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奥辞责我开生面” ——《天下周易》作者刘长允访谈录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1-10 10:08:51
听新闻

今年3月,齐鲁书社隆重推出了刘长允先生的著作《天下周易》一书。这是一部集作者数十年研究成果、试图让普通读者能够读懂的厚重之作。努力践行“两个结合”和“双创”方针,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刘长允先生持之以恒的创作宗旨。该书的出版引发了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记者不久前就该书的内容、结构、写作过程及学术理想等问题采访了刘长允先生。

“奥辞责我开生面” ——《天下周易》作者刘长允访谈录

“奥辞责我开生面” ——《天下周易》作者刘长允访谈录刘长允的部分作品

记者:刘先生您好。在普通人看来,《周易》是一本神秘的书,也是一门只有少数人敢于学习、探究的深奥学问。您为何将自己的这本研究著作定名为《天下周易》,其中包含了您哪些推广《周易》的学术理想?

刘长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出“两个结合”和“双创”重大文化方针。《周易》作为大道之源、六经之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我们不对《周易》这本书进行学习和研究,就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如您刚才所说,《周易》是一本非常深奥的书,几千年来一直散发着无穷的奥妙和诱惑。我写《天下周易》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初衷,就是让天下人都能看懂《周易》这部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本书集我40年的学习研究成果,目的是用最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深入浅出地让人人都能看明白并了解《周易》。

当今人类文明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但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人类想要走出困境,成功应对挑战,必须到中国古老文化中去寻找智慧。那么,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周易》的思想最有代表性,大易之道是源头活水。因此,利用《周易》的智慧可以为我们今天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借鉴,这是我撰写《天下周易》一书的一个重要目的。

记者:学《易》非一日之功,恐亦非一代之学。古人云:“洁净精微,《易》之教也。”我知道,这方面您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请问:您是如何对《周易》产生浓厚兴趣的?几十年的研习又有哪些成果和心得?

刘长允:我于《周易》有一些家学渊源。我的曾祖父刘念祯曾经研究学习过《周易》,并将这方面的书籍传承了下来。但我真正开始学习《周易》还是在1979年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机缘巧合,正在我刚刚开始学习《周易》时,有幸结识了刘大钧先生,刘先生不仅在易学研究上给予我提携和指导,使我获益良多,在其他方面同样也给予我热情鼓励和帮助。一开始学习时,我并不想有多少学术建树,但我发现卦爻辞没有规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就逐渐产生了好奇心,于是每天潜心研究,想找出它的规律。1985年,我在《辞书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长文,题目是《从辞书角度看易经》。编辑部很重视这篇文章,放在重要的位置刊发,并加有编者按语:“本文认为我国传统的‘六经’之一的《易经》基本上是按照辞书的体例编排的,文章还以这个立论为基础分析解释了《易经》中的某些卦、爻辞。这个观点关系到发现我国最早的一部古辞书的问题,对汉语辞书史和《易》学研究都密切相关。”1991年初,我又在给山东省中医药大学讲课讲义的基础上,撰写成《步入神秘的殿堂》一书,这个小册子作为易学入门的普及读物,很受读者的喜爱。《周易》是一部古老的辞书,但《周易》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一部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政治教科书。

记者:您在此书的前言里说,庆幸自己“能够终生与《周易》结缘”“能够沐浴大易的光辉”,为什么它在您的生命、生活中如此重要,这对于那些从未读过的《周易》的人有哪些启示?您认为我们学习《周易》有什么现实意义?

刘长允:《周易》这部书,年轻时读有年轻时候的收获,年老时读有年老时的收获,正如宋代思想家张九成说:“读易工夫恨不深,晚年方见圣人心。如何五十云无过?盖欲从初学到今。”《周易》是要终生研读的,年轻的时候学习过,到老了还要温习,只有不断学习,反复领悟,才能明见圣人之心,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智慧。比如《周易》中很著名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一个思想结晶。这两句话就一直感召着我,鼓舞着我。自强不息就是自己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发奋图强,精进不止;厚德载物就是要与人为善、宽以待人,有情怀、敢担当。我想,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铭记易经中这两句话,都会使自己的生活更精彩,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

记者:在书中,您总结、归纳了很多《易》学的历史沿革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更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厘清了一些含混的问题,您能举出一些这方面的例子吗?

刘长允:《周易》诞生后几千年,解释的流派众多,就像《四库全书总目》中有这样一段话来概括秦汉至宋代易学的发展和主要流派:“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房)、焦(赣),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我在《天下周易》一书中介绍了近30位有代表性的易学家,既有义理派的,也有象数派的,勾画出了从秦汉到明清2000多年的易学发展脉络。在介绍了古圣先贤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也偶尔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比如前人多解释《周易》的成书年代和作者,我除了论述这些问题外,则比较系统的论证了《周易》这部天书为什么会在中国诞生。再如孔子和《周易》的关系问题,认为孔子不仅是《易传》的重要作者,而且经过孔子的提升使《周易》由卜筮之书成为指导人们生活的政治教科书。

记者:《周易》之所以神秘和难懂,是因为它的性质、功能依然难以确定,《周易》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您有什么见解?

刘长允:关于《周易》这部书的性质和主要功能,这个问题既重要又热闹,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答案五花八门。在《天下周易》这部书中,我介绍了几种主要的观点:第一,《周易》是一部内容无所不包的政治和生活教科书。这是一种比较有影响的观点,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占统治地位。《周易》之所以能位列“六经”之首,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主要是由这种观点的支持形成的。第二,《周易》是一部藏往知来的卜筮书。说《周易》是一部占卜的书,这个观点是相当流行的。《易传》里的不少篇章,都谈到《易》的占卜功能,特别是《系辞传》中有关“大衍之数”的论述,具体的讲解了如何利用《易》进行占卜的问题,更使人认为,《周易》是一部专讲卜筮的书。第三,《周易》是一部哲学著作。最早有这个认识的是《庄子》,他说:“《易》以道阴阳。”认为《周易》是一部哲学著作,主要是近现代易学家的观点。其是哲学书的观点广为人知,所以一提起《周易》,无论是否看过这本书,都会脱口而出:讲辩证法的。《周易》在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中,也都毫无例外地被划分在哲学类。第四,《周易》是一部历史著作。章太炎认为,《周易》讲的是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第五,《周易》是一部科学著作。认为《周易》是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科学,持此观点的在国外和国内都大有人在。第六,《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辞书。认为《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辞书,这是我1985年提出的一种新观点。我对《周易》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从辞书角度看易经,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周易的体例和方法,特别是对一些疑难的卦爻辞提出了新的见解。

记者:您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从《周易》的横空出世、“殿堂”构造、各家学说、自我心得、医易相映,到境外传播、现实价值,对此书的内容、结构的安排您有何独到考虑?您对《周易》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播有何建议?

刘长允:这七个部分基本包含了《周易》以及与其相关的所有问题,通过这样安排,《周易》的产生、作者、年代、性质、如何读经、如何读传、易学发展史、卦爻辞如何解释、医易相通,易学的境外传播、现实意义等都可以在书中展现。《周易》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易经》自诞生后,就有一个逐渐向外传播的过程。大约在西汉时期,《易经》就被传到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时间,最迟也不晚于隋唐。《易经》向欧美等西方国家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可波罗和利玛窦在华传教期间,最迟也应该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认真总结《周易》在国际上传播的历史,进一步提高《周易》的外文翻译水平,不断拓展其传播渠道,进一步丰富其传播的形式,使《周易》的智慧能更好的为全人类服务,当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周易》在国际上的传播,有一个好的译本是最根本的问题。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问题。要想使《易经》这部经典,能够更有效、更广泛地传播,能够为世界上更多的人所理解、所接受,能够使这部中国的经典,最终变为人类的经典,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我在书中提到了6个想法:第一,要充分认识《周易》国际传播的重大历史意义。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必将一步一步的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分享。《周易》是六经之首、大道之源,我们以《易经》为先导,只要世界接受了《易经》,就等于接受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这个高度,来对待《周易》在国际上的传播。第二,要把被动传播变为主动传播。从雷孝思、金尼阁向西方介绍《易经》开始,《易经》的译介和传播主体一直由西方主导,其中包括传教士、汉学家和其他知识分子。国外人翻译和介绍《周易》,难免会各取所需,抱有这样那样的目的。这样一来,《周易》所蕴藏的大道,《周易》的核心和灵魂,《周易》所应该给予世人的智慧和启示,就无法很好的体现出来。第三,要形成《周易》传播的合力。在过去的《周易》传播史上,虽然也有少数几个人的合作,但基本上以单打独斗为主,各自为战。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中国文化要在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走向世界,随着世界各个民族对中国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的《易经》,只靠少数几个专家学者来传播显然是不够的。鉴于《周易》翻译、传播的难度,鉴于《周易》在世界传播的重大意义,我们认为,为进一步提升《周易》传播的水平和影响,应该建立起政府主导、学术机构牵头、专家学者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周易》传播的合力,随时解决传播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第四,要抓好《周易》翻译这个关键。《周易》的传播,让世界了解《周易》,最终要靠《周易》的翻译工作来完成。因为,只有通过翻译,才能打破语言的障碍,才能使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都看懂《周易》。第五,要翻译介绍一些与《易经》有关的知识。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周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向外国人介绍《易经》时,应同时向他们介绍一些与《易经》有关的知识,这才便于他们真正理解和把握《易经》中所说的道理。如太极是什么,阴阳是什么,五行是什么,天干地支是什么,三纲五常是什么,仁义礼智信是什么,这些概念如果不清楚,就无法真正读懂《周易》。第六,要用多种形式传播《周易》。在全世界传播《周易》,除了通过翻译出版书籍这个主渠道,还应该通过制作有关影像作品、讲故事等方式来传播《易经》的思想。

记者:易医同源,您很早就接触过中医,甚至可以说十分精通,这对您的易学研究有何启发与帮助,您是如何于实践中认识易医同源的?

刘长允:《周易》和中医同根同源,相互生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映生辉,形成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易医相通,研究《周易》如果不知道中医,那就难以明了《周易》的神奇和妙用;反之,研究中医如果不知道《周易》,那就是虽列门墙而很难登堂入室。

在《天下周易》这本书中,我根据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易学和中医的关系:1.花木连根,易医同源;2.天人合一,整体观念;3.辨理阴阳,易医纲常;4.观象比类,易医之魂;5.易尚变易,医贵当机;6.引离入坎,水火《既济》;7.方位与时,易医所重;8.五运六气,易医之妙;9.子午流注,灵龟八法;10.元亨利贞,汤丸膏方。

《中国中医药报》根据《天下周易》中的有关内容,以“推动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六点思考”为标题,详细介绍了我在这方面的观点。第一,充分吸收《周易》等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把中医基础理论建设再提高到新水平。第二,在学习研读经典上下功夫,培养一大批中医高端人才。第三,格物致知,创造更多的有效药剂撑起中医的一片蓝天。第四,在中西医结合中保持中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第五,道地优质的中药材,是中医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第六,世界需要中医,中医必将为全人类的健康作出重大贡献。

记者:除了《天下周易》还写过其他什么方面的书,你能介绍一下吗?

刘长允:我曾出版过《大中华赋》《天不变道亦不变》《人类的智慧和生活》《老子译注》等著作,它们基本还是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展开的,这也是我写作的初衷,也是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记者:请谈谈您未来的写作计划。

刘长允:暂时还没有考虑好,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想写一点有关量子力学方面的书。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来源:联合日报社记者王川 通讯员王雁)

作家简介

“奥辞责我开生面” ——《天下周易》作者刘长允访谈录

刘长允,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曾在山东省委党校任教,先后在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山东省委、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曾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著有《步入神秘的殿堂》《天不变道亦不变》《大中华赋》《老子》《人类的智慧和生活》等;其中《大中华赋》被翻译成英、俄、德、法、韩、日等6种外文版,《老子与现代生活》德文版2021年由德国FCDB出版社出版。曾主持和参与拍摄过《大染坊》《闯关东》《沂蒙》《南下》《知青》《钢铁年代》《温州一家人》《老农民》《止杀令》等影视作品。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