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你了解水印版画吗?你知道水印版画创作的代表人物吗?
——蔡拥华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位。
本期专访深入蔡拥华的水印版画世界,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脚步回溯他的艺术旅程,了解《今夕何夕》《蝶梦》《金色年华》等一系列代表作品的创作历程……
受访者:蔡拥华(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采访地点:广州·蔡拥华工作室
问:您从80年代开始进入美院版画系开始学习,请问当时的水印版画发展状况如何?做水印版画的人多吗?
蔡拥华(下称“蔡”):我是1987年进入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的,但一开始也没有马上做水印木刻。在80年代,水印版画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比较具有特色和规模的艺术形式。当时有北大荒版画、江苏水印版画以及北京荣宝斋的传统版画,广东版画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比较有规模和影响力的。广州美术学院的郑爽老师是做水印木刻较早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作品颇具代表性。同时,广东还有一个名为花地版画会的群众版画组织,由张信让老师、王莉莎老师、郑爽老师等美院和美协的版画骨干老师共同创立,旨在推动广东版画的发展。花地版画会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组织引领作用。在当年,广州美术学院的水印版画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影响力和规模,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王莉莎、郑爽、潘行健、涂稚华等老师都从事水印版画创作,并带领着一批刚刚留校的老师,如黄启明、李全民等人,共同推动了版画的创作和发展。
水印木刻在当时的广美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第六、第七届全国美展上取得了重大成绩。教师集体创作的作品《丝绸之路组画》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得了集体奖,展现了水印版画比较整体的阵容面貌。
在80、90年代,版画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尤其是水印木刻,在广东美术界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问:20世纪80、90年代,世纪交替中的广东现代水印版画,乃至全国的水印版画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您认为广东水印版画的风格有哪些大的变化,其中重要的节点与特质是什么?
蔡:在回答上一个问题的时候,我提到了水印木刻在广东的影响力,它是凭什么才具有这样的影响力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那个时代的前辈们,如郑爽老师等人,他们从北京来到广东,面临一定的挑战。我是郑爽老师的学生,她经常告诉我们,他们当年来到广东是出于一种使命感,积极投身于美术和版画教育的建设中,尤其是美术教育事业。郑爽老师作为一个北方人,来到南方并没有觉得气候不适应,相反,他们以极大的热情融入了南方的语境中。此外,南方的湿润气候对水印版画的晕染技法、色彩叠印等效果非常有利,这也是他们认为南方更适合创作水印版画的原因之一。
以郑爽老师为代表的这批老师们不断探索水印版画的技法,通过凝聚成一种具有南方语境的水印版画语言,创造出了独特的版画面貌,与全国其他地方的版画面貌以及日本和其他国家的版画也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从郑爽老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最初也进行了综合性的主题创作,和很多北方艺术家一样。后来,她逐渐探索并发现,将水印木刻版画的语言和广东的创作语境结合起来。例如,她以色块为主,表现南方的植物和南方气候的特点(如夏日的岭南),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让水印版画融入到自然中,在自然节气的变化中挖掘水印版画的艺术语言,将其发挥到极致。这样,广东版画的独特面貌就形成了。
我认为广东水印版画风格的这些变化,其最重要的特质和节点应该有两个:首先是把握南方特有的水土和南方的生活状态及内涵;其次是发挥水印版画的本体语言——它最擅长表现什么。在教学中,郑爽老师经常强调水印版画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画种,必须对其艺术语言进行掌握。它不是单纯地对生活进行简单复制,或者说,对于复制来说并不特别擅长,但它是表现性特别强的一个画种。因此,我认为这个重要的节点和特质就是南方画家更加重视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挖掘。
因为我也是前面所提到的前辈老师的学生,在他们的带领下,我受到了艺术观念的熏陶和影响。
问:从《今夕何夕》《蝶梦》《金色年华》等水印作品,似乎表达了您对时间与时空、实与虚的探讨与阐释,其中蕴含着一种朴素自然、恬淡温和的人文情怀。您在后来创作了许多个人语言鲜明的水印作品,为什么选择运用水印版画作为表现形式?水印版画的技术及创作方式,有哪些其他版种无法达到的效果?
蔡:在20世纪80、90年代,国外的美术思潮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其中包括了水印版画创作。这种美术思潮的冲击,对艺术创作者的自我认知和对本土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历史观等方面。
《金色年华》之一,蔡拥华,水印木刻
你所在问题中提及到的《今夕何夕》和《金色年华》,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我处于青年时期所创作的作品。青年人喜欢表达自己的状态,比如那个时候的青年人很喜欢一种音乐式的摇滚,也就是中国式的摇滚。所以,《金色年华》表达的是我们那时候年轻人的一种想法。
《蝶梦》,蔡拥华,水印木刻
《今夕何夕》和《蝴蝶》等作品,更多是受到了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学的启发。水印木刻作为一个具有东方艺术特点以及中国文化底蕴的画种,我们比较注重对其艺术语言的探索,自然会去挖掘它的特点。我认为,水印木刻非常适合表现东方文化情感或文学情绪。这两张作品带有一定的文学内涵,可能源于我受到一些文学作品的影响,所以在创作时自然而然地表现了对历史和东方情趣的追求。
至于说为什么选择水印木刻作为表现形式,我觉得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刚才所提到的,水印木刻的本体艺术语言。我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年轻人在做选择之前可能只是对某个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不一定对所选的艺术形式有深入的了解。比如,考上美术学院后,有些同学可能会越来越喜欢所学的艺术形式,甚至会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奉献。而有些人则可能会逐渐发现自己并不真正喜欢所选的艺术形式,这也是正常的选择和自由的表现。因此,无论是选择版画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都需要经历从喜欢到热爱的过程。此外,我们应该对所选的艺术形式负责并有一定的使命感,即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在美术学院这个多专业并存的大熔炉中,我们会接触到其他形式的艺术,例如国画和油画,这也是正常的。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使命感。我认为当年我们版画系的同学们都具有自己的使命感,努力让版画系同其他专业一样,也能够做得出色。
另一方面,当我接触到水印木刻时,我觉得它的水墨韵味、晕染等艺术语言非常适合表达东方的情感。这也是我非常热爱它的原因之一,因为它能够很好地表达东方人特有的韵味。东方韵味和中国式情感是一种抒情的、间接的表达方式,它们不会直接表述某件事物的好坏。中国人在表达任何事情时都会使用艺术的方式,比如在文学方面,我们喜欢使用修辞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说某件事情好或不好。这种表达方式从诗经到唐诗宋词都有体现。我们考验一个人的水平也是看他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他的正确性。正确性只是一个方面,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原则和观点。但对于一个人的追求而言,更需要的是他的谈吐和表达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这也是艺术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因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民族文化和经济的推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使用这种风格来表达我们在特定时空下的体验非常适合。
问:您的水印作品,既有写意的抒情性又有厚重的历史感,您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探索出独特的水印创作风格呢,地域性对创作者的影响如何体现?《今夕何夕》中的古建筑形象是否来源于您所生活的城市?
蔡:《今夕何夕》实际上是我老家的一座民国时期的建筑物。我们很熟悉,有素材,就是我们老家的一处古建筑。它不是中国的,而是南洋的,也就是陈慈黉故居,一个中西结合的大院,结合了东南亚的西洋技术和款式。广东的建筑很多是这样的,包括我在梅州看到的建筑,都有这种东西结合的影子。在清末明初,随着世界的交流和华侨文化的作用,西洋文化通过东南亚传到了中国。我选择这座建筑是因为它在我的老家,而且它有很多的故事,是一座富有想象空间的宅院。
实际上,当我看到陈慈黉故居中的小姐楼时,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这座被称为小姐楼的老房子已经无人居住,却人为地留下了无限的故事性和想象空间,所以我在这个意境中创作了《今夕何夕》。
问:近几年您创作了许多国画作品,而我国的水印版画是中国画的姊妹篇,您认为二者之间在文脉上的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在不同画种的“跨界”中,您是否有独特的心得体会?年轻学习者应该如何把握在“跨界”中不断突破与创新呢?
蔡:我认为,从事中国画创作并不与我之前的专业学习产生矛盾。
在美术学院,我们具有相对包容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我们有许多选修课。美术学院不大,特别是在80年代的入学的我们,学生人数很少。我们经常互相交流。那时候并不是每天都只固定某一位老师,班里有很多老师是从事创作的,所以我们的交流也比较频繁。现在也一样,比如我们每年都有四周的选修课,美术学院希望我们的本科阶段不只学习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对其他形式也有了解。有些人甚至在考上美院之前就学过一些油画或者传统国画的基础,这很正常。
我喜欢表达东方情感的创作形式,因为对我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我都无法撇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本质基因。这种创作方式对我来说很自然。而后来我从事中国画的创作,完全是因为我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我需要离开工作室,无法坚持我的水印木刻创作。
因为水印木刻是一种艺术形式,虽然它在表达方面有着自由,可以表现东方情感,但实际上它仍然属于西方绘画的一种形式,强调工作室的制作过程。相比之下,中国画是文人画的艺术,通常使用简单的技法,只需要一支毛笔、一根墨条,以及一张轻薄的宣纸或其他纸张,就可以了,甚至不必使用色彩,它水墨至上,墨分五色。虽然世界上许多艺术形式也注重工作室式的创作,比如油画,但中国画更强调表达,更加贴近文学和世界。它的重点在于表达出一种意境,而不是关注制作的细节。与油画不同的是,中国画制作完成后,还需要经过托裱等工序,才能展出。尽管两种艺术形式在制作过程和展出方式上存在不同,但它们追求的内涵是一致的。我认为,处在一个地域之内,艺术家应该如何把握本土的语境,展现出他们的世界观和内在情感,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例如在中国南方,艺术家可以尝试把握南方语境,将南方特有的元素和文化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来源:广东省现代水印版画研究院,本文根据访谈内容整理,经受访者修订)
艺术家简介
蔡拥华,1968年10月生,广东澄海人。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在全国核心期刊和其他专业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出版《21世纪美术家—蔡拥华》等多本个人艺术专著。作品参加多届亚洲国际美术作品展,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版画展,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并多次在全国各重点美术馆举办展览和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