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美展发轫于改革开放初期大背景下,代表了一个时代青年的艺术理想和实践。可以说,上海青年美展的发展史,亦是见证上海乃至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历史。10月21日至11月29日,“譬如青春——第十七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相比于往届,今年的上海青年美展在集结社会资源、优化作品征集及评选机制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开拓和创新,为此特约采访了本届上海青年美展学术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请他介绍本届上海青年美展所呈现的整体面貌。
采访人:上海青年美术大展自1980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40余年,俞晓夫、丁乙、邱瑞敏、周长江、郑辛遥、蔡国强、张恩利、杨福东……千余位艺术界耳熟能详的艺术名家于青年美展中崭露头角,成为社会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可以说,上海青年美展的发展史,亦是见证上海乃至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历史。对比历届的展览,请您介绍一下本届上海青年美展有哪些特点和亮点。
张晓凌:这次整个展览策划的组织架构比较有特点。首先是确定参展作品。从征集到的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外地区的2256件/组作品中,我们筛选出了600多件作品,随后又在600多件作品中评选出了169件/组作品入选本次展览。这次展览的评选标准有两条,第一是作品的意涵一定要和“譬如青春”主题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洋溢着青年人的反思精神和鲜明的个性。第二个标准是创新性,作品在材质、形态、风格、语言上要有创新性。
我们强调作品的青春性,但青春并不仅仅意味着阳光朝气、热血沸腾,它还要有生命的力度,还要有对现实、历史的反思精神,就是鲁迅先生所希冀的“力与美”的艺术。这是这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展览现场
在参展作品确定完毕后,我们开始征集和遴选策展人,最终确定下三位年轻的策展人,两位是网选,一位是特邀。这三位策展人将作品分为“俊彩星驰”“踔厉骏发”“载我与共”“灼灼其华”四个板块,由此形成一个展览逻辑。准确地讲,上海青年美展的模式是全国美展模式加策展模式,是两种模式的合一。这样的策展模式既体现了策展人特有的策展思路和理念,又延续了全国性青年美展的基本框架。这是我们在上海青年美展中第一次尝试将这两种模式融合,由此也形成了策展的特点。
展览现场
上海青年美展的作品征集最早是面向上海地区的,后来扩展到长三角地区,现在又扩大到全国。我做过不少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展,但大多是个体的、局部性的展览,很少做像这样高质量的、整体性的、综合性的面向全国的青年美展。
采访人:本届青年大展以“譬如青春”为主题,旨在阐述“青春”在艺术创造中所弥散出的生命芬芳,不仅喻示着中国当代艺术曼妙的未来,也昭告着新时代中国灿烂的希望。作为本届展览的学术主持,在您看来,本届青年美展呈现了上海美术怎样的创作面貌。
张晓凌:这次展览的主题是“譬如青春”,“譬如”是它的价值指向,“青春”是它的价值皈依。做青年美展一定要赋予它一个好的主题,因为好的主题能带动、激活整个展览的作品,由此形成一个宏大的青春叙事。我认为青年是中国的希望,当下的社会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生命活力与青春朝气,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恰恰能表达这种感觉。我还希望把艺术疗愈的功能放置进去,让进入这个展览的人都能感受到青春的朝气,感受到象征着青春的那一抹绿色,从而在心灵上、精神上获得救赎感。
展览现场
我觉得上海青年美展策划和安排的思路很好,展览的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都是同龄人、年轻人,所以展览现场不仅处处流淌着青春的符号,而且还形成了超越性的青春思想的场域。希望今后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让展览成为青春的聚会,成为充满阳光的希望之地。
展览现场
关于我对这次上海青年美展的期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参展作品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还可以更多元一些,更有深度一些。那种用生命感知这个世界,感知历史,所表达出来的内心的冲动,要更具表现力一些。或者说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还可以再深入挖掘,毕竟,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以精神力量而超越它所处的时代的。我觉得蕴藏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那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那种青春洋溢、神采飞扬的奋斗精神是很充沛的,它像长江、黄河一样澎湃不止,拥有不竭的动力。在这方面可以再挖掘,也就是说,作品在对时代、历史的体验和表达上还有上升的空间,我希望作品的精神能提升到温暖和希望的高度,从而给人们以信念,以激励。第二,在展览作品的形态和风格方面,这批年轻人的作品有想法,也有很强的实验性,在抽象、超现实,包括多形态、多媒体方面都做得很好。从艺术语言的角度上讲,这一代艺术家在对材料的掌握上,对多媒体的运用上,对绘画语言本身的探索上,都比以往要好。
展览现场
这届上海青年美展中有一些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耀先的作品《天书》利用了摩斯码逻辑做了一个软件,是他和工程师共同完成的。这个作品是感应式的,在观众的参与下,作品系统会不断地迭代与蜕变,呈现出不可捉摸的动态性。孟胡蝶的作品《不息的循环》是用各种碎片材料拼合成一个完整的雕塑,在拼合、重构中,碎片材料已淬炼为不息的生命循环。其隐喻性来自本雅明:碎片化的世界在天使那里有可能重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世界。马俊营的大漆与综合材料作品《建构·2020-3》,与其说是对大漆与综合材料物性的掘进,不如说它是万物一体观所导致的语言实验。金善喜的作品《The living room B》是一则关于当代人生存的寓言,其动人心魄之处,不仅仅是画面浮华的装饰性语言所显示出的独树一帜,而且还在于其无可逃遁的心灵的荒芜感。我觉得这次展览中的版画作品在学术高度、语言创新方面是不错的,版画的体量做得很大,而且有很丰厚的哲理意味,慢慢去解读它是很有意思的。我也喜欢展览中的一些当代水墨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你会感受到传统资源在重构中的死而复生。
这次展览是一个高质量的,在青春主题和语言创新这两个方面都达到相当的高度的青年美展,它比较体系化地呈现了中国当代年轻人创作的基本样貌和基本态势,从中能看出这一代年轻人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价值观。同时也要注意到,作品不只是展示生命美好的一面,也有进入生命思考的层面,更有对人的存在的反思性呈现。艺术是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地提升人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人的精神价值的。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的观念、抽象的哲学问题会引发人的思考。好的艺术作品能从视觉和心灵两个层面对人的品质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改造与提升,我觉得这次展览恰恰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采访人:作为上海重要文化品牌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始终致力于成为青年艺术家同频共振、新兴艺术启航的平台,渐成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重要青年美术展事。您认为该展览为助推上海乃至全国的青年美术发展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
张晓凌:上海青年美展是青年艺术家自我成长的最好平台,它就像一个孵化器,能将优秀的青年艺术家推到更好的平台上去。目前来看,参展的上海青年艺术家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可能有60%以上,但这个局面正在慢慢改变,上海青年美展的全国化是一个大趋势,体现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今后的展览我建议多吸收一些西部地区的青年艺术家。总的来说,上海青年美展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青年展览,在推动青年美术创作方面,我认为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部分展览作品赏析
第一单元:俊采星驰
于雨田 青霭
徐洁 四时
吴建棠 荒野中的折枝
第二单元:踔厉骏发
成芳 遥望 34cm×54cm
燕泳伽 整装 160cm×200cm
徐思飞 灰烬深处有余温 76cm×228cm
第三单元:载我与共
何海川 喜山乐水 142cm×200cm
项若彤织裹的颤魂160cm×120cm
俞海天花园—致敬马奈120cm×180cm
第四单元:灼灼其华(点击上方视频查看)
张超║野
解紫怡║以舞相属
张曼红║Lonely
蒋飞║虚影之城,老城区的数字回响
徐戈║发现之旅
李涵║蘑菇
陈谧║变迁
邓灵康║游灵岩
施胜杰║DirtyPixel
何佳轩║圆点在纸间绽放
(来源:中国美术报 文/张湫逸 图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