,韩建美术馆北京,2023
采访人:本次展览呈现了很多与以往不一样作品,包括了“并不诗意的生活”“成人游戏”“威尼斯记忆”“夏日奏鸣曲”和“也许是纪念”等多个系列,作品中反复使用的海魂衫、橡胶手套、油漆桶、铁丝网、儿童游乐垫、电风扇等是否已成为您作品中的某种符号?它们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记录还是对现实社会一种隐喻或暗示?
王易罡:这批集成艺术作品的材料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旧物和生活垃圾,都是我经历过或是用过的东西,带有不同阶段的生活痕迹。比如意大利威尼斯贡多拉船夫所穿的黑白条纹衫,我一直觉得这种衣服的线条黑白鲜明,后来我一次性买了四件不同季节的贡多拉衫,并且穿了很多年,看到贡多拉衫我就会想起威尼斯,这样的物品带有很强的故事性,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形成的一种文化记忆,作品里儿童的玩具宝剑、夏天的生活风扇也是这样。疫情期间人们很少旅行,我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家里熬过的。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不断接触家里所有的物品,忽然发现它们是那么具体,离自己那么近,等那段时间过去之后再回头来看,它们就变成一个时间的概念了。
从作品来说,每一件艺术品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风格都会带有艺术家本人的一种暗示,通过交织的色彩和材料的粗细强弱来形成视觉上的一种暗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美的,也可能是丑的,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痛苦的,无论什么样的感受都是艺术家最真诚的表达。
王易罡作品,威尼斯记忆1,综合材料,164×114cm,2023
威尼斯记忆1(作品局部)
采访人:展览中的这些作品都是今年新作,像这样以废旧现成物等综合材料来创作对您来说是第一次吗?这样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王易罡:其实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做过这类作品,1985年我的毕业创作就是集成艺术。那时主要受毕加索综合材料绘画的影响,60年代美国的彼德·塞尔兹把生活物品、生活垃圾组织在一起做了一系列集成艺术的作品和展览,再后来劳森伯格等很多这个脉络下的艺术家真正把集成艺术彻底发扬光大了。现在集成艺术的概念不仅仅涵盖生活物品,还包括文化、观念和表达方式的积累,尤其是进入全球一体化时代后,综合艺术显得更为重要,它能包容很多不同的东西,比如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在一个更宽的范围内去利用它。
艺术家王易罡现场展示创作时所穿的鞋子
从我个人来说,1985年到现在跨度近40年,回过头来再做这样的作品时还是能让我兴奋,能让我突破二维平面带来的单纯感受,摆脱平面的束缚,让我对材料和空间又有了新的理解认识。它能接近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同时融合不同的材料,还可以产生根据整个视觉平衡度所做的随便涂抹的痕迹,让我感觉很有活力,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这也仍然和禅学有关系,作品中有很多现成物品,不需要更多地去表达,只是挪用就可以了。但是在挪用的过程中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方式。
王易罡作品,夏日奏鸣曲1,综合材料,130×109cm,2023
夏日奏鸣曲1(作品局部)
采访人:记得您在今年2月就尝试用一架直升机的残骸做一件装置作品,但是最终没有成型,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王易罡:这原本是想在成都个展上展出的作品,当时的构思想法都很好,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非常麻烦,一是运输问题,二是空间和材料准备还是不够充分,我可以选择的东西极少,包括凳子、沙发、坐垫、椅子,还有金属的铁板、地毯等等,需要的量很大,但当时材料组织不起来,所以最终没有成形。但这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作品,以后有机会在准备更充分的情况下还会再做。
采访人:当时想要做的装置作品跟现在展览中看到的依旧是架上二维集成艺术是同样的形态,还是完全的空间装置形态?
王易罡:理念是一样的,但是形态和陈列方式是不一样的,那是一个纯立体的装置作品,和在墙面上只有二维空间的呈现是不一样。
王易罡作品,成人游戏2,综合材料,140×90cm,2023
王易罡作品,成人游戏6,综合材料,187×147cm,2023
采访人:此次策展人把这批作品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架上装置,现成品绘画和抽象水彩三个部分,其中架上装置和现成品绘画这两部分作品是不是都是指的您用综合材料做的集成艺术,还是说有一个区分?
王易罡:架上绘画现在还是停留在二维空间当中,只能有限地突破二维平面的概念,而装置则是在立体的空间环境中,可以从多角度和多视点来观看作品,提供了多个认识世界的角度,这是平面走到装置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因为它提供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观看作品的方法。
这次展览中现成品绘画也就是“成人游戏”这个系列其实还在绘画的范畴中,和集成艺术有一些区别。现成品绘画中主要使用了一种现成的材料——我小儿子的爬爬垫,它提供了一些小的符号、有趣的标识,还有自带的色彩,在上面绘画的感受和在一个白地子画布上画画是完全不一样的,画面一下子变得更丰富,也让我画得更自由,因为在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垫子上面可以没有压力地随便画。此外,垫子的异形打破了绘画固有的方框,从视觉上也增加了一些趣味。
澎湃陈述:王易罡个展现场,韩建美术馆北京,2023
采访人:是否可以理解为,策展人所谓的“架上装置”也就是集成艺术作品,它是介于平面绘画和装置之间的一种观看和表达方式?
王易罡:其实没有所谓的“架上装置”这种概念,它就是集成艺术。我最初就是受毕加索综合材料绘画的影响,他在罐头盒子、吉他板、胶合板,横条椅子等物品上画画,后来1961年美国的集成主义出现才把集成艺术大规模地展示出来,“集成”的概念也相对更加完善,同时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更自由,生活垃圾和现成品以及旧物都可以使用。艺术家组合这些材料并不是为了追求视觉构成,过程中会不断叠加和调整,每次调整都和艺术家的内在心理结构相吻合,它是在破坏中形成的。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心理秩序,这种秩序主导了创作过程中对于面积大小、材料高低、颜色的面积的控制,都是由艺术家个人的心理结构所造成的。它不追求一种绘画性,它恰恰是反绘画反造型的,把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拉得更近,这才是它的目的。
王易罡作品,b24,布面油画,140×180cm,2023
王易罡作品,b25,布面油画,170×150cm,2023
采访人:在这批新作中我们还看到一个新的纸本水彩系列作品。
王易罡:这个系列其实是从17年开始的。我以前也画过水彩,但当时我还是觉得自由度不够。有的时候我们在判断一种艺术形式时总是想得太多,包袱太重,当找到一个更直接更随意的方式去表达时并不觉得它可以成为艺术,但实际上它是可以成为艺术的,因为我们原有的知识储备里没有这些东西,视觉经验也判断不了它到底对不对,但这些东西往往会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所以我在尝试水彩的过程当中尽量的简化色彩和笔触,尽量一次性画完,强调它的直接性,不去控制水性的特质,怎样自由我就怎样画,不受约束地表达自己。
澎湃陈述:王易罡个展现场,韩建美术馆北京,2023
采访人:但很多时候艺术家会觉得水彩是一种比较难把握的媒介材料,它不太能够覆盖,需要一次性就能够准确地去表达。您觉得它会让您思考得更多,更谨慎地去下笔吗?
王易罡:不思考,就是直觉,而且也不去把控它,顺其自然,画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实际上绘画也不需要太多思考,只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艺术不是想出来的,更多只要相信自己的视觉判断就可以了。思考往往是哲学家做的事情,艺术家管好自己的眼睛就行。
澎湃陈述:王易罡个展现场,韩建美术馆北京,2023
采访人:绘画对您来说,始终是一个在破坏中建立的过程。如今您希望通过这些新的材料、符号和图像去破坏和建立的是什么?
王易罡:破坏自身既有的文化、观念、态度,自己习惯的、熟悉的、会的东西。所谓的超越并不是超越别人,起点是超越自己,能超越自己、否定自己、破坏自己的时候就有可能接近艺术本身,离艺术就更近了。如果不敢放弃自己以往的经验,不敢破坏自己以往所谓的成就,那就永远没法向前走。破坏和建立看似悖论,但我们都明白不破就不立。实际上“破坏”在我这里的概念是“放弃”,放弃以往的知识,以往的经验,放弃越多就可能走得越远。相反的,总是在背着包袱学习,不舍得扔不舍得放弃,那就永远进步不了。
创作中的王易罡,2021
采访人:那您在现阶段具体想要放弃的或者破坏的是什么?想要重新建立的又是什么?
王易罡:没有,这很难说的,我也不知道要放弃的是什么,我觉得什么都应该放弃,但其实真正做到很难。我们读一辈子书教一辈子书,熟悉美术史和中西方文化,在创作中都会受到这些东西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我觉得都是不好的,都是别人告诉你的,实际这些别人认为对的东西恰恰都是你不需要的,因为都不是你自己的。对我来说被这些东西影响很痛苦,一直想要放弃,但它们永远会像一个影子似的跟着你。
采访人:是否可以理解为您现在直觉地想要放弃什么和建立的东西都还不明确,更重要的是去创作,去面对创作的过程?
王易罡:是这样,艺术和人生都在过程当中。我现在回过头来看每一个成长阶段,作品的好与坏其实一点也不重要,因为都在人生几万天的过程中。我们也没办法预料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未来很难想象,也无法按照设想去走,只能顺其自然,勇敢地面对新一天的到来,在新的一天当中把该做的事做好就可以了。
澎湃陈述:王易罡个展现场,韩建美术馆北京,2023
采访人:所以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我们要把目光从结果拉回到过程中来。
王易罡:对,我还是认同禅的思想:禅文化不是宗教,不是打坐念经,禅就是直面生活的,我们的每一天或某个瞬间都充满禅意。
采访人:您总开玩笑说自己是“瞎画”,您的大部分作品也是在放弃了视觉效果和控制中形成的。但现在您在选择这些现成物品时并不是随意的,是主动和有意识地选择媒介材料和绘画的语言,这看起来似乎也是一个悖论,怎么样去看待这种悖论?
王易罡:这实际上是一种“偶遇”,这些材料不是我预先设定的,我可能会去垃圾站废品站或是我家的仓库里面看看有什么,然后把这些材料用自己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我一再强调“瞎画”,一方面“瞎画”是一种自嘲,另一方面是想给自己信心,去寻找更自由的东西。我们受过艺术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人往往不会“瞎画”,就像一只在笼子里关了很长时间的鸟,再打开笼子的时候它已经不会飞了。所以我这里说“瞎画”是这层意思,给你自由的时候你不会了,那么莫不如先给自己打打气,我就是要“瞎画”,这样才能有勇气真正寻找到自由。
澎湃陈述:王易罡个展现场,韩建美术馆北京,2023
采访人:这与您过去所主张的“创作中瞬间偶发的,不确定性的东西才是鲜活的、有意思的”态度一致,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偶然性更像是躺平等着天上掉下来馅饼,但事实上您所说的“偶遇”的瞬间是在劳作和思考中才能获得的。
王易罡:这几年我都在尝试在绘画中激发更多偶发的瞬间的东西,最初我受白发一雄作品的影响,非常喜欢其中的爆发力,他的身体不受控制地在画布上游走,不受视觉材料把握的画面都让我非常震撼,而且他在其中强调了“禅”文化的概念,这和我的想法非常一致。最早看到克莱因用人体、手印、脚印进行身体创作,但仍然觉得那是一个西方现代艺术家的观念和语言,但到了白发一雄这儿我就觉得和东方人的情感表达方式非常近,一下子就能让我明白他对禅的理解,包括对东方文化的处理方法,所以很多年以后我也尝试用类似的方法来创作,这需要下很大决心,不是白发一雄用脚画你就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画,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是做不到的。
大概在6、7年前,我开始尝试“放弃观看”,用绳子吊着自己用脚绘画,视觉经验在这种方式中是完全不起作用的,这样出来的作品完全和自己的经验文化没有任何关系,我觉得这种方法正好符合我想要“放弃”所有既有经验和文化的想法,只有通过身体行为放弃经验,放弃知识,放弃眼睛观看的时候,当身体的状况和瞬间产生的痕迹完全不被自己控制的时候才是一种更真诚的表达。
采访人:所以您的这批新作看起来好像就是从材料上,从这个观看方式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改变,其实还是延续了您一直以来的创作理念。
王易罡:是的,理念上是一致的。
展览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艺术家,策展人与嘉宾发言
观众与嘉宾观展并接受采访
展览合影
展览信息
王易罡个展:澎湃陈述
Wang Yigang Solo Exhibition:ROARING STATEMENT
2023年11月17日-2024年2月29日
总策划|聂继军
策展人|赵轶奕
市场统筹|刘颖
主办|韩建文旅韩建美术馆
展览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铂斯雅致酒店三层韩建美术馆
Head of Exhibition Program : Lion Nie
Curator:JuliaZhao
Marketing Coordinator: Ying
Host : Han Jian Culture and Tourism,
Han Jian Fine Art Gallery
Location : Han Jian Fine Art Gallery, 3rd Floor, Elite Domain Hotel
Liangxiang,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
(来源:库艺术)
画家简介
王易罡
1961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986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2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鲁迅美术学院原教授、研究生导师、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