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陆续看到李平教授所画牡丹题材油画作品,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用笔颇有中国画的写意味道,与他以往深沉凝重的绘画风格迥然不同。日前,记者来到李平教授工作室赏画,并就他的创作历程和审美理念进行了一番对话。
《沂蒙之晨》李平1991年作
绘谈:您早期的作品,大都造型严谨,色彩深沉,显示出一种扎实的写实功力,看得出对古典主义情有独钟。
李平:少年时代,我曾临摹一些西方画家的作品。真正用油画工具材料进行写生和创作,还是从上大学开始,那时对欧洲古典主义艺术特别偏爱,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去摹仿。但那一阶段的作品,只能说是在追求一种自己所向往的(这其中掺杂着许多猜想成分)的风格,因为那时还没有机会看到这些欧洲古典油画原作,只能从画册上去了解,而且画册的印刷质量也参差不齐。可能是人的本性使然,越是见不到的东西越神往,越是在实践中努力追寻,有时候甚至做梦都会去猜想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用什么材料和技法画出来的。
绘谈:看您在俄罗斯留学期间的作品,在追求造型严谨、色调雅致的同时,似乎是多了些活泼的元素。
李平:从2003年到俄罗斯列宾美院学习开始,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我不断在俄罗斯及欧美的各大博物馆见到大量的艺术大师经典作品的原作,也曾如饥似渴地研究古典主义艺术绘画技法和艺术理念。但在自己的写生及创作中,却再也回不到青年时代那种满怀神往而努力模仿的状态了。可能是因为看多了,神秘感也就逐渐消退了。我的兴趣慢慢转移到对现实主义绘画和印象主义绘画的研究。所以,我在俄罗斯留学期间,只是在一开始画过几幅有古典主义味道的作品,后来的大部分写生和创作都受到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同时掺杂着某些印象主义的元素。所以无论在造型还是在色彩处理上,都比留学之前的画要活泼了许多。
《永远的苏斯达里》李平2004年作
绘谈:您回国之后的作品,确实是没有多少古典主义的影子,而多了些中国写意画的审美意韵。
李平:这应该是对我们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吧。少年时代画了许多国画,上大学期间,前两年的课程也是以画国画为主,山水、人物、花鸟,工笔画、写意画,在这两年内都“走”了一遍。只是后两年我转到油画专业,也就开始全力以赴研究油画了。应该说,在我心深处,中国画的根扎的更早一些、也更深一些。
我在研究印象主义画派的时候,感觉与中国写意画有许多共性,又觉得中国写意画比印象派更富有“包蕴性”,也更“气韵生动”。所以,也就逐渐将中国画的审美意韵融入到自己的油画创作中。
《盛开》李平2021年作
绘谈:牡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在油画创作中则较少见。我关注到您最近几年常画牡丹,而且有中国写意画的神韵。
李平:我选择画油画牡丹,主要还是源于一种情结,希望能够用油画工具材料寻找一些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农村家家户户过年时都要挂年画(现在依然如此),因此,年画是我最初临摹和创作的主要对象。那时画的最多的是“家堂”和牡丹画。过年悬挂在堂屋正北的牡丹画,又称“富贵图”,取富贵吉祥之意,很受乡亲们欢迎,我也因此在乡里小有名气。每当临近过年的时间,受邀画“富贵图”成为我的生活常态。直到考上大学,离开家乡,这类题材的画也就逐渐不画了。
近几年开始画油画牡丹,每每拿起画笔,总会有种情怀萦绕在心头——那种对往昔的追怀和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不知不觉倾注于笔端。于是,在油画艺术中融汇写意性的中国画理念,去表现盛开的牡丹,成了我追寻过往、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花开富贵》李平2021年作
绘谈:从您早期作品一直看到现在的作品,有一种色彩愈来愈明亮饱和的感受,这也是创作心境变化的一种呈现吧。
李平:近年来画画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色彩往鲜艳明亮方向推,开始时自己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变化,经常关注我的朋友们提及这种情况,我才意识到。想来,这也许是一种画如人生的体现吧。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为了理想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阶段,奋斗是生活的主旋律,“深沉凝重”就不自觉地成为审美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走过的路、看过的画,以及内心的感受越来越丰富,同时也在不断地创作和思考,不知不觉间,逐渐感受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从容,身心都处于一种相对自由状态,也就有心思去品味生活的华彩,审美追求会因时因地而调整,画面的色彩更加多元,明亮活泼的调子随之就多了起来。
艺术之路崎岖不平,但风光无限。我希望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潇潇洒洒,用真诚的画笔镌刻一路风景,用明丽的色彩描绘希望与梦想——把希望留住,留给家人和自己,将艺术奉献,奉献给知音、奉献给社会。(文/霍晓蕙,知名文化记者;壹点号绘谈)
画家简介
李平(笔名李尚平),祖籍山东昌邑。先后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现为山东大学美育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油画学会理事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