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与师同行,倍感珍贵——老师是茹峰艺术生涯中“最好的礼物”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9-11 09:20:03
听新闻

从言传,到身教,老师的存在,或许就是学生人生路途上一盏不灭的长明灯。苦口婆心的教导、手把手的指点……也许,我们并不是在受教当时,就能够理解其中的深意。但在历经岁月沉淀之后,老师的那些答案、那些话、那些事,终将成为剔透的“琥珀”,也会成为学生最好的人生礼物。

在第39个教师节刚刚过去,我们特邀咱们画家茹峰,追忆他从自己的老师那里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或许是专业知识,或许是为人准则,或许是开拓眼界……看这份“最好的礼物”,是如何在后来的艺术生涯中为他们提供力量。

长于苏州、求学杭州,茹峰的学习源于两地,从苏州工艺美校(今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到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以下简称“浙美”)的双重绘画传统的积累,成了茹峰艺术生长的重要底色。

纯正的“第一口奶”

茹峰从小便展现出了过人的绘画天赋。小学三年级时,他担任班级的宣传委员,负责班级的黑板报设计。由于板报设计突出,茹峰时常得到老师的赞许,便愈发坚定了对绘画的兴趣,跟随苏州的花鸟画家周天民老师学习中国画。

与师同行,倍感珍贵——老师是茹峰艺术生涯中“最好的礼物”

茹峰《轻烟引素图》

1979年,初中毕业的茹峰考入苏州工艺美校,蒋风白先生是他的国画老师。管怀宾和张铨是茹峰在苏州工艺美校的同窗,如今他们相聚一处,仍时常会谈及蒋老师对他们的影响。“尽管苏州工艺美校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和浙美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那个年代,我们能受到如此纯正的教育,真的很难得。”茹峰感慨道。

与师同行,倍感珍贵——老师是茹峰艺术生涯中“最好的礼物”

茹峰《家家唱晚》

蒋风白是知名的花鸟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擅长意笔花鸟画,尤以水墨兰竹著称中外。他于1931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是画坛巨擘潘天寿先生的高足。著名艺术评论家冯其庸先生曾经高度评价其艺术水准和为人品格:“风白先生的兰竹,其清在骨,其秀在神,其韵在墨,其雅在笔。有此清、秀、雅,自然是名家笔墨,不同凡响,自足不朽了。”

蒋风白还是一位收藏家,家里的字画颇有规模,犹如一座小型的美术馆。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常常将自己珍藏的虚谷、任伯年等明清书画名家的整套原作拿到学校课堂,让学生们临摹。“哪怕是现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仍是很难得的。”

与师同行,倍感珍贵——老师是茹峰艺术生涯中“最好的礼物”

茹峰《独坐云山图》

迄今,茹峰对那段时光的记忆仍十分深刻。蒋老师对原作十分珍视,要先把它装在镜框里,用塑料袋层层包好,再小心翼翼地拿到教室里给大家临摹。“可以说,我们吃到的‘第一口奶’是很纯正的。”茹峰回忆道,“蒋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和现在有所不同,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除了让我们临摹原作之外,还会教导我们如何下笔,一笔一笔亲身示范给我们看。”

有一次,蒋老师拿了一套虚谷的《葡萄松鼠》册页,让大家临摹。可有个学生却怎么也临不像,竟“突发奇想”,把镜框卸了下来,将宣纸覆在原作之上,用笔在上面描画了起来。待蒋老师回来,定睛一看,气极了,震惊问道:“好端端的一张画儿,怎么多了两个葡萄?”原来,学生描画的葡萄透过纸背,竟一不小心画到原作上去了!茹峰遗憾道:“自此以后,蒋老师便再也不给我们班临摹明清的原作,只能临摹来楚生、张大壮等当代名家的作品。好在蒋老师依旧给管怀宾他们班看明清原作,我们几个就两个班来回上课。”

与师同行,倍感珍贵——老师是茹峰艺术生涯中“最好的礼物”

茹峰《幽谷图》

课堂之外,蒋先生对学生们也是关爱有加,常叮嘱他们在空闲时间来自己家里。“每次去,先生都会拿出一些收藏的作品,一幅一幅给我们翻阅,告诉我们每幅作品的技法、构图等内容。”如此,茹峰逐渐成为了蒋先生家里的常客,后来从浙美毕业回到苏州,仍旧经常前去拜访。“先生的收藏着实太多了,每次去都可欣赏一两套,令人大饱眼福。”

最美好的四年

凭借着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茹峰过五关、斩六将,于1986年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追随敬仰已久的陆俨少、孔仲起、童中焘等先生,更得到了卓鹤君、谷文达、陈向迅诸位老师的悉心指授,并与每位老师都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与师同行,倍感珍贵——老师是茹峰艺术生涯中“最好的礼物”

茹峰《溪山清远》

其中,茹峰与童中焘老师的来往较为密切:一则他与师母同为苏州人,有同乡之谊;二则他与童老师之子童节是同班同学,常常从童节口中得知童老师的些许日常。

童老师让茹峰懂得,绘画一定要具备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学养。“童老师对待创作十分严谨,每次画画,必得先画五六幅相同的作品,再取其中最好的一幅,其余的则尽数撕毁。他对我们学生也很严谨。记得那时高一届的同学创作大泼墨,童老师持保留意见。那位同学忍不住问:‘泼墨不也是墨法中的一种吗?’童老师答道:‘这叫泼墨吗?这是倒墨,把墨倒掉,古人不会这样做的。’”茹峰回忆道,“当然,童老师有时对我们也比较宽松,如有同学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画,他也不会太反对。”

与师同行,倍感珍贵——老师是茹峰艺术生涯中“最好的礼物”

茹峰《山静溪声远》

那时,陈向迅老师刚刚留校不久,茹峰与他的年龄相差不大,因此他俩的交往也很频繁。“我们班级当时没有班主任,陈老师就相当于是‘半个班主任’,临摹、创作、写生,带的课程很多。”陈老师的工作室就在浙美图书馆楼上,和教室距离很近,茹峰常常在课余时间去拜访陈老师,或静立一旁,观摩他挥墨泼毫;或翻阅陈老师的作品,与他探讨钻研。

与师同行,倍感珍贵——老师是茹峰艺术生涯中“最好的礼物”

茹峰《秋山烟霭图》

习画尤其是山水画专业,很讲究外出采风、写生,每年都有下乡写生的实践活动。大学一年级时,茹峰随陈向迅老师带队前往富春江沿岸采风写生。“不巧,我们那时到的地方,两岸山势缓和,与平时学习的内容不大相同,因此大家的创作进度都略显困难。”幸而陈老师以前在建德大慈岩附近的兰溪插队。

大慈岩以"江南悬空寺、长谷溪流、全国第一天然立佛"而闻名遐迩,陈老师觉得那里的山水更易入画,便领着学生们改往大慈岩,“后来,我们果真都找到了创作灵感,学以致用,把一些传统的元素加进去。”那时写生,茹峰大多是白日尽情游览,晚上构思作画。“陈老师不太主张白天静坐写生,而是白日饱游饫看,晚上再在心中想象之前看到的山水胜景,将其呈现于画纸之上。”

与师同行,倍感珍贵——老师是茹峰艺术生涯中“最好的礼物”

茹峰《雁山高》

2003年,茹峰参加博士生考试,同时收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最终,茹峰选择攻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成为陈向迅老师的博士生。“继续跟随陈老师学习,让我倍感自由和珍贵。”

自学画以来,浙美一直是茹峰心中神圣的艺术殿堂,回首大学时光,茹峰觉得本科四年特别开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对茹峰而言,这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在苏州工艺美校,蒋老师教会我们如何画,体现技巧性。但是在浙美,老师们并不会教授具体的画法,而是启发式的教育,让我们学会自己去思考。”

与师同行,倍感珍贵——老师是茹峰艺术生涯中“最好的礼物”

茹峰《寻秋》

采访者:老师在您的印象中是怎样的?

茹峰:童中焘老师更强调格物思想,他对待语言、理论都非常严谨。卓鹤君老师和陈向迅老师则更强调心性,他们不会强调某一笔、某一词句的对错,只要感觉到了就可以。

采访者:老师对您日后的艺术道路有怎样的影响?

茹峰:我觉得每个阶段的老师对我的影响是不同的。我能顺利迈入中国画的道路,是因为蒋风白老师为我们打下了扎实良好的基础,但真正在艺术专业上得到提升,是在浙美中实现的。那时,浙美聚集了陆俨少先生等一大批需要我们垫起脚尖才能仰望的艺术大师们,能和他们在一起,由衷地感到激动,也对我未来的艺术生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与师同行,倍感珍贵——老师是茹峰艺术生涯中“最好的礼物”

茹峰《溪山秋望》

采访者:您觉得自己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茹峰: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老师们的想法。比如卓鹤君老师、陈向迅老师,当年他们做水墨实验,其实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山水画的发展流向,现在很多画家的山水画创作里,还是可以很明显看到老师们曾经走过的痕迹。

采访者:教师节,您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茹峰:祝老师们节日快乐,青春永驻。

与师同行,倍感珍贵——老师是茹峰艺术生涯中“最好的礼物”

茹峰《春山著书图》

(来源:宝藏 徐青)

画家简介

与师同行,倍感珍贵——老师是茹峰艺术生涯中“最好的礼物”

茹峰,1963年生于苏州,198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199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3年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攻读博士学位。现为浙江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囯家画院研究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教授、美术学博士。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