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之所藏着一个人的灵魂。走进画家杨明义的家,仿佛走进了一座极具品味的博物馆。看着一件件精美的画作与藏品,杨明义不断发出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级审美令他沉迷其中。杨明义身上有着很多标签——“发现周庄第一人”“江南水乡第一人”“中外艺术品收藏家”⋯⋯他让江南水乡的风吹向世界,让江南精神在世界民族之林回荡。还有不得不提及的,杨明义熠熠生辉的“朋友圈”着实令人钦羡。在这个秋日午后,一段经过时间封印的历史正在徐徐展开,且听他娓娓道来。
到生活中寻找艺术
古桥水镇、小楫轻舟,无数画家笔下的江南水乡充满着不同的韵味。但真正在传统绘画基础上探究用水墨语言表现江南水乡的画家却寥寥无几,而画家杨明义用他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创造性地找到了水墨画表现水乡的艺术钥匙。
杨明义本是江苏苏州人,曾经的苏州,出门就是水,抬头就见桥。在杨明义的印象中,江南水乡之美是刻在骨子里的。即便他辗转国内各地,又旅居国外学习生活,但这种乡愁却是日益浓厚的。
那么,杨明义笔下江南水乡系列绘画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他为此进行了怎样的尝试与探索?“我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老师。”这句话并不是随口拈来,而是杨明义的切实体会。下面的两个小故事能够让我们对这句话有更为深刻的感受。
时间回到1967年9月7日的夜晚,杨明义被一声枪响惊醒,但睁眼一看,却被满屋明亮如缕的月光打动了。他顿时激动起来,爬起来摸黑找出了画具和纸张,用水墨画下了一张《月光》图。第二天,睡在一板之隔的父亲问他 :“昨天半夜你在做什么?怎么老是有响声发出。” 他回答说:“我在画画嘛。”“画画怎么不开灯?”父亲犯疑了。
要知道,一开灯,就会赶走这满屋明亮的月光的,月光使他暂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沉醉于深夜特定的艺术境界之中。后来杨明义迁入了新居,将这张《月光》图悬挂在新居的会客室中,把一个奇妙的夜晚永远留下了。
那晚的月光是杨明义对朦胧之境有所感悟的第一个瞬间,但这样的感受是初出萌芽的,也是不成体系的。第二个故事则要从一次“糟糕”的行程讲起。
当时,在苏州,杨明义陪同一位美国朋友开着摩托车到太湖畔的乡村中去寻找中国传统家具。但行至中途,公路突然大雾弥漫,能见度几乎为零,无奈二人只能停车在路边等着雾散去。
本以为是天不遂人愿,但却有惊喜发现。杨明义望着前方,不知何时才能再度启程。此时,突然眼前的雾气散开一部分,远方一座山顶显现,瞬间,山顶又消失,两旁的小河中船只外形渐渐显露出来,过一会儿,道路又忽然出现。就这样,在浓雾的“创作”下,一直苦于如何用水墨展现水乡之美的杨明义惊呼感叹,雾中的景色变化,真是一张活生生的水墨画。这是大自然给他上了一课!随后,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竭,在探究水墨画展现江南水乡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在生活的“指导”之下,杨明义不断探究,首创了新一代风格的水墨水乡中国画。他创造性地表现江南水乡的浓郁韵味,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人画风,深得国内外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影响巨大。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杨明义创作了著名的《水乡的节日》一画,画中的地方就是现在人尽皆知的周庄。周庄是杨明义创作灵感的来源,杨明义也帮助周庄走向世界。因此,杨明义被称誉为“发现周庄第一人”。
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杨明义在国内外均受到众多艺术家的认可与欣赏。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国际重要展览,并在亚、美、欧各地举办个人画展近40次,出版各类画册、文集40余种。1982年,杨明义的作品入选中国首次赴法国春季沙龙画展。1988年起,他的作品进入世界知名的纽约佳士得、苏富比国际拍卖行,成为国内少数几位最早进入国际知名拍卖行的画家。
探寻杨明义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他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参与者,更是中国现代艺术的见证者。即便在众多的荣誉与光环之下,杨明义依旧一心希望将中国传统之美表现到极致,并对此不断探究,不停思考,毫无懈怠,直至今日。杨明义的这份坚持初心的毅力让人敬佩。
“看明义的画,
上了桥,忘了下来。”
“桥”是江南水乡经常出现的元素,这也是杨明义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杨明义笔下,“桥”有着旺盛的表现力,有古朴雅致的桥,也有热闹沸腾的桥,还有孤独寂寞的桥,“桥”的命运像“人”一样,充满故事与内涵。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先生在为杨明义创作的“百桥图”撰写的序言中有这么经典的一句话 :“看明义的画,上了桥,忘了下来。”
在杨明义的讲述中,关于“桥”的故事有很多,他出版了《百桥图》一书,书中展现了他笔下的百幅精品画作。 “人们都问我怎么画好‘桥’,真的看过才能画得出来。还是那句话,深入生活,反复观察体会,才能让你画出生动的画面。”
大雨滂沱的桥边,能看到杨明义冒雨在写生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的桥面,也能看到他的身影 ;那些人迹罕至的村庄周边,只要有桥的地方,都能寻觅到杨明义的踪影。
艺术家陈丹青如此评价杨明义 :“艺术要比自然、比记忆还要迷人。我相信有一天大家会忽然发现,到江南去,到一个小镇去,已经找不到江南了 :这就是百桥图的说服力!它可能比地理上的江南更有说服力。北方也可能是个反差,有情致的北方人,会对江南保留敬意和感怀。这是一个躁动的年代,像杨明义先生和一些古建保护者,在剧变中,在拆迁的尘埃中,会试图留下什么,转化为绘画,让艺术留住记忆。”
“桥”也象征着某种连接,让杨明义收获了众多亦师亦友的朋友。
青年时代的杨明义曾与沈从文、唐云、李可染、吴作人等大师交往,后又与黄永玉、黄胄、吴冠中等艺术大师结下了深厚友谊,远赴美国留学期间,杨明义又结识了大收藏家王己千、王方宇……
“能见大义——杨明义艺术与文献展” 早前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展览除了展出杨明义历年创作的一百多件描写水乡的精心之作外,还设一厅展出杨明义与各位大师交往时,他收藏了几十年的珍贵的大师们赠之的画作和手札、书信,同时能感受到大师们对杨明义的教诲、提示与箴言。
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看来,杨明义曾一度浸淫于西方现代文化语境,寻求形式语言的“世界性”。归国后,再次表现姑苏水乡的时代新象,在其中实践自己的艺术创作新方法、新理念,用氤氲朗润的艺术语言,纵情畅叙着游子的心声。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在近20年来一直见证着杨明义在艺术上的孜孜以求和创新探索。朱永新表示 :“杨明义的‘义’,一方面是他个人的符号,另一方面也是他的人格追求,他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两个‘义’在自己的身上明亮起来、彰显出来,在自己的人生和艺术上活出来、演绎出来。明义,应该具有这样的阐释。”
如果人生是一座桥,那么,杨明义则用一以贯之的求索精神不断向着桥的另一端行进着。
月光 ,纸本水墨 ,37.5×30cm,1967 年
今日苏州人间天堂 ,纸本水墨,145×120cm,2019 年
日出之城,纸本水墨,280×500cm,2021 年
对话
Q-记者
A-杨明义
道不尽的江南情
Q 很多人是通过您的画作来体会江南文化的,您对此有何感受?
A 很幸运,我生长在江南水乡——苏州。家乡的山水哺育了我,故土的父老乡亲鼓励支持我,东方水乡特有的风韵感染了我,深深地体会到她那种独特的美好并立志用画笔去表现她,讴歌她,使更多的人了解江南水乡的时代风貌和她的美丽。
Q 如今,大家似乎都在过一种快节奏的生活,您觉得,“江南水乡”的意境在当下这个时代有怎样的新内涵?
A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个城市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我的记忆中,江南水乡永远是那么美好,是我心中的桃花源,我不仅仅是画下真实的江南水乡,更是想画出每个人心中的江南水乡。我愿意把这份美好分享给每个人,更愿意承担起传承江南美景内涵的使命。
Q 您如今的创作状态与青年时期相比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A 现在的确没有以前精力那么旺盛了,但家乡水乡的美让我在创作方面依旧是充满热情的。前段时间,为庆祝建党百年我创作了一幅一百多平方尺的巨作《日出之城》,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一轮红日之下显现出蓬勃之感。当时一心投注于此,在画室中连着一百多天的时间,由早及晚不间断地创作,最终画好这幅画。把我对以前的老苏州和现代新苏州的感情,集中典型地在这张巨作中表达出来了。这是我心中道不尽的江南情,无论什么时候,画好江南都是我一辈子的使命。
Q 还有一张巨幅画作《水乡月出》也是能把大家瞬间带 入到画中景。
A 是的,画中,月光里的江南水乡静谧婉约,远处的山峦高低起伏 ;月色穿过桥洞留下模糊倒影 ;广阔的江面上波光粼粼 ;船只悠悠然飘过 ;近处的小巷里偶有人影闪过 ;朦胧美好的月夜水乡在眼前徐徐浮现,用水墨画黑白的神韵表现出我心中的家乡美景。
Q刚刚提及的这两幅画在中国美术馆“能见大义——杨明义艺术与文献展”中都可以看到。据我所知,您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三幅作品,分别是沈从文、王己千、赵无极三位先生赠送给您的珍贵墨宝。能聊一聊您与老先生们的交流趣事吗?
A 老先生们都待我非常好。1977年,我第一次见到作家沈从文,就是在苏州九如巷张家的旧址里,那位矮小的戴着深度近视镜的老人满面慈爱地招呼着我 :“快进来,外边冷……”后来,在苏州,我曾数次拜访沈从文,还请他亲自到我家来指点自己的写生作品,沈从文看得十分认真仔细,还称赞我的画作中能看到宋画的严谨……沈从文的教导,让我学到了许多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后来,沈从文回京后,我还收到了他的亲笔信,感谢在苏州时对他的招待。沈从文去世之后, 只要一有机会,我便会去看望沈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先生,热情慈爱的老人80多岁还为我亲自下厨炒菜。1996年张兆和先生随作家代表团来苏州访问,还特地乘了三轮车来到了我的近日楼,看到墙上挂的沈老的墨宝,感叹道 :“他当年送你的字,都是他写得最好的,现在连我们家里也没有这么好的字了。”
Q 那您结识苏州籍大收藏家王己千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呢?
A 是我在美国留学期间结识的。出国之前,我请王己千在苏州的师兄弟为自己写了介绍信,谁知我与王己千先生一见如故,完全没用上。在王己千先生的建议下,我在旧金山学习了一个学期之后就转去了纽约,并且在王家的别墅中住了一年半,这段时间,我学习观摩了许多,几乎是全部王老收藏的历代名画,这样的机遇实在难得。通过王老的指点,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新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收获良多,终身难忘。
Q 那您第一次遇见赵无极先生是什么时候?
A 1985年的春天,是我第一次遇见赵无极。自法国留学回来的赵无极回到母校举办油画讲习班,休息期间他与学院副院长一起前往苏州,我陪同他们一起游览吴江同里和苏州园林等地。临上车前,赵无极对我说:“你以后有机会来法国,可以来我在巴黎的画室,看看我的画。”并留下了电话和地址,这张字条我保存至今。后来,在美留学期间,我也得到过赵无极的帮助,在看过我的作品照片之后,赵无极郑重地从法国寄了封推荐信,信中说 :“我是在苏州认识杨明义先生的,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画家,希望大家能帮助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我对此非常感动。他和我有很多通信,他还赠画给我,这次我把他的珍贵画作捐给了中国美术馆,以补美术馆收藏之缺。
苏州夜 ,纸本水墨,53.5×74.3cm,1998 年
雨中江南,纸本水墨,46.5×72cm,1997 年
水乡的节日 ,纸本水墨,62×119cm,1978
让江南水乡的风吹向世界
Q 现代诗人艾青有那首著名的《我爱这土地》,您对江南的感情也是如此吧,爱着江南爱得深沉?
A 的确是。你翻翻历史,江南这块土地,是多么令人骄傲的地方。苏州历史上很多大才子路走得不远,没有跑到天南海北去,没有用生命做一番大的事业。归根结底,就是江南太好了,走不了,也舍不得离开。所以也会使他们的创作带来许多局限。但是江南的文学、艺术历史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财富,所以,今天,不管中国美术史还是中国文学史,都无法绕开苏州,无法离开江南。
Q 您心中最美好的江南是什么样子的?
A 在我心中,江南最美好的样子就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不管这个桃花源在哪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我不管走到哪里,我的桃花源就是江南。现在我们看似离不开高科技,离不开网络,但是终究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平平安安。《桃花源记》中的描述是人类理想中的一种向往,也是在我的画作中一直追求的意境。
Q 您画中的江南又是怎样的呢?
A 我画中的江南就是我心里的桃花源!不管风雨雪飘,四季变换,甚至大自然大时代的变迁,人还是有灵魂地生活。 最近我又画了几张大场面的江南。有时候我在想,可能我画的江南,既是江南,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江南,是借江南对世界展开感情的宣泄与表达。
Q 美国的经历对您描绘江南水乡有怎样的帮助?
A 我是到了美国以后,越来越觉得我以前画的江南的画,看上去比较单薄,厚重不足。厚重不是粗粝,不是旷远,而是这个地方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厚重感是这样生发出来的。我经常在想,要是此生遇不到黄永玉、吴冠中、陈逸飞等这样的老师和朋友,我就可能一辈子走不出苏州,也不会出去留学。如果一直在苏州,那就不可能画出大气派的画来。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艺术工作者、一个画家,必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然,光走万里路也还是不行。你要走对地方,遇到对的人。离开江南,再回到江南,你画的江南才真的更“江南”。
Q “心帆飞扬——杨明义的江河湖海艺术回顾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成功举行。这是您个人美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画展,为什么将这次画展的地点选择在苏州?
A 一提起苏州,我就能想到自己的初心所在。其实帆扬得再高、飞得再远,前面还有一颗心。这颗心的源头,就在苏州。说是江河湖海,其实行走了再多的大江大河大海,我还是念想着回到熟悉的苏州小桥流水,回到苏州的金鸡湖畔。很多人一辈子都在问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我一直没有过这样的困惑。答案很简单的:从苏州来,再回到苏州去,这是我一生都在坚持的事情,矢志不渝。
Q您不仅仅是自己画江南,也介绍了其他画家来画,这是为什么?
A 我一直渴望天下画家都来画江南。正因为这么多大家画了江南,江南、苏州、水乡才会越来越被世人知道她们的美和好。如果苏州还是苏州画家在画,没有用的。我,因为太热爱家乡,太喜欢江南。最后,我希望江南由天下大家画之,江南让天下世人向往之。
水乡月出,纸本水墨,500×118cm,2021年
“画好江南是我一辈子的使命”
杨明义先生自述
一辈子那么快,而我的人生又太过简单。似乎我就只在拿着画笔做一件事,一做做了 60 余 年。少年时期狂热地临摹传统作品,后来到处写生创作,出国留学结束后到北京定居,重新审视自己,不懈地追求,让我发挥出创作生活中更大的热情。回顾我的一生,如奇迹般感恩遇到这么多的中国和世界画坛上的大师级人物,与他们深刻而诚挚地交往,给我教导示范,他们言传身教,给我鼓励帮助,让我留下了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
蓦然回首,从东方到西方,再从西方回到东方,我的生命竟然大部分时间都在世界各地广阔的大自然怀抱中,在画室和我相伴终身的毛笔、宣纸中度过。艺术创作让我付出了一生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片江南的天地里终身耕耘,感恩赋予我艺术生命的圣土——江南水乡,把她的美丽呈现给全世界,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使命。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文/王雅静)
画家简介
杨明义,出生在江苏苏州,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又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1987年赴美留学,后毕业于纽约青年艺术学生同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吴冠中称杨明义为“创新派中国画家”, 黄永玉称赞他为“在森林中发现金鹿的人”。
1982年作品《江南渔村》《白兰飘香》入选中国首次赴法国春季沙龙画展,1989年他创作的水墨画《杭州西湖》被选印成特种小型张邮票在华盛顿举办的二十届世界邮政博览会和中国杭州同时发行。并先后获得“中日书画交流展金奖”“20世纪亚太艺术大展银奖”“世界华人艺术大奖”,2000 年又获美国亚太艺术中心颁发的“20 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获“第五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1978年因创作《水乡的节日》一画在写生中发现周庄,并把周庄介绍给世人 , 被评论界称誉为“发现周庄第一人”,获得周庄荣誉镇民的称号。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江苏省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伦敦大英帝国博物馆等诸多中外美术馆、美术学院和美国前总统布什和夫人及社会名人等私人收藏家收藏了他的作品。2006 年4 月15日,在法国朗布依埃市博物馆举行的“巴黎·中国美术周”开幕式上,杨明义代表中国美术家代表团把他的江南水乡作品送给巴黎朗布依埃市市长。2008 年《姑苏瑞雪夜》入选法国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经法国美术家协会严格评选荣获特别独立艺术家大奖。并将此画捐赠给自己的家乡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0年荣获艺术之巅中国画十大年度人物,2018 年获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和文联颁发的最高艺术成就奖,2020 年获得法国巴黎艺术学院 ESLAP 学术委员会严格评选的终身艺术成就勋章。自 1989 年起,杨明义曾出版《心帆飞扬 - 杨明义的江河湖海》《大义》《杨明义的艺术世界》《苏州渔歌》《杨明义画周庄》《绝版的江南》《江南百桥图》《杨明义写生作品集》《水墨水乡》《近日楼散记》《“叶茂”杨明义书法集》《诗画江南》等四十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