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丨李晓林
采访者丨康颂
问:您强调素描是具象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训练,而如今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这种传统的基本功是否还有必要性?素描过时了嘛?
素描在我们那个年代的美术训练过程中,是作为造型的基本功。因为过去没有先进的照相机、手机能够拍下来瞄着画。所以,我们的老师教给我们就是,要不停地练,不停地对着对象练自己心手眼合一的能力。久而久之就能练得特别精准。第二,解决造型的过程中,并不是像照相机一般如实记录。在造型解决的同时,你会发现造型本身的美的所在。它是艺术,而不是我们学画画的小孩们认识的“他画得很像,描下来就是造型”。造型本身需要提炼,能够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所以为什么我提倡从大师那儿学造型、学素描。因为大师们就是从中提炼。提炼并不是像照相机一样记录,能够提炼的内容很多,每个人的提炼方法都不一样。提炼出个人特点、个人语言,是很重要的。所以素描从基本功到提炼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创造的过程中,他会找到一种个人的造型语言。比如说。丢勒式的素描,伦勃朗的素描,鲁本斯的素描,弗洛伊德的素描,甚至毕加索的素描,你会发现每个人的造型手段、造型方式、造型趣味都不一样。比如说丢勒的短线细腻,他的细腻不是描摹,而是用线来发现对方。他能画下那些很敏锐、敏感的小细节,画出来的小细节又不琐碎,他把它敏锐地拢在一块。伦勃朗的造型是用了大量的光影,他比丢勒更会利用光影来概括,风格完全不一样。鲁本斯浑厚纤巧,会在造型里面画出圆润的内容,他对人的肉体的把握感受特别深。当然弗洛伊德的素描就会更加的神经质,他把英国当下的气质表达得很具体,又是直来直去的线,画得很憨很硬。所以每个人都不一样,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个人的造型语言就出现了。个人化的造型语言极其重要,素描就是解决这么一个过程。其实到最后,素描已经不是基本功了,我们老把它当成基本功。当然,对一个年轻学生来讲,它一定是基本功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和过程。但到最后,为什么那么多大师一直画到死他都画素描,其实他在不断地提纯自己的造型语言和自己的造型个性。所以非常独特的一个人就出现了,你会发现每个大师的素描和他的油画、版画的造型体系是一脉相成的,是一致的,是没有割裂开的,素描的意义就在这儿。
问:您在多篇采访中发表过对“写生”的见解,能看出您对“写生”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这种“老旧”的方式带给您的养分是什么呢?
首先写生会带来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变化。我的写生画人比较多,喜欢捕捉普通人的故事。我总想找到一些不寻常的角度、不寻常的表情,让这个看似寻常的普通人,产生一些微弱的叙事,或者是微弱的心理变化,或者是微弱的精神气质差异。从不同的角度揣摩人的心理时,我会觉得这个人好像更有意思,不再是一个普通、呆板的表情。所以我有时候写生,喜欢和对象聊聊天,聊天时你会发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情绪表情,有过什么样的故事。他就好玩了,也有动机了。这个动机带给我很多描写人的乐趣,就和你写小说描述一个人一样的道理,这是我喜欢的。写生能带给我这种体验,再加上写生中不可预测的一些东西,有时会给人带来一种激情。在画面或是时间很紧张,或是这模特很闹腾,要离开的急促情况下迅速捕捉,一些意外的东西就出现了。因为画家要抓紧时间,有的时候下笔会有些意外,有的甚至会有画错的地方,但是这种错,有的时候保留下来,也是一种在绘画上挺有意思的东西。
所以写生会带来很多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变化,不是说按部就班预设好的。创作对象能给我很大的刺激,创作乐趣也在其中。
(注:文中配图均为李晓林老师作品)
(来源:康颂CANSON)
画家简介
李晓林,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专业委员会外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文化部国家重大现实题材美术创作评审专家,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评委、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青年美展评委。 作品曾获得全国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览金奖,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奖。全国第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届版画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铜牌奖、银牌奖;全国第六届、八届、九届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中国版画家协会“鲁迅版画奖”。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多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上海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鲁迅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悉尼大学、深圳美术馆、山西博物馆、江苏美术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黄河博物馆、中国展览交流中心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