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4-01 14:20:52
听新闻

记者:作为山东人,您从小就受到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文化熏陶,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您经常以泰山为创作主题,并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前期您也以“望岳”为主题举办了个展,呈现了独具特色的“泰山”之作。泰山虽是五岳之尊,但其实回溯中国绘画史,以画“泰山”而名的画家是极少的,请您讲讲您与“泰山”之间的渊源。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刘罡(以下简称刘):我从小就生长在山东济南,深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泰山文化影响。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作为一名专业画家,用作品宣传家乡、赞美家乡是我们的责任。早在济南画院工作期间,我便常常利用节假日期间登临泰山,与泰山结下不解之缘。20多年前,龙瑞老师来济南画院指导工作时,对我讲述了泰山的文化寓意,我更坚定了以“泰山”为题的山水画创作道路。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秦山文化是充满远古崇拜的山岳文化。泰山地处齐、鲁之间,山势雄伟险峻连绵不断。“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有五岳归来不看山之说,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谈。其实泰山并非是国内海拔最高的山,那为何有此殊荣。因为它身上加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单从地理上看,古人受知识眼界与交通的限制,认为泰山是东边最高的山。即便我们现在看泰山的位置,如果把眼光局限一点,泰山所处的位置跟周围地势有明显的对比,的确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而从五行学说看,东属木,木主生发。我们看“東”这个字,一个木,然后中间一个日,太阳从树木中升起,代表万物之始。这又引出泰山更重要的一个人文符号,封禅。即古代帝王祭祀上天的一个仪式。封禅泰山除了帝王向天帝祈福国泰民安,还有一层含义,即他们希望长生。因为泰山主掌着生发,所以自然极容易赋予它永生的象征。《博物志》里说,“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招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也是这种意思。孔子说: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泰山崇拜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吸引着历代帝王、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泰山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凝重巍峨的气象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既是历代文人名士遁迹山水的心理向往,又符合众多文人雅客对超脱恬静境界的追求,他们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咏唱泰山文化和人文景观,使得泰山美学的思想内涵更加的丰富。不过历史上以“泰山”而著名的画家极少,我想一方面是由于泰山过于深厚而庄严的文化寓意,增加了艺术家表现泰山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泰山景观相对简单,变化不大,增加了艺术家表现的难度。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泰山是海岱文化的发源地,是儒家、道家、佛教三教文化共存之地,也是中国文明发展传播之地。因而泰山文化中的刚毅张扬使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就犹如泰山一般大气、强悍、阳刚、宁折不弯。其实,泰山文化和泰山性格很有特性,这些东西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的绘画上。写其行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庸思想根植于自己的文化血脉之中。“文以载道”一直是儒家文化的标准,泰山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我一直将之作为恪守的艺术创作理念和审美的准则,在绘画中将真善美进行真诚的表达。不仅如此,我认为绘画泰山不仅仅是表现艺术之美,更是真垫情感和审美情操的体现,激发人们与民族精神、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相联系,这也会使得泰山在我们心目中有着更为巨大吸引力。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记者: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有关山水画的观察方式、表现方式,经过画师及理论家的阐释与总结,形成了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并以许多代表作品的佐证而构成中国山水画传统,对于画家而言,它一方面提供了深厚的滋养,另一方面对创新发展而言,则增添了难度。在您看来,应该如何准确认识中国画传统?又应该如何推进中国画科学创新?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刘:关于中国画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的观点可能有别于大多数艺术家,这可能也是与我特殊的经历有关。我是由画院系统转到文博系统工作的画家。在我看来,中国画的传统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国画是历代优秀画家的艺术结晶,承载着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与标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历代画家创造出许多珍贵的作品和绘画理论,后人应该珍惜并继承这些宝贵财富。创作者不能局限在中国画固有的形式里看待传统,而应该从宏观角度理解、继承传统,把握和挖掘传统中对中国画创新发展有益的精神内涵。创作者要真正地认识、运用传统,并在审美理念、题材内容、意境追求以及用笔、用墨、用色、用线等诸多方面形成独有面貌并有所突破,这样的艺术创作才不会重复前人的足迹,才能有所创新与发展。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然,艺术创新绘画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作品的创新上。创新不是新鲜的话题,而是自古就为书画界所热议的话题。自古以来,凡是具有突出成就的画家,都是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的。我以为,创新可以通过改变描绘对象、改变绘画技法或者创新绘画技巧实现。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传统与创新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即创新都来自传统,只有传统的东西掌握熟练并打好基础,才能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反过来说,创新如果脱离传统,就是无基之石、无根之木,创新之路会愈走愈窄。创作者尊重传统进行创新,才能为中国画的发展增高阔,新时代的创作者更应该把握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契合时代的需要创新发展,利用现代的审美观点,结合传统的绘画技法,不断拓宽艺术形式,表达出不同的艺术作品。新时代的中国画作品应该将传统与创新完美结合,开创中国画新的未来。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记者: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常被人引用,以此证明当今的中国画需要变革。的确,今天的山水画家面临许多课题,需要调和中西的文化和艺术,需要研究传统语言的当代性转换,需要梳理几千年来的中国画笔墨,需要在艺术家过剩的时代寻找笔墨的个性。在您看来当今时代的艺术家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您个人艺术实践出发,如何进一步提升当代中国画的综合品质?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刘:“笔墨随时代”,这是艺术规律。石涛通过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美学思想,为美学界开启了新的大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画家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风气不同,其审美观点和绘画理论就不同。画家能够借助自己手中的画笔,表现出自己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所以其画作必然蕴涵极强的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的发展。特定的绘画艺术,都是对其所处时代文化的重要补充,也是之前时代的延续和发展。画家只有不断在历史中前进,才能适应新的时代,创作出新时期欣赏者满意的绘画作品,绘画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纵观历朝历代的画家,没有哪个时代的画家像我们一样,有如此便利的条件,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然而物质极大丰盛之后,精神上也需要及时跟进,现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画家成为“话家”“网红”等,画家终究应该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并有所创造。我以为,“笔墨当随时代”的内涵对当代山水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促进画家确立创作品格。山水画在美学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人欣赏自然从而寄托人生的重要形式,山水画在描述自然的同时更多的是文人画家对人生的诠释。“笔墨当随时代”的思想能够帮助画家了解绘画的本质,使其不断自我鞭策,做到人与自然的统,创作出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美的作品。二是画家应该树立个人风格,将当代山水画推向新高度。画家形成个人风格是画家的创作开始走上正轨的标志,其个人风格通过绘画作品展现出来。画家只有将现实与自身情感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真实的思想感情,其绘画作品才更具备真实性,才能形成个人风格。新时期的画家应该在“笔墨当随时代”的影响下,进行积极探索,努力摆脱传统的束缚,尝试各种绘画方法和观念,将当代山水画推向了新的高度。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记者:近代以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逐渐在接受和借鉴西方绘画体系和审美标准,讲求表达“真山、真水”,以贴近自然、表达生活和借景抒情作为最主要的创作主旨。这直接形成了在创作过程中主张以写生作为基本手段的时代潮流。在近期举行的展览中,我们看到您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您是如何看待写生与创作的关系的?在写生的过程中您更注重什么?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刘:写生重在目识心记,取山川之气象,收纳丘壑之灵魂。山水画要描绘天地之间旷达的林泉景象,单凭一纸速写和写生小品不足以收罗万象而尽之,应取法在形之上,在领会自然的基础上操笔勾勒,形成笔墨状态之线面。在这一点上,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石鲁诸位大家均已通过各自的视角给我们提供了典范。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我认为写生是素材,是画家常用的手边资料。现在写生流行与创作结合的方法,使得一些写生作品过分注重画面的完整性和深入性,更有甚者强调技法的纯正性,把写生变成“写熟”,表现出符号化、程式化、形式语言再现化的作画状态,失去了自然中鲜活的生机、生发和生动性。而本应从写生中寻找的神韵,则从画面上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多是画面重复、相差不大的林泉丘壑。2014年我去英国、德国考察,参观过大英博物馆中一个由老建筑改造而成的现代化藏品库。在工程完工后的展陈装饰中,他们以速写的形式勾勒出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在我看来,那些简单、随意的线条,却比施工图、照片等现代化的摄录像手段更加艺术化,更具人情昧,更能打动人的心灵。其实在这一点上,东西方艺术家的心灵是相通的。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我的老师龙瑞先生强调:“目识心记,取象通神,返虚入浑,应画出不同地域的感受与味道。”一语道破了写生应解决的问题。“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这句名言也从未过时。如果到自然中去写生只解决纸面上的技法表现,其结果只是表面化的图式。更重要的是将自然与画家的人生感悟与生活经历相结合,通过自己的体验和自己的视角,找到生活中的艺术之美,才能避免千人一面而又相互影响的写生作品。石鲁先生曾经讲过:“苍山为岳也,非神勿画:宁要万一,不要一万。”今天读来亦是很有意义的。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记者:晋京工作十余载,您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同于专职画家,您有繁重的行政工作,请问您平日作画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国博丰厚的馆藏资源给您的创作带来了什么?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刘:在国家博物馆工作的十余年间,我先后担任了展览策划与美术工作部主任、藏品保管部主任、书画院院长,涉及了国博书画艺术类工作的核心业务。这不仅让我有机会和国博丰富的馆藏有了深度的接触,也让我有机会和美术界的前辈、学者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在国博的环境熏陶下让我对责任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工作中,通过与不同国家美术馆、博物馆的交流合作,也令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自信。国博一楼大厅从北到南是近300多米,高29米,最宽的地方60米,漫步在国博,令我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我想这些都对让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一种幸福感。感恩国家、感恩时代!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记者:请问您今后的艺术人生规划是怎样的?

刘:我是一个慢成长的画家,有点迟钝,但一旦认定了以后,就不会放松认真对待。习主席去年在国家博物馆观看刘文西先生画展时曾强调艺术工作者要毕其功于一艺,毕其功于一生。今后,我还将继续专心探索研究如何以大写意山水画来表达时代记忆。这也是田黎明老师对我提出的期许:一意孤行,坚持到底,不忘初心。正如我们国家博物馆前辈沈从文先生说的,深深拥抱脚下的土地,永不停下手头的工作。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来源:艺术追踪SH)

画家简介

对话著名画家刘罡:文以载道,艺在深耕

刘罡,1961年生于山东济南,祖籍山东临沂,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文化和旅游部美术高职称评委,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刘罡以“泰山”主题山水画创作立于当代画坛,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文联、外交部、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机构收藏。

主要著作论文:《当代名家写意山水——刘罡》《当代国画名家研究——刘罡》《当代国画家画库——刘罡》《21世纪画家个案研究——刘罡》《最具学术价值和收藏潜力画家——刘罡》《在大自然里体会山水精神》《神州国光杂志刘罡山水卷》等。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