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或许,经历许多经历,见过许多遇见之后,人们才怀揣深刻转向道理的朴素:生命并不孤立,但足够独特。展览「她是谁」中,艺术家岳小飞从“关系”出走又落脚“自我”,借水、墨与色将不予言说的亲密放在这里。围绕自然、人、物语境展开的错综“关系”,因私密隐晦反变得轻盈,也因这几分轻盈而更亲近个体。它们在差异、误读和觉醒之间,渐次披覆如同墨和水晕于纸而终不受控的注脚,不断赋予女孩以独立光环,也演绎以身体叙事写就的场场“剧目”:由着荒诞夸张与唯美隐喻多线并行,由着镜头从女孩肢体情态间推进又渐渐拉远。相比窥探袭来的不平静,画面视角定格在更具日常意味的情景。当观众试图怀揣深刻,等待落幕,明朗的光循着墨迹,渗透、分离,两可里浸出诗意。
艺术家岳小飞
问:”她是谁“从语义层面就预示了某种关系的存在。起初为什么会对“关系”这一主题感兴趣?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在绘画中体现?
岳小飞: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进入一种命中注定的关系,直到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消失了,你才真正离开。从2013年央美研究生毕业创作《错位》开始,交错时空中几个女性的并置就萌发了对“关系”这一主题的最早试探,而到2014年,作品《异梦系列》回到纸本创作,用水墨的流淌隐喻人与人之间流动的关系,这一想法基本成形。
岳小飞 错位 绢本 180*500cm 2013年
问:家学原因,想必您从很小就开始接触中国画?您跟您的父亲是怎样一种相处模式/关系?
岳小飞: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家里的桌子上永远摆着白纸和画笔,随时可以开始画,也随时可以离开。这种松驰的氛围让我觉得画画是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愉快。11岁时就在报纸上有自己的漫画专栏,而开始用毛笔是在本科进入中央美院以后。真正喜欢上中国画是在研究生留学回国以后。一切都很后知后觉,但也有如前定。成年以后我和我爸爸的关系是汪曾祺笔下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不见面时每次画完一张新画都会发给他看,见面时也聊聊艺术圈共同的朋友。我一直认为孩子选择从事父母的职业,是对父母最大的认可。
2岁的岳小飞在家里书桌上拿着毛笔随意画画。
问:在人与人、自然、人与物,几种“关系”里带给你最大创作欲望的是哪一种?
岳小飞:最吸引我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对自然或物产生创作的冲动,也是带着“万物有灵”的目光,才能在一朵飘落的花中看到女性脆弱而短暂的美。中国人讲寓情于景,日本人讲物哀,都是在自然或景物中看到了和人(或自我)的关系才会有直击心灵的感悟。
展览「她是谁——岳小飞个展」展览现场
问:通常情况,创作过程相对而言是比较私密的。有趣的是,当作品本身的“私密性”变得公开且足够公开,艺术家个体的“私密”得以公开对应具体观众的“私密”。您如何处理这种自我体验与公众转译之间的关系?
岳小飞:在我看来,创作是表达自我,但这个自我并不涉及隐私,而是借由自我体验去理解人类的悲喜。好的作品一定是忠于自我,同时可以打动他人的。我画面中的她,有自己的影子,也有身边女性的映射,是这个时代女性的最大公约数。我并不想为时代女性代言,当一幅画挂上墙,就尽情接受大众的误读,我只是希望观者能在画中看到自己。
岳小飞 三女神 Triple Goddesses 100*90cm 纸本 2023年
问:在《超现实主义的梦》《三女神》不少作品中可以看到拼贴和新水墨图像元素,您从中国画专业到壁画系,包括海外留学的经历,现在再回看有什么新的体会?对现阶段水墨当代性的表达有哪些影响?
岳小飞:我本科在中国画学院学习的是工笔人物专业,它是带我进入艺术世界的母语。从勾线到着墨,中国画在技法上的门槛很高,让我实实在在地掌握了一门看家的手艺。壁画系时,我跟随导师王颖生先生在山西大同为华严寺、善化寺、灵岩寺三寺绘制壁画,历时近三年,绘画的格局在上千平米的巨大画面中展开,再回到几米见方的个人创作,有点降维打击的感觉。如果说绘画是一种语言,在中央美院的学习是在解决“怎么说”的问题,而去英国留学,从接受西方当代艺术新观念到自我意识的觉醒,我思考的是“说什么”的问题。
艺术家岳小飞和伦敦艺术大学研究生导师。
问:“英雄主义”“物哀”“帷幕”几个主题的产生是怎样一个过程?
岳小飞:早期作品聚焦闺房中的女孩,在特写镜头下,悸动的身体在传达着强烈的情绪。这几年,年岁增长,我想要慢慢和她们拉开一点距离了,彷佛打动我的不再是眼花缭乱的瞬间,我需要在更稳定与更平静的画面中找到内心的、平淡的感动。于是镜头的摇臂在慢慢推远,我开始看见女孩身后的东西。“帷幕”最先进入视野。戏剧天生的悲情让我感受到人物无法跳出剧本的宿命感,这是对当代女性困境与挣扎的关照。“英雄主义”则出于重塑经典这个具体的想法,将电影里英雄救美的画面换成女性之间的自我拯救。如果说前两个系列标志着女性从私密空间走向公共场域,那“物哀”则是尝试将目光由室内转向更具意象涵义的天地之间。
岳小飞 四手联弹 Piano Duet 80*90cm 纸本 2023年
问:作品《四重奏》《四手联弹》中,除了引发观者对自我多样性的思考以外,也有在结合音乐通感等多元的观看体验?
岳小飞:希望通过题目暗示给观者更多感知视觉的角度。我做过一件作品《香》,尝试用颜色画出味道,画面是带一点橘的粉色,柑橘味的桃子香,希望观者可以闻到画中少女身上的味道。音乐系列也是出于相似的考量,女孩黑白的衣着好似琴键,重复的身影是有节奏的音符,打开视觉与听觉的通感。
岳小飞 香 Aroma 80*50cm 纸本 2019年
岳小飞四重奏Quartet138*68cm纸本2019年
问:我们发现画中女孩的身体周围会随机旁出不同形状的水墨痕迹,这是否跟您谈到的能量场有关?
岳小飞:水的流动性和不可被限定的性状是人物之间暗流涌动的能量连接。如果把画面里的两个女性解读成一个人自我的两面,那这不受边缘限制的水墨恰是女性在无常中不断自我变化的状态。
寂寞旅人(局部) Lonesome Traveller 70*71cm 纸本设色 2023年
问:同时作为创作和被观看的一方,您怎样理解这次展览主题“她是谁”?
岳小飞:我理解策展人周望在用提问的方式带领观者入场,一方面在用看画的方式获得对艺术家本人的认识,一方面探究画面里的人物身份,由此“做一次与时代、与当下关于自我的交谈”。我也希望借由展览对作品的集体呈现,能用很谦虚的心态重新思考“我是谁”“什么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什么是我不得不做的事;什么是真正能打动我自己也打动别人的”,以及“什么是那种就算打动不了任何人我也非做不可的事”。
展览「她是谁——岳小飞个展」现场
问:故事的完整性在这里似乎更多地被拆解成当下实时的、点状式的感受或片段,您是在有意避开某种完整的、特指的表达吗?
岳小飞:绘画过多表现文学性则不容易感人。当代绘画要求我们在思维方法上进行转化,需要用更抽象、更纯粹的绘画性语言去表达。我父辈的画家受连环画创作影响较深,情节性绘画有可取之处,但不是唯一选择。我在留学期间开始意识到绘画性与文学性的区别,是有意在避开。
岳小飞 女孩的三重奏 Girl Trio 52*72cm 纸本 2018年
问:从女儿、妻子到母亲,社会身份的转变和增加在您创作的不同阶段有哪些体现?
岳小飞:每一次进入新的角色都对女性身份的体验多了一个维度,创作中的表达更多元了。早期的作品,从《红嘴唇》到《女孩三重奏》,可能是充满性张力的。当妈妈之后,孩子平安健康是母亲最朴素的心愿,于是更加关心这个世界的变化——安全、和平、粮食与水,于是会有《永别了,武器》这样的作品。
岳小飞 永别了,武器 A Farewell to Arms 73*70cm 纸本 2022年
问:接下来的创作计划和方向?
岳小飞:感谢大千画廊,让我对自己最近几年的创作有了一个很好的交代。接下来有新的展览和品牌合作的工作,这一部分是计划内的,至于创作,则要让人生新的际遇与体验带给我无法提前计划的方向了。
展览「她是谁——岳小飞个展」开幕现场
正在展出
她是谁
岳小飞个展
Who Shall She Be
Yue Xiaofei's Solo Exhibition
2023.9.16—10.29
(来源:大千画廊1988)
画家简介
岳小飞,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硕士学位。作品连续入选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并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曾在北京、韩国全州、美国芝加哥多次举办个人展览。她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访问学者、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驻地艺术家、美国康州ICAS驻地艺术家、英国伦敦斯莱德大学和Camden艺术中心联合驻地艺术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现为北京服装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