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界网报道 书画大师许麟庐先生称赞他“熔甲骨秦汉文字为一炉,创出个人风格又不失篆书法度……无论章法布局均达到大家手笔”;
著名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亦对他赞赏道“子恺同道手制颇具匠心,正所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饶有情趣”;
韩美林先生曾书大字称赞其为“小石大天,不宗凡马”;
西泠五老之一九十高龄的林乾良先生以甲骨文题赞曰“山东名家,西泠同社,诗书画印,可称四绝。为人善,有古风。艺既高,德如之。天下知其才,大众好其作,如圆月之在中天。”
他,就是马子恺。
他是当代国学艺术名家、文化学者、书画篆刻家……,他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引以为傲的身份,就是泉城济南的儿子。
为了古篆和国学的研学和发扬光大,他长期躬耕于首都北京,巡展的足迹遍布海外,但他却在诗中常说“我爱我家山……”
济南,是他艺术的原点,更是他终生的眷恋。在这个暖秋,济南红叶谷已遍山染红,马子恺再次返回故乡,做客中华网山东《中华茶座》,讲述他与济南、与古篆、与西泠的不解情缘……
诗书画印皆涉猎,人到中年,他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古篆艺术上,近十几年更将其抽象成为国学文化符号,向更多领域衍伸拓展。他希望古篆艺术和国学文化走进大众,走向海外,让国人同胞深深为老祖宗的文化遗产而自豪,让外国朋友更了解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看中国印记如何地开花……
让中国印记遍天下
聊到印,我将马子恺老师近十几年的工作总结为“让中国印记遍天下”,他很感谢这种说法,认为是对他多年努力的中肯评价和认可。他长期致力于古篆艺术和国学文化的继承、研究、创新和推广,通过参与举办一系列国际艺术展览,为中国的古篆艺术代言发声,创新提出了“国学艺术新表现主义”,成为最早把古文字书法送出国门的先行者。他称疫情前的十几年间,自己围着地球绕了好几圈,就做一件事——古篆艺术巡展。
让古文字“活”起来,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遍全世界,这是马子恺带着巡展奔赴的使命。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世界上重要的艺术发达的国家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一次的巡展都取得巨大反响,受到当地人民的特烈欢迎,也为国内艺术同行的国际交流之路开辟了一些新途径。最让他感到高兴的是,巡展中展现的古篆艺术和国学文化“破圈”了,它们并没有局限于国外的华人圈子,而是受到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民的广泛喜爱。这证实了他坚信的“艺术无国界,审美多元化。”的理念。
“国学就是一国之学问,或一国之故学,以经典的文史哲为代表。广义上讲,诗词、古琴、茶道、香道、围棋、衣服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象征物的研究传承,都可看做是国学的范畴。”说到国学,马子恺侃侃而谈,所谓古篆,就是中国古文字,包括古玺印、陶文、甲骨文、金文、古籀、简帛书等艺术形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了炎黄先祖们最早的生产、生活智慧结晶,呈现着中国文化鲜明的脉络和精髓,担负着伟大深厚的东方文明延续历史与弘扬文化的使命。孔子学说重在“仁”,但把学习的方式方法最终还是落到“艺”这个概念。马子恺认为,艺术语言应当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创新性,他用现代意识和国际眼光重新审视这些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将书法篆刻从技术层面上的“器”提升到“道”的层面,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艺术观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又用现代的艺术语言来重新叙述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巡展走进了巴黎卢浮宫、走进了超过130年历史的法国沙龙美展,“也算是为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他说。
在“出海”巡展的旅程中,给马子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活动,就是在伦敦与英国前首相卡梅伦的互动。马子恺将手书古篆书法“黄金时代”赠予唐宁街官方收藏,以此庆祝中英两国友谊。而卡梅伦首相对他的另一件作品也充满了兴趣。“那是用甲骨文写创作的十二生肖邮册,卡梅伦首相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问秘书说,他也爱好集邮,这件他能不能带回家私人收藏,秘书说这件就是马先生送给首相您个人的。”在马子恺的回忆中,当时卡梅伦首相很高兴,一眼就认出邮册中的甲骨文“马”,表示自己的属相就是马,要把这套邮票带回家给孩子们看。没想到两人有这种因缘巧合,首相属“马”,马子恺姓“马”,这个字有着“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的美好寓意,这件趣事令马子恺至今记忆犹新,让他切实感受到了以古篆艺术为桥梁进行交流的重要意义:
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及中国殷商甲骨文都是人类上古文明中的成熟文字体系。但除了中国文字元脉不断,流传至今,其他的都早已消亡,这证明了中华文化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也正是因为是象形文字,例如“马”字,从形状就能看出其指代的意义,中国文字也就有了广泛的普世性,即使不认识中国字的人,看到古篆文字也能产生很多想象和共鸣,让文字和其承载的内涵与外延都突破了地域、文化、肤色、性别、年龄等等的限制。在此基础上,马子恺匠心独运地创造了“彩墨古篆”,——将古篆中填充上色彩,进一步打通了中西方的文化桎梏。“色彩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看到绿色,就想到春天,看到红色,就想到激情,看到蓝色就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神秘。”
马子恺与陈传席先生
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说:“马子恺的作品融合了书法、绘画,以古人的创造精神去造就一种传统艺术新图式,将传统书法与西方绘画有机结合。这种集古代书法笔墨与现代绘画色彩于一体的艺术作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艺术创新。”
马子恺《多彩四季.春夏秋冬》杭州2017春拍成交价:150万元
马子恺《春晓》北京保利2015春拍成交价:67.8万元
保利拍卖现场
“彩墨古篆”马子恺作品亮相保利十周年春拍受热捧
在巴黎卢浮宫展示的《四季平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马子恺举例,还有一幅以孟浩然的《春晓》内容创作的彩墨书法,“就是‘春眠不觉晓……’那首诗,那些古文字,别说是外国人,就是中国人也基本看不懂,但我用绿色彩墨表现,大家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那些字是“旧”的,同时也是“新”的。他在展览现场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时感言道:“中国艺术要发展,就要走向世界,与世界对话。”而以古篆为代表的象形文字,在他看来,无疑是最好的载体,而他更深深为艺术语言胜过百般言说的魅力而倾倒。
艺术是国学的载体,生活是艺术的容器
作为象形文字的古篆,如今已突破了单纯的作为文字的范畴,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意象的艺术和文化符号。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载体更是多元的,在古篆艺术巡展中,不仅有书法、篆刻,还有更多的艺术衍生品。马子恺坦言,在古人眼中,篆刻不过是雕虫小技,文人余戏,令他没想到的是,发现到现今却深受年轻人喜爱,其衍生品也发展成了一个利润可观的产业。
近几年,马子恺也在艺术的衍生品方面做了一点尝试,与万事利丝绸集团及大贺文化金融集团合作,他将古篆作品为蓝本,把书法篆刻、唐诗宋词、国学名言、陶瓷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浓缩一体,以丝绸为载体,创作出了带有古篆元素的国学风丝巾,没想到一炮走红,更因被当红流量明星刘亦菲佩戴而名声大噪,最终以10万条的销量,为市场带来了5.8亿的营收。中国第一个艺术众筹项目,马子恺又意外地在纵横交错的纤维间创造出了集东方文化大成的艺术经典之作。虽然作者只能有一个版权费,但这种“小文创、大订单”的文艺与商业结合创造的奇迹,让马子恺看到了时代洪流滚滚前进的方向。
刘亦菲“超爱”《四季平安·春》艺术丝巾
马子恺在法国卢浮宫展览与法国粉丝合影
在现今的商业社会,特别是乘着网络和电商急速发展的东风,文化艺术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要想传承发展,就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近些年一阵“国潮热”重新掀起,特别是在年轻人之间,大家不再去盲目追求“国外的月亮”,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新发掘精华,并以创新的形式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而传统艺术和国学文化的也再次被重视,不仅重新焕发青春,更重要的是从“形而上”的概念,落实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前所未有地创造出商业价值。
马子恺认为这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也是好事:“一个艺术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作品数量更有限。而让艺术成果转化成衍生品,为大众、为社会服务,才能得到永恒的生命力。这是从二战之后,无论是欧美,还是国内各种艺术思潮不断更新迭代所指向的。”而这一进程随着互联网的力量大大加速了,他更深入地思考道,“从抽象主义运动到波普,到安迪沃霍尔,艺术商业化的发展,就像博伊斯讲的一样,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
“我经常在考虑,究竟是艺术的生活,还是生活的艺术?还是两者微妙地结合到一起?艺术家的作品通过生活来转化,变成生活中的随处可见,非常有利于大众审美的提高。”但马子恺提醒切忌“粗制滥造”,在商业化的风潮中迷失艺术的方向,“所谓‘雅俗共赏’,不是向‘俗’的地方去靠拢,而是要向‘雅’的地方去提升,艺术走进生活,是为了提高生活品位。我们要歌颂传统,传统永不会磨灭,而创新是一个求新求变的过程,日日新,又日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知道创新之艰难,所以更加努力去实现创新目标”
在马子恺看来,艺术是国学的载体,生活是艺术的容器。
接下来在艺术品走入生活的方向上还有哪些创新,马子恺表示,计划做一些和文旅相关,比如最近就有相关方与他接洽,筹建一个天然的户外艺术馆。“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等有了具体方案再向大家汇报。”
采访后记
聊未尽兴,日已偏西。回到故乡,周围都是熟悉的乡音,马子恺老师的心意浓烈,想说的话也特别多。他给我们讲了和多位恩师的往事,如许麟庐是齐白石最看重的弟子,许老非常尊师重道,不仅十年如一日地日日请安侍奉,更是用心对待,齐老遗像中他带的那顶皮帽,就是马子恺师母许夫人用自己的羊皮坎肩改的。还有恩师带着自己吃火锅的趣事……
马子恺与恩师许麟庐先生
马子恺老师笑说,等告老还乡时,要把这些前辈大师的趣闻轶事写下来,出本散文集。学艺先学作人,他希望自己不但能给后人留下艺术和文化的遗产,更能将从恩师身上学到的作人做事的道理留下,让那些高风亮节的品质,引领后人在艺术和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长远,越走越踏实。
济南市政协委员马子恺出席政协会议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陈雅雯
摄像/陈旋
摄影/金德锋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