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8-11 08:45:46
听新闻

记者:孙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最早是何时开始接触绘画的?

孙:其实,自儿时记事起,我就很喜欢画画。那时候拿着木棍在沙土里乱涂乱画。再大一些,应该是上小学后,从亲戚那里得到了一本前后缺失了十几页的《芥子园画传》,这本《芥子园画传》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至今我还保存。当时我犹如得到了一本武功秘籍,如获珍宝。虽然缺失了十几页,但对于一个处于绘画启蒙期的孩子来说,这里面山水、花卉、人物、虫鸟等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那时候特别喜欢传统的东西,尤其喜欢临摹里面的动物鸟虫,学校里每期的黑板报,我也总是临摹其中的内容来点缀边边角角。

我的大部分作品是在工作之余完成的,个人认为,具体的日常工作会加深一个人对社会的了解和人生的体悟,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能提升品性和胸怀。工作中的磨练,会让人更懂得如何观察自然,体悟笔墨之道。日常工作不会影响我对绘画的热爱和追求,反而能够从不同层面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令自身的创作心态更加淳正平和,从而以纯静的心灵来进行创作。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饱卧花阴兴有余》  34×69cm

记者:孙老师,在您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充满着非常浓厚的一种对生命自由和自然宁静禅意的表达,您绘画创作的灵感或者是契机是从何而来的呢?

:创作灵感或者说创作契机,跟一个人的成长阅历、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环境里,你会自然而然地去选择自己喜欢描绘的东西。2021年底,我做了一个国画小品展,展览的作品大都是描绘自然界动物类的,有各种鸟类、猫、兔、乌龟等等。展览的名称叫“物色相召”,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意思是说,人的智慧心灵比美玉更卓著,清爽的气质比花朵更清秀,对各种景物的感召,谁又能无动于衷呢?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年当中各有景物,不同的景物又各有独特的容貌声色,感情因景物而改变,作品因感情而产生。一片树叶落下尚能触动人的情思,蛙鸣虫啁、禽鸟归巢、花狸慵眠……也足以引起人们的心绪,何况那清风明月的夜晚,白日春林的早晨展示的美景呢?天人合一,物我相感,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可以相互感应、相互沟通。创作灵感便是从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社会现象、风俗习惯等方面而来的。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笔下风雷》34×69cm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养威图》 30×66cm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长啸落松鼠》33×69cm×4

记者:您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下?

:创作过程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情感的抒发是快乐的,寻求更高的艺术表达是痛并快乐着的。在山东艺术学院攻读艺术硕士学位期间,导师带我们去西双版纳写生的经历令人难忘。去之前,就听大家议论那里是花鸟画素材的天堂。去了之后,果然如大家所说,各种奇花异草琳琅满目,眼睛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却无从下笔。前几天基本都是在走走停停中度过,后来硬着头皮画了几张速写,还是未能找到感觉,直到临近返程的几天里才有了点感觉。那次写生虽然最终完成了导师交代的写生作业,但本人对当时面对满目景物却未调整好写生状态而感到遗憾。那次的写生对我触动很大,回来也做了总结和思考。只为写生而写生是导致自己没能进入最佳状态的主要原因。当时认为写生出来的东西只不过是习作,充其量不过是为创作搜集素材的一种手段。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自然呈现给我们大量的艺术创作素材,又给予我们视觉的感受、直觉的感悟,面对自然写生,是人与自然最直观的对接。在我看来,写生与创作是不能区别对待的,好的写生作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创作,因此在写生中加强作品意识尤为重要。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惊蛰系列   24.5×14.5cm×9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雷惊幽蛰1》 68×46cm    

记者:赏析您的作品,发现在意象的选择上,会融入不同于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再现对象,比如猫、松鼠、壁虎、蟾蜍等,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下选择此类意象进行描绘的原因?

:喜欢描绘动植物,主要是自小受农村成长环境影响。儿时见到农家院里的猪羊牛马,鸡鸭鹅鸽,山坡上的野花野草以及各类昆虫,眼中所看到大自然一切生灵万物,总令自己驻足忘返。当时身边的铅笔粉笔圆珠笔,甚至是烧火剩下的木棍,随手拿来都可以涂鸦。我们80后这代人在家里大都是独生子,那个年代虽说日子开始好转,但并没有那么好过,所以生活里有甜蜜有痛苦,有欢乐有孤独。那时候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是《神笔马良》,对于懵懂的孩子来说更多是孤独,一个人蹲在地上默默地涂抹,各种动物在脑海里浮现,更多的渴望就是能像马良一样拥有神来之笔,画活每一个动物,作为陪伴自己的小伙伴。后来,进入学校,开始系统地学习素描、速写、色彩等,一步步踏上求学探索之路。多年以来,内心还总是渴望着遇见童年涂鸦的那些动物。我想,这大抵就是选择此类创作意象的原因吧。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春酣》34×69cm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高飞传意》 34×69cm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有一个专门描绘猫的系列,每一只小猫都画得非常灵动活泼,很有意趣。您是如何捕捉这种意象的静态及动态美的?

:不管是描绘猫还是其他物象,都离不开写生。鲜活的自然生命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写生资源和感悟媒体。生命的每次感动都能引发画家的创作灵感,其中也包含了画家对自然生命的心灵体验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层认知。写生首先要求画家必须博物穷理,积累涵养,而后反求于己,才能脱然贯通。写生并不是简单地对照实物描画其形体结构和表面特征,需要观察和思考才能把它画生动。用意、用笔、用色,一一生动,方可谓之写生。

优秀作品所传达出的美感就是写生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生动活泼的生命韵致。一直以来,我很喜欢用水墨来表现物象,它简洁直白,最能表达心性。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写到:“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水和墨在笔端汇合,或干或湿,或浓或淡,或点或面,心执笔管随之流淌于纸上,所表达的意象便能随之跃然纸上。绘画是画家内在的精神呈现,是纯粹的个人心化的情感和本能的不自觉的灵性流露。作品能以简朴的方式向人的心灵诉求,可以沟通,可以对话。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生趣》34×69cm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守望》34×34cm

记者: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或抒发感情,或谈论艺术见地,或咏叹画面意境。使诗、书、画三者之美巧妙结合,增强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艺术特色。您的画作中也有很多题画诗,能否分享一下您对题画诗的理解体会?

:题画诗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中国画讲究意境,在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画互补,令画面的意境更加深远。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见地,或咏叹画面意境。在画面上把文学和绘画两者结合起来,诗和画妙合而凝、相映成趣、浑然一体,成为一幅国画作品在构图和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题画诗作为中国画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绘画艺术所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我最欣赏的是明代画家徐渭自题的《墨葡萄》:“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题画诗摇曳多姿,嬉笑怒骂,亦庄亦谐皆成趣。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明代沈周在题画诗中写道:“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由此可以体会到,画写物外形,诗传画中意。还有元代诗人、画家王冕自题《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可以看出他的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自古就是文人画的一种追求与审美理想,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使人在赏画读诗中,充分享受意境之美。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梅兰竹菊》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波上玄游》 33×66cm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秋风飞鸣》  138×69cm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寒塘瑟瑟》 66×33cm    

记者:本次专访的主题围绕着“美从何处寻”展开,可否分享一下您对“美从何处寻”的想法?

:六祖惠能有言:“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菩提是觉悟、智慧,只需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徒劳向外界求取玄妙。每个人对美的看法各不相同,但都源于内心深处的真切感受,绝不是人云亦云,那样的“美”不是自己的。如今,中国画有的过多强求奇思妙想,刻意表达“时代”“地域”等空壳般的感受,这种刻意突出其“时代精神”的艺术形态必将是空洞无味的,终会使中国画面貌全非。在我们这个时代,制造“个性”成了一种时髦,而大谈“风格”更促成了无风格可言的局面。

中国画是需要创新和吸收的,并不是简单的追求与众不同的画面效果,一定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然而,传统不单是十八描、屋漏痕、披麻皴或梅兰竹菊之类,而是中国画传统的内在精神。中国画重神韵、气格,不以摹写客观对象为能事。画格不高,刻画再细致,技法再精熟也无济于事,可见画家的精神层面修养至关重要。具象不忘抽象,写实不忘写意,主观与客观是一对不断磨合相辅相成的矛盾体,协调好关系,就掌握了主动。“美从何处寻”?从依附于博大精深的传统上寻,从当下彰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中寻。正可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迷藏》68×46cm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清风濯羽》33×68cm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霜林觅影》34×34cm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晴雪谭影》180×146cm

记者:在访谈的最后,可否请您再谈一谈,未来创作方面有怎样的规划?

:德国波普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说,“绘画是我的信仰,是在有太多秘密和不解时对自己的安慰,单单接近这种状态就已经可以唤起幸福的感觉。”由此可见,绘画是画家的一种幸福体验。在创作方面,我还是想继续围绕自己的内心所喜所好、所感所想进行,那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声音,让绘画真正成为自己切身感受的体现和真挚情感的表达。我总觉得,画画是谛听心灵的回声,心灵像飘浮的钟,在时间的维度、在历史和现实的空间穿越着,有时被一阵风吹响,声音在旷荡深幽中飘出,清脆而沉逸,引来似有若无的回响。屏心息气,谛听这种回响,在画面的墨韵笔意、结构形态中感觉回响、传达回响。唯有画画能使我感受到这种回响,心里才是最舒畅的。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很多问题,唯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就是绘画。绘画能准确又随心所欲地表达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画出来的是自己的山、自己的水、自己的花和鸟、自己的世界。在极普通的生活中发现眼前事物内在的美,我认为这种感召力就在于来自平凡而又超越平凡,这种超越平凡的画面是自己心中之象,心中之音,心中之世界。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画意诗情系列之《溪动》50×90cm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画意诗情系列之《逸翮》50×90cm

(来源: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

画家简介

对话青年画家孙大勇:创作和生活痛并快乐着,而最美是鲜活的生命韵致

孙大勇,别署濯庐。艺术硕士,先后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青年美协主席团委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山东新闻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美协会员。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