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工笔不拘 线描臻至——与著名画家徐惠泉对话“工”的概念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1-17 11:21:33
  如果画家过分强调分类与边界,很容易把自己框在标签里,从而局限了艺术的发展。

如果画家过分强调分类与边界,很容易把自己框在标签里,从而局限了艺术的发展。工笔约定俗成的概念是要勾线、要三矾九染、要精细地描写,但现在许多工笔画中不再强调线条。所以“工”的概念是什么,我认为工不是一个局限的概念,它也是可以无限大的。

您如何理解“工笔”与“写意”两者概念的对应关系?

徐惠泉:现在的中国画概念中,往往把“工笔”和“写意”对立。而我认为“工笔”跟“意笔”对应更为恰当,工笔和意笔只是在艺术层面上界定了画法的工整谨严或粗笔奔放,而“写意”精神是在整个中国画创作之中的。写意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手法,我认为它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要求,好的创作无论从形式上看是工笔或意笔,都需具“写意”性。

您是如何理解“工笔”的?在当代更多元的艺术风格下如何理解工笔画的边界?

徐惠泉:中国画现有的很多分类,虽然可能有利于美术教育等方面,但对画家来说,其实是一种局限。如果画家过分强调分类与边界,很容易把自己框在标签里,从而局限了艺术的发展。工笔约定俗成的概念是要勾线、要三矾九染、要精细地描写,但现在许多工笔画中不再强调线条。所以“工”的概念是什么?我去年在策划中国工笔画协会人物画艺委会的展览时,题目定为“工∞”。我认为工笔不是一个局限的概念,它也是可以无限大的。

您觉得您这一代艺术家和上一代工笔画家相比,关注的创作要点有什么不同?

徐惠泉:中国传统的工笔绘画发展到陈之佛发生了变化。日本的传统绘画形式是学习中国画,但他比我们更早引进了西方绘画的概念,形成了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的一个亚种。陈之佛曾前往日本学习,他学习了日本绘画中优秀的内容,又与中国传统绘画融合在一起,改变了工笔画的传统样式,使工笔画焕然一新。陈之佛确定了工笔画的地位,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就江苏地区来说,陈之佛后是喻继高与江宏伟。喻继高继承并完善了陈之佛的笔墨,并培养了大量的学生,使江苏的工笔画在中国画坛取得优势。江宏伟用写、擦等多种手段,做出特殊的肌理效果,成为新工笔画的源头。此后出现的新工笔画年轻群体,为工笔画从视觉上又带来新的面貌。

工笔不拘 线描臻至——与著名画家徐惠泉对话“工”的概念

工笔不拘 线描臻至——与著名画家徐惠泉对话“工”的概念

“线”作为创造形象和表达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您一直从事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作,您是怎么理解传统绘画中的用线,又是怎么运用到自己创作实践中的?

徐惠泉:在中国画长期发展过程中,如何用线形成了完备的技法体系。线描是中国画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表现技法之一。线条在不同时期中展现了特有的美学意义,从创作者行笔的力度、速度,对线条粗细、长短、疏密、深浅都有不同的变化。我一直都很喜欢线,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迷恋。随着我在人物画里的深入,对线条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处理方式。当然,首先是向传统借鉴学习,从吴道子、陈老莲,到近代的任伯年都是我心目中崇拜的对象,还有敦煌壁画以及中国画总结的“十八描”都给予了我养分。另外从西方绘画大师那里借鉴了另一种线条,比如伦勃朗、安格尔、门采尔、马蒂斯、毕加索、米罗等。我认为生活中充满了线条,线是塑造一切事物形象的根本。从西方的造型概念说,物体的塑造是面。而我认为正是“线”塑造了“面”,后者不可能独立存在。你可能说那还有“点”,极端来说,极短的线就是点。其次,我认为“线”更符合我所崇尚的美学,用线来塑造形象,它可以解决复杂的面的关系,它能提炼且能做到极致,要看你怎么来用。我现在形成了这样一种以线为主的造型,再加上一些辅助手段。

工笔不拘 线描臻至——与著名画家徐惠泉对话“工”的概念

工笔不拘 线描臻至——与著名画家徐惠泉对话“工”的概念

在您的学画经历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阶段?

徐惠泉:2000年前后应该算是我的一个创作高峰,1988年我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学习了一年,而后199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办了展览,在这一阶段结识了令我仰视的老师、同伴、画友,他们对我的评价和指点对我帮助很大,让我迅速开阔了眼界,尽管苏州是吴门画派的发源地,但作为当时年轻的我,内心并不强大。也是那一阶段从另一个圈子的认可增强了我当时绘画道路的信心,从“南”到“北”的过程,让我感觉这条路走得通,也知道了接下来该怎么画。之后作品也获得了一些奖项,也是专业上的一种肯定。

在创作对象和题材上的选择上,您是如何选取的?

徐惠泉:我们常说艺术创作要贴近生活、深入生活,但什么才是“生活”?如何贴近“生活”?以我的亲身经验来说,在准备第十二届美展时我本来打算画少数民族主题,也搜罗了不少资料,画了几次草图,但由于这并不是我熟悉的生活,几次采风不可能让我对他们有很深入的了解,最终还是画不下去。后来恰逢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组织到苏州采风,我既是组织者,也是采风组成员,使我得以有机会以“局外人”的视角回到家乡苏州,画了一批速写,如“山歌歌手”“评弹演员”“绣娘”等。后来就想与其跑来跑去在不熟悉的生活中收集所谓的形象,不如画我最熟悉的,于是基于这批速写,我很顺手的就画出了《苏绣》这件作品,入选了第十二届美展。当然,长期面对的东西可能会熟视无睹,但是艺术家应该时刻保持这种新鲜感。(邹佳睿)

工笔不拘 线描臻至——与著名画家徐惠泉对话“工”的概念

(来源:當代藝事)

画家简介

工笔不拘 线描臻至——与著名画家徐惠泉对话“工”的概念

徐惠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江苏省美术馆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人物画艺委会主任,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入选第八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特邀参加全国中国画展、全国工笔画展等重要展览。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