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吴啸海:自然意识”展中的作品,张子康与吴啸海各自发表了见解,让我们更深度的了解了吴啸海作品背后的意义以及个人创作经历。
张子康(左)、吴啸海(右)
张子康:在这个展览中,你的作品形式还有媒介是非常多元的,这似乎指向了你多变的偏好和兴趣点。先谈一下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艺术的吧?这个过程中是否记得有明显的变化时期?
吴啸海在写生2022怀柔响水湖
吴啸海:从12岁学画到现在,我绘画的动机不是因为天赋,也不是兴趣,像是机缘巧合。小时候学画的起因只是为逃避中学课间的午睡,因为中午跟美术老师学画的同学不用参加午睡。之后喜欢看《霍元甲》等港台武打电视片里的人物形象,开始描摹。后来慢慢的被老师发现爱画速写的我形象记忆能力好。高中后发现自己对绘画和诗歌有兴趣,于是正式开始拜师学画。刚考进中央美术学院时,发现和同学的专业教育背景差异,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在一个比较自由和自主的环境中完成了正规的绘画学习。我十分幸运,在学画阶段的几个节点都遇到了好老师。但是总的来说,我个人的创作确实是在混沌中游走的,我个人是有些拒绝条理化的清晰的东西的。一方面,我从一开始建立作品的时候,这个作品就不停的在给我输送养料,给我提供能量,而不是我给作品输出能量;另一方面,我信奉灵感,而不是体系、知识等确定之物,但这也是人性的一个面向。
吴啸海画的老家的中学 2009
晚自习 79x91cm 纸木炭 2008
张子康:你的很多作品都会给人带来反思和感悟,有些东西是很多学院派的人不愿意去碰触的。作品里面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存在,这种意识你觉得是从何而来的?
吴啸海:2007年的第一次个展后,我发现自己在创作上是潜藏“野心”的,并认定那是创作的激情或动能,几年后发现,其实那所谓“野心”只是名利欲望,不是什么真情实感,对个人的创作并没什么营养和动力。反思、反动,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是自认为的“自我意识”前提,我爱绘画,绘画是有局限性的,它负担不了太多贪婪妄想,但它从来不辜负你理智而实在的耕耘。我爱使木炭在白纸上画,木炭简单又敏感,上手就是一道黑。对于创作,暗黑、恶丑是特别有吸引力的,它们对应真、善、美。“混沌”也是,就像丛林里的沼泽,混乱而营养丰富,有活跃的生灭循环,对于生命却有意想不到的成长机会。
一闪 78.5x109cm 纸木炭 2022
“吴啸海:自然意识”展览现场 2023
主办方
爱马思艺术中心
学术主持
范迪安
策展人
张子康
出品人
王令雪
展览总监
赵法之
展览设计
王子耕
策展助理
孙天艺
平面设计
连莲莲
(来源:IOMA爱马思艺术中心)
艺术家简介
张子康,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杂志主编。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策划、编辑出版各类文学、艺术图书千余册,多次荣获国家级图书奖项;策划众多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大型艺术展览,如“马克·夏加尔”中国首展、“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安尼施·卡普尔”、“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超越”西海美术馆开馆大展等。
吴啸海,1972年出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啸海曾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Camberwell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2008年在法国被评选为“2008年度世界十位最具潜力艺术家”。作品被FRAC Pays de la Loire等国际艺术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