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向日葵、新疆喀什的番茄园、风雨中摇曳的竹子、芦苇荡中群鸟略过的痕迹、苏州园林中的游鱼、夏日微风吹过的荷塘……在他笔下充满了律动感,生生不息。
他深入生活,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追求美好,不将就。
他将艺术理想摆在首位,从艺四十多年初心未变。
他工写兼长,并将水墨画作为主攻方向,艰辛并快乐着。
他就是乔宜男,一位出生于西安的60后艺术家。
初荷映日 180×200cm 2019年
线条丰满并充满律动的韵律是他作品给观者的第一视觉感。这些线条看似漫不经心,率直任性,却蕴藏着节奏,富有视觉冲击力。线条和透明的墨块叠加,在画面中交错。他有意识的解构掉已有的笔墨程式,进行创造性转化,注重生命气象和意趣的描绘,创造了自己的绘画语言。
在他水墨淋漓的画面中,我们还会惊喜的发现画中工细的小鱼、小蜻蜓、小蝌蚪等可爱形象,充满了情趣和韵致。工笔画中有水墨画的影子,水墨画中也有工笔画的影子,“该工则工,该写则写”。
夏至124×124xm 2020年
在他的画中既能感受到传统文人的精神风貌和韵味,同时也有着当下的时代气息。
无论是他早期的工笔画,还是近期的水墨画。“虽然各个时期的风格自有特色,不尽一致,然亦有内在线索”。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从艺四十多年的心路历程。
正如乔宜男所说,“一个艺术家不管走多远,要不忘初心……在当时的作品中保留了我在艺术之初对艺术的向往,我觉得依然美好。”
艺术家 乔宜男
记者:乔老师您好,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此次展览名称“郁郁朝花”有着怎样的含义?
乔宜男:“郁郁朝花”与“大道不孤”相对应。“大道不孤”是国家画院近两年来,为在职中青年艺术家举办的系列展。“郁郁朝花”是我为此次个展起的名称。
首先,我是画花鸟画的,花鸟画是表现人类以外,一切在大自然中有勃勃生机的生命。我用“郁郁朝花”展示花鸟画发展到今天呈现出的勃勃生机。第二,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中,郁郁朝花揭示了宇宙生命的发展、展演过程,预示自然生命及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我用“郁郁朝花”做个展名称,取繁荣昌盛之意。绘画虽是“寂寞之道”,但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你走的是“大道”,再寂寞都有同道相伴,都有“大道”在等着你。
记者:此次展览大概展出了多少幅作品,具体分为哪几部分,请您为我们整体介绍一下。
乔宜男:此次展览我拿出了近百幅作品,但根据现场布展,很多作品没有展出来。我在现有的情况下,将作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时代意象”。这些是我通过花鸟画来表现时代精神,表现时代格局和时代气象的主题性创作,如《向阳花开》《扶贫颂》等。
第二部分“自然韵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不能只是抄袭传统绘画的样式,要在生活中发现美,要在大自然中发现美的规律、美的韵致。这部分我展出了二十余幅作品,是我在观察生活以后,结合自身的笔墨画法而创作的。
第三部分“观石听竹”。从中国传统画中汲取力量,学习传统文人画和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将这种笔墨精神运用到创作,是我从传统学习中得来的。“观石听竹”,听竹子在风中的声音,听竹子在雨中的声音,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
第四部分“执扇御风”。中国画讲笔墨灵性、笔墨趣味,在方寸之间才能展现你的灵气和对笔墨的认识。我用传统扇面的形式反映我对笔墨的认识,对花鸟画意趣的认识。夏天手持扇子,驾驭清凉的夏风。“执扇御风”将中国传统文人的雅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高雅的书画相结合,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相结合,是向观众展示中国画魅力的一种方式。
第五部分“锦瑟时光”展出的是我上学时的作品。作为一个展览应该拿近期的创作,但我觉得应该把上研究生时期,甚至本科时期的作品也进行展示。我选出十余幅作品,当时的创作主要是工笔,在高校里我就是从工笔画开始学起的。现在回望三十余年前,学画之初的艺术理想,原本觉得当时应该有所遗憾,现在看来并不遗憾,因为当年用了心思,下了功力,吃了苦,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的起点,一个艺术家不管走得多远,要不忘初心。在当时的作品中,保留了我在艺术之初对艺术的向往。现在回顾起来,我觉得依然美好,所以我把这部分叫做“锦瑟时光”。我的艺术理想一直没变,一直坚持了下来。
记者:我们看到您此次展览的作品时间跨度较长,有您学生时期的作品,也有近期的作品。为什么会在此次展览上选择时间跨度如此长的作品来展示呢?
乔宜男:艺术家在策划展览时,为了展出的效果,一般会选择一段相对固定的绘画风格,这样展出的视觉效果比较强烈。此次个展对我而言,是一次工作成果汇报,同时也是对自己心路的梳理。通过梳理,更有利于下一步自己艺术的升华。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更好地明确自己未来的艺术方向。我虽已54岁,但是我的艺术理想还是年轻时那个理想,始终没有改变,我要鼓励自己将以前作品拿出来看一看。
记者:其实这也是您此次展览的意义之一,那此次展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呢?
乔宜男:此次展览是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的系列展,如果没有国家画院举办这样的系列展,也不会催生出我近期的这部分作品,也不会催生出从学画之初到现在这样一个展出的思路。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的确立,给画院中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学术研究、展示创作的良好机制。
绘画是寂寞之道,但是艺术家只要坚守本心,努力研究、不图虚名、不为外物所动,就会在艺术上有所收获。有成就者,皆为孤灯清影下的坚守与用心。
只要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就不是孤独的。大道是每位有追求艺术家都要走的,艺术家也只有将自己的作品纳入时代大道之中,才有艺术创作中的不竭之源。
向阳花开 240×200cm 2021年
遵循艺术大道
记者:您早期的作品以工笔为主,之后转向水墨,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转变?是经过谨慎思考,还是因为某个契机?为什么会转向水墨而不是其他?
乔宜男:站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角度,中国画是先有工笔。随后在宋代由于书法抽象艺术和中国文化的影响,艺术家不再局限于描绘自然,更重视创作者个人心性和情感的表达。到元明清以后,文人画的个人情感上升到家国情怀和对国家民族意识的表现。到今天,上升到对伟大时代意象的表现。我觉得艺术发展的规律,是从外到内的,是从表现自然物象到弘扬时代精神。所以我从工笔到写意,也是遵循了艺术的大道,通过艺术的智慧来表达人类思想的伟大,表现时代的伟大。我觉得花鸟画,只有通过对艺术意象的表达,才可能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更接近时代精神的本质,这也是我转换的理由。
荷影 124×124cm 2022年
记者:这样的转变对您而言是充满挑战和风险,还是让您觉得很开心很激动的一件事?
乔宜男:两方面都有,表面上是很开心的,但在实际的转换过程中充满着艰辛。工笔和水墨画是两个体系的绘画,转换是要打破和抛弃原来的画法,比较难。回顾绘画心路,我实时将艺术理想摆在前面,没有顺着固有的习惯去画画,追求最美好的东西,不将就。虽然很艰辛,但我内心是快乐的。
记者:无论是工笔还是水墨,如您在展览自序中所写“虽风格不尽一致,然亦有内在之线索。”能否为我们解读一下这其中的内在线索呢?
乔宜男:中国画的评价标准有很多,如笔墨、造型、构图、色彩等等,但是我觉得中国画内在的第一个线索就是意境。工笔画虽然和水墨画的绘画体系不同,但都追求意境。我觉得这是工笔和写意画的共同之处,也是中国艺术的共通之处。
意境实际上是人们从对外在自然美的感情,到关注自身的个人情感,到关注时代情感、时代精神,是从小到大一种意境升华的过程。
人不同,意境也不同,但所受的外部环境是相同的。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时代,外部的精神感召到每个人的身上,感召到每位艺术家的心里,就会生成不同意境的艺术作品。我觉得是中国画的意境,将中国画贯穿了起来。
鹤鸣九皋 180cm×200cm 2019年
记者:您转向水墨的过程中,其实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您是如何思考探索和解决的?
乔宜男:水墨是诸多因素的一种集中式表现,它不允许你先解决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问题。它会瞬间把所有的问题全部集合在一起,锻炼你瞬间解决诸多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艺术家要有非常全面的中国文化传统知识,要有将综合知识系统整合起来的能力,而且要能灵活运用。
在有限的人生中,要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有一种方法,必须有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把它运用到当代的能力。
另外,我觉得艺术创作的时间是很有限和宝贵的,所以要抓重点。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个时代对中国画最大的要求是什么?艺术是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不是面面俱到的科学体系。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中国画发展的脉络。
初日 170cm×150cm 2004年
解构已有程式 注重意象表达
记者:您的作品无论是工笔还是水墨,线条很多,也很明显,繁茂的线条却让画面更显自然,更有代入感,您是如何做到画面繁杂而有序,且自然的?
乔宜男:线条繁茂,其实是我绘画的一个特点,也是我的一种观察方法。我学工笔画出身,可以画的非常写实和到位,但后来我发现我们到大自然当中的时候,比如我们看到芦苇荡,实际上看到的是芦苇生命的气象,而不是看到一根根芦苇。如《静夏》这幅作品虽然画的是芦苇,但是我想要表现的是芦苇在夏天的精神。如果我把每个芦苇都画的面面俱到,那精神上的东西就会被消解掉。如我们看一个人,是看他给人的整体直观感,而不是单独的鼻子、眉毛等。在生活中,我会将一些过去画白描的形,解构拆散后,进行重新组合。作品中的纷茂,也是我有感而做的转化。
夏风 183×143cm 2021年
记者:您的作品水墨淋漓,水在水墨画的中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否谈谈您关于水与墨的一些新探索?
乔宜男:中国画中的水与墨和中国画的工具是分不开的。中国画为什么要用毛笔?为什么要用宣纸?实际上它与中国画是一体的。中国画先有毛笔,毛笔在书写中的灵动性和丰富性,使得后来所用的材质从绢、丝绸转换到宣纸。水墨最后所呈现出的效果,是中国人对中国画美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的一个指向,这种美具有独特性。
水墨是毛笔幻化的一种结果,是在宣纸上天人合一的自然与可控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我展出的作品有两类,其中一类就是纯水墨幻化的。在不同的天气和状态,画出来的作品完全不同。水墨和宣纸像心电图一样,详细记录了艺术家内心的律动,所以我们必须要修炼,要加强文化修养,在人格个性上必须健全,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稳健,才能画好中国画。
离离秋实 180cm×150cm 2020年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我们还会看到有小鱼、小蜻蜓等,在抽象中又有具象,您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营造画面的意境呢?能否通过作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乔宜男:中国画对世界美术最大的贡献,我觉得就是意象造型。为什么中国画近年来没有出现纯抽象的绘画,就是因为中国有传统抽象的书法艺术存在。具象和抽象世界其他民族艺术都有的,唯独没有意象。
意象造型不是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它是把具象造型的精神进行了一种提炼和凝固后,对具象造型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是在象的范畴之内。
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似与不似之间”其实就是意象造型。“太似”是现实造型,是生活中的造型,生活的造型是大自然创造的,不需要艺术家去做。艺术家就要把自然中的形态,凝练成人心目中的一种状态。意象造型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理解,他的穿着、胖瘦是具象,但随着你对他了解的深入,这个人的精神或某种境界深深的感染了你,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就不再是原来表面的样子,你要描绘它的时候就不会局限于表面的信息,就会上升到意象造型。
我觉得意象造型,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形象认可。如《鱼乐图》,我画的是苏州园林。园林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的载体。到园林去欣赏园林中的山石、游鱼,其实是对高雅品质生活的一种追求,是在中国文化形态下对形象的一种再认识。
中国画在过去,是部分文人和达官贵人的一种特殊爱好。在今天,中国画已深入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目中。我们要让中国画的美,为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美的洗礼。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把传统中国文人画进行当代化转换的任务之一,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看得懂中国画。
鱼乐图 124×124cm 2022年
记者:其实在您的工笔画中也有水墨的影子,水墨画中也有工笔的影子。您觉得这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乔宜男:我在画工笔画的时候,在仔细描绘每一片芦苇叶,描绘每一只鸟的羽毛走向时,我更容易被野生动物在大自然环境中艰苦顽强的生存状态所打动。他们不仅要生存,还给这个世界增添了美好。我看到的不只是一只鸟、一只麻雀、一只乌鸦,我还要表现出勃勃的生命力和它们可敬可爱的一面,这也是花鸟画生命的升华。关注到花鸟画描绘对象的本质以后,我想就可能打破工笔和写意的区别了。
我在画工笔时,会尽量画我心中的鸟。麻雀瞪着圆乎乎的眼睛看着你,特别可爱。一只小鸟从河边飞起,像离开了妈妈小孩,但是它还要坚强地活下去。这种意境打动了我。我在画工笔时更重视环境的渲染和意境的表达,而不局限于一枝一叶的描绘,会上升到生命气象和意趣的描绘。所以,我的工笔画里就有写意了。
我在画写意时,不只是大笔粗墨,还会细心去描绘可爱的蜻蜓,所以写意中也有工笔。该工则工,该写则写,大关系要注意,细节也要考虑周全。
风中 90 cm×90cm 2011年
失落的韵致 200cm×180cm 2014年
梳理心路历程 继续深化
记者:您如何看待水墨肌理的制作性、偶发性与水墨意境、水墨精神之间的关系?
乔宜男:水墨意境和水墨精神是绘画的终极追求。水墨肌理的制作性、偶发性是手段,这种手段只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通过用笔和造型带出来的水墨肌理。它只是达到精神观念的一种手段。我觉得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大胆灵活地运用肌理。追求水墨意境和精神的目标不能放弃,也不能放松。只要抓住主要的东西,一切就会对。抓住主要的精神内涵,一切就有了方向。抓住时代对中国画的要求,就可能创造全新的技法和绘画形式。
秋苇 124×124cm 2022年
记者:看您的作品,让我想到了“破”与“立”,您是如何看待这两个词的?
乔宜男:“破”与“立”实际是一个完整事物的两个方面,“不破不立”。对传统的继承第一步是学习,第二步就是“破”。破是为“立”,“立”的前提是“破”,这也是中国画从继承到创新的必经之路。我觉得“破”和“立”需要艺术家用自己十二分的勇气来打破前面的东西,树立自己的艺术世界。
记者:您的作品形式独特,有着强烈的个人面貌。关于绘画语言的建立,您是如何思考的?
乔宜男:我想绘画语言的建立,不能只盯着语言本身,首先要从你所反映的绘画意境中考虑。每个人对意境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你最渴望表达的东西,会让你产生一种压抑不住的创作冲动,这是第一位的。在实现它的过程中,再进行择优选择。无论是传统,还是当代;无论是去写生,还是用别人已有的方法,只要能直接表达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用什么方法都无所谓。
第二,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时间毕竟有限,每个人都有偏见和偏执的一面,所以艺术家要把自己有限的个人认知,纳入到无限的中国画发展长河之中,要多学习,学习中国画,学习中国美术史,学习中国美术理论。每个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是艺术发展长河中的一滴水。你这滴水是在长河中哪个位置,是什么样的成分,你明白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体系结构、已有的精神追求去创作。这样你的技法和个人特色,就是从你的土壤里长出来的,而不是生硬嫁接的。
雨后 68×68cm 2018年
记者:您觉得当代水墨画的突破口应该是什么?
乔宜男:我觉得首先大家要有意识的避开纯模仿。不管是模仿古人,还是模仿西方,都要把自己创作的精神欲望牢牢扎在我们生活的这一片土地之上,要深入生活,要爱我们的生活,爱我们的周围的人,爱我们周围人以外的生命。只有爱,才能找到水墨创作的突破口。
路边的一棵小草,花坛中的植物,都是生活。我们要学会在纷繁的城市生活中观察自然,观察我们身边的细节,观察生命律动的过程,就会找到艺术表现的一种目标。有了目标就会有突破的方法。
记者:您经历了这么多年艺术探索,还有哪些心得和体会要分享的吗?
乔宜男:我觉得我作为艺术家,首先必须做到原创。我无论画什么,画中的毛病再多,缺点再大,都要是原创。要画我心里的东西,要画我乐于表现的东西,画我爱的东西。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记者:您接下来会有怎样的计划呢?
乔宜男:此次展览的五个部分,就是我以后的方向。我会把这五个部分深化,每个部分都要画出能支撑一个展览的作品,衍生出更多不同系列的作品。(来源:雅昌艺术网 王丽静)
画家简介
乔宜男,1968年生。现为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员、一级美术师。199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部,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陕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
主要作品入选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并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及第三届全国工笔画展二等奖等。中国画作品工写兼长,笔墨功力深厚。多幅作品展示于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场馆。作品格调清雅,绘画形式独特,创作语言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是当代中国花鸟画领域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