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度其物象取其真”,从“身即山川而取之”到“搜尽奇峰打草稿”,写生串联着中国画的历史。面对四季的变幻、绵延的山川、来往的人群,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的视角,同时对写生、对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9月6日至9月24日,“光耀千里·李健强中国画作品展”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除了写意的雪景山水,“院体”的金碧山水,一批面貌各异的写生作品也是首次展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美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探讨。近日,著名画家曹新林和李健强,从此次展览说起,展开一场关于艺术与写生的精彩对话。
红旗渠与《张迁碑》,邙山与《金碧山水》
曹新林:我看你画的《雪景山水》,已经完全进入了另一种状态,不只是画座山、画个石头的概念了。有人说你的《雪景山水》是出世,《金碧山水》是入世的感觉。我觉得还不完全是这样,更深层次地看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对生活的拥抱。你吸收了元四家的很多技法,但是心态不一样,他们作品中的那种伤痕、那种散淡在你的画里看不到,你的内心世界是非常饱满的。
艺术源于生活,不只是指创作内容,包括形式也是源于生活。艺术形式绝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东西,也不是在没有任何感触的情况下硬生生创作出来的东西。艺术作品的诞生,需要一个人对生活有充分的了解和感悟。而所有的感悟,都需要在生活中认真思考才能产生。
李健强 《春和景明图》 200cm×50cm 纸本重彩
李健强:在创作的过程中,画家对外在物象的感受确实非常重要。画家在山水游历的过程中,要让自己置身其中。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时候,我的一幅《春和景明图》入选。这是我的金碧山水第一次在全国大展上亮相。这幅作品的创作与十多年前跟几位朋友去豫西邙山一带采风有关。当时正值三月的春天,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麦田,桃花杏花一片一片地开在高高低低的黄土高坡上,不时还能看到一些裸露的赭石色的土山。那一瞬间,我感觉这就是一幅天地间绝美的大青绿山水图。回来后,我便试着用金碧重彩画的形式以豫西地貌为粉本创作了一批青绿山水画。
曹新林:你对豫西邙山与金碧山水的感悟,同我对红旗渠的石头与《张迁碑》的感悟应该是如出一辙的。前不久我去林州参加活动时,就一直在想《张迁碑》。它在东汉隶书里面最具代表性,是非常天然的、一气呵成的,给人一种特别结实、特别坚硬的感觉。我认为它和红旗渠自然的、不加修饰的石头其实是一样的。这说明很多艺术形式,就是古人从生活中创作出来的。
汉碑《张迁碑》故宫拓本(局部)
李健强:曹老师将《张迁碑》与红旗渠的石头关联起来,这就是中国传统画论中说的“迁想妙得”。很多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其灵感来源于生活,除了内容之外,还有形式。形式语言的能量能带来精神方面的升华,有时候可能是一组线几个墨点或是一片颜色,因“迁想”的组合而“妙得”意外之神韵。
艺术家与生活的关系,有时候就是一种机缘。前提是你需要有大量的储备。为什么画家在身处桃花林时会有妙想?这其实跟个人学识修养有关,作品是艺术家内心灵魂的呈现。艺术家是借景生情,以景写情,当自然景观与胸中审美追求的那个“味道”相契合了,有了灵感,产生顿悟,才可能生发出好的艺术。
不是谁都能化俗为雅
曹新林:知道你画青绿山水的时候,我说李健强真敢。因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给青绿山水定了一个调,就是过于秀气。后来我看到你的青绿山水作品非常饱满,给人一种大俗大雅的感觉。你会画一个人在桃花丛后面读书,桃花一般来说是很多画家忌讳的。绘画过程中这个度怎么把握,是要靠本事、靠学问、靠涵养的。看似很俗的东西,画出来很雅,这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品位。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绢本设色
李健强:在中国绘画史上,确实没有人以金碧重彩的形式语言来描绘创作邙山黄土高坡这块儿地貌的。尽管当时宋代的京城开封离郑州很近,王希孟等一些院体画家在创作青绿山水的时候,也未曾关注过这片土地。我年轻的时候以水墨为主,后来发现青绿山水尤其是重彩这一块儿自从苏东坡等文人提出“以水墨为上”之后,至元明清画重彩大青绿的人越来越少,就明代仇英有几幅大青绿画得很好。直到张大千受敦煌艺术的启发,创作了一批非常优秀的金碧大青绿山水,把传统的金碧山水又推向了一个高峰。研究这段画史的时候,我就开始学习青绿山水,尝试用金碧重彩的形式创作大青绿山水画。
曹新林:你现在差不多都是全景式的,假如你按《溪山行旅图》的构图方式,抓住一个地方的某个特征进行创作,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206.5cm×103.5cm水墨绢本
李健强:曹老师的建议使我很受启发,画家就是要在创作中不断超越自己。我自己目前的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的关联度不是特别大。下一步,我会尝试将书法、水墨和用色结合起来,同时仍要呈现出一种大青绿的意味,或者可以叫意笔重彩。
艺术的“格”与“真”“似”“像”的问题
李健强:我常常想,一个艺术家在走了一段绘画之旅后,要怎么继续往下走。回想这几十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发展、审美的变化常给我以不同的生命体验,我也一直在不断寻求绘画风格的变化,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都有些陌生。我是想尽量不让自己套用一种特别熟悉的语言,固定在一种所谓绘画风格里面,而是要求自己不断用新的语言方式去描绘所经历、所感受到的万千世界。
曹新林: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画到连自己都不认识了,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创作需要偶然性,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格”,它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
曹新林《太行群峦》60×73cm亚麻布油彩2013-2019年
李健强:这就像古人所追求的逸品。不是按程序画的,更不是对眼睛看到的现实的简单描摹。摹景或状物,就算繁密复杂,也不是最难的,按贯性套路去画,技术上它是可控的,也比较容易进行修饰。逸品这种作品什么时候能创作出来,自己根本就不知道!
曹新林:一般画家写生都会带一些习气,很自然就出来了。但你的那些写生作品,我没发现有雷同的。
李健强《豫西写生之九》30cm×39cm纸本设色2021年
李健强:从中国古代画史画论来看,古人描述了好多写生的方式。有的是坐景写生,有的是在游走中写生。傅抱石先生强调的是对山水感悟写生,而不是直接对景写生。他在写生的时候,往往是先熟悉当地的自然景观,边走边看,随后进行创作。我也曾翻阅黄宾虹先生的一些资料,只看到一张是他在现场对山川写生的照片,穿长袍戴眼镜,站在那儿写生,手里拿个小速写本。中国人的写生不太强调直接地对景写生,而是更强调在游历当中的感悟性和感受性。反映到画面中,并不是强调视觉里的风景图,而是更重视山川的气象。古人画论还谈到了“真”“似”“像”的问题。“真”更多强调个人独特的精神体验。文徵明说“景与神会,象与心融”。内心的感受更重要。“似”有“像”的意思,又跟“真”不太一样。古人还说“搜妙创真”。我的写生观也是受这些方面的滋养。
当下,很多人的写生是一种简单的或者说无效的刻画,忽略了自己的取舍,自己的造境,自己的感受。我认为在写生的时候,还是要坚守中国传统的山水写生观。每到一个地方,我并不急于创作,而是会先到处观看以熟悉当地的自然地貌特征,会用速写本勾上几笔或写下几句文字以记录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或许用手机拍摄一些自己需要的素材,静心感受自然景物的变化,随后再集中进行整理和写生。我是带有主观性地还原现场,但仍要保持它的地域特点。不能因为绘画地点的不同,就失去了画作的本真。
在写生的时候,我更强调鲜活性、记录性、生机性、书写性,一定要保持绘画本身的生机与活力。哪怕只是面对眼前的一棵树,只要它触动了我,我就会用画笔把它记下。重要的是不被惯常俗套的表现手法所束缚,才可能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黎雄才与傅抱石的写生故事
曹新林:说到写生,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我大学搞毕业创作时到湖南韶山体验生活,听湖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段千湖讲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黎雄才和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先后到湖南韶山一带写生,创作《韶山八景》。黎雄才去了之后,行李一放就开始对景创作,不到一个星期就画完了。黎雄才走后,傅抱石过去。傅先生去了之后就是喝酒、聊天、转圈,遍览韶山八景所在地、相关遗迹等,十多天过去了还没动笔。从湖南回去后他才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这是上世纪50年代,两位艺术家创作《韶山八景》的过程。现在来看,两套作品明显两个级别、两种风格,一种是实景写生,一种是艺术创作。而傅先生的韶山系列,可以说是近现代绘画史上的名篇,没有人不佩服的。
傅抱石《韶山招待所》纸本设色立轴1959年
李健强:不管是油画还是中国画,写生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真正的艺术家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别人也模仿不了。
曹新林:艺术源于内心,内心源于生活。面对再好的美景,只有加入自己的内心感受,才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李健强《净雪明心天地春:林散之与高二适》180cm×96cm纸本设色2022年(中国美术馆收藏)
李健强:即使面对同一座山川,同一处风景,每一位画家的感受也会是不一样的。所创作出来的写生作品,跟你个人的知识储备、学养修为以及对于自然的感受能力等方面都有关系。
我有一个观点,40岁之前练技练心,40岁之后就是练心练技。不管是古今中外艺术家,他在写生之前,其实有好多基础要打好。前人论述做学问,多主张50岁前做案头功夫,50岁后践行游历。就是这个意思,前期还是要有很多储备,包括你的技法技巧、诗文学养,然后再到山川当中去游历、去印证,有选择地提取一些元素,把它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一画就成的画家肯定是没戏的画家
曹新林:油画写生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要把自己练了几十年的习惯全部丢弃,摆正对待每一张画的心态,要把自己多年来所学到的东西全部聚焦到眼前的景上,把眼前最令你感动的东西给创作出来。好的画家不要怕失败,失败是常态。画不成的画家其实是可以期待的画家,一画就成的画家肯定是没戏的画家。一画就成,说明他有套路,这样的话,他可能根本就不关注自己身处何处了,眼前要写生的对象对于他也可有可无,这样的人往往是按照思维定式创作,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李健强:曹老师油画写生人物给人非常深的印象。
曹新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郑州青少年宫教学的时候,经常和学生一块儿去人民公园进行人物写生。因为学生考学要考这个,所以画头像成了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有画得多了,才能熟能生巧。当时,我确实也创作了一批人物头像写生油画。最后,熟练到一个小时就能画一幅。
李健强:曹老师这一代的画家,绘画基础很扎实,纯绘画能力特别强。现在很多年轻画家都是对着照片进行绘画。
曹新林:年纪大了之后,我也画照片。比如那些农民大头像,就是参考了照片,画的是以前的模特。
曹新林《玉米老农赵怀保(写生)》61cm×50cm亚麻布油彩2017年
李健强:其实,对照片创作也是一种绘画方式,前提是你得有极高的绘画天赋和扎实的绘画基础,知道怎样转换。曹老师的作品虽然是对着照片画出来的,却感觉非常鲜活。因为他只是把照片作为参考或者辅助。
曹新林:有很强的写生能力的话,面对照片你就觉得太简单。关键在于你如何去改造照片。要把照片改造成绘画作品,就必须弄清楚两者的差距。对于画家来说,这是最起码的功夫。在绘画的时候,你要判断这张照片的构图如何,它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可以转换成什么作品,在创作之前,都需要在脑海中进行充分思考的。
所以说,创作方法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看你作品的“格”。你的“格”上去了,面对什么都不怕。毕加索一生都在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我特别赞同,画画的意趣远比“像”更重要。
李健强:曹老师说得非常好,倘若你能将绘画的笔墨和诗意相结合,并用一颗童心去面对,或许能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刚才曹老师一直在强调一个关于“格”的问题,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尤其是在人生绘画的后半程,就是不断内观内修的过程,要把前边所有学习到的绘画知识的“知”全部放下,最终转化为内心的“智”,由师前人到师造化到师本心,实现人格的升华和气质的变化,从而达到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人艺合一”。曹老师作品的气质跟他很像,所散发出的就是自己内心的东西,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
曹新林: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一路懵懂,但平生一直在努力,包括写大字练书法,希望不要愧对世人!
(来源:大河美术报)
书画家简介
李健强,河南省书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民盟中央美术院河南分院常务院长,李可染画院研究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名誉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原领军人才“中原文化名家”。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书法展及重要学术提名展,多家媒体网站做专题介绍,多篇论文发表于《人民日报》《美术观察》等国家核心期刊,出版个人画集专著数十种。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个人画展:
1999年李健强作品展(河南省书画院·郑州)
2007年李健强画展(大河画廊·郑州)
2009年文心流美——李健强中国画作品展(北京·恭王府)
2012年寄心闲远——李健强书画展(河南博物院·郑州)
2013年寄心闲远——李健强书画展(河南大学·开封)
2023年光耀千里——李健强中国画作品展(河南省美术馆·郑州)
主要奖项:
1996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获中国佛教文化书画大展银奖。
2002年《大雪古寺图》获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最高奖)。
2005年《胸有云山大川图》获第五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银奖。
2005年《雪》获首届中国写意画展优秀奖(最高奖)。
2009年《春和景明》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获河南展区金奖。
2014年《垄上耕耘图》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并获河南展区金奖。
书法:
分别入选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大展、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全国第六届和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等。获“中华杯”全国书法大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