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周伟 / 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受访者:张建平/荣宝斋出版社原总编辑
策划:人民美术出版社品牌中心、期刊采编中心
张建平 平安印章
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周伟:篆刻艺术自商代就产生了,经历了从商代到秦汉再到唐宋元明清的发展历程,到后来文人开始介入篆刻艺术的创作,才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元代,吾丘衍撰写了印学理论著作《三十五举》,这是我国目前能考证到的第一部印学理论著作。吾丘衍后来是在杭州西湖投湖自尽的。自尽之前他留了一首绝命诗,最后一句是“西泠西畔断桥边”,这是在告诉他的朋友自己会在什么地方自尽。而比较巧合的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高峰恰恰是西泠印社。这两件事在冥冥之中就形成了一种联系,让人觉得意味深长。无论如何,西泠印社是中国书法篆刻方面称得上第一的学术社团,到现在也是印学、书法方面的高峰。
中国印学从元代就开始发端,一直到现在还在发展。但现在也有不少学者、艺术家认为印学的发端是在汉代。比如,赵之谦说“胸中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就是说能够深入理解汉印的人,刻印自然就能脱俗。印学追溯到汉代,就像书法追溯到钟繇、王羲之,绘画追溯到顾恺之、陆探微一样。如果遵循这些学者和艺术家的观点,印学其实早在汉代时就开始流传了,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清代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您从开始到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学习,到后来一直在出版社做书法篆刻相关的工作,其实也是有传承的,所以请您结合篆刻历史的发展脉络,谈一谈篆刻艺术在以后的发展状况。
张建平 随风处处逐歌声印章
张建平:关于篆刻艺术在今后的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探讨:第一是篆刻风格的变化。现在的篆刻创作各种风格都有,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因为现在人们的思维很开放,从传统篆刻艺术风格中细化出了很多风格,当然这离不开自古至今的艺术家们对传统篆刻艺术的传承。明清时期的篆刻家比较崇古,比如丁敬就认为治印应该从汉印中汲取营养。印宗秦汉,从中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很难学习得全面,比如汉代的将军印、官印、私印以及秦玺、元押等,都各具特色和风格,将其领悟吸纳并为我所用是要下很大功夫的。丁敬这一批篆刻艺术家也是以古为尊慢慢推进的,就是以古人的某种篆刻风格为参照,在传承和赓续的过程中逐步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
自西方当代艺术传入中国后,一些人将这种艺术形式与传统篆刻艺术融合,从而脱离了传统篆刻这一门类,相当于步入现当代艺术的领域了。针对结合西方现当代艺术形式进行的创作,我觉得没必要去阻止它,因为在传统文化的延续上除篆刻外,还有其他很多形式,比如传统绘画、书法、雕塑、音乐等。同时,以传统为宗的篆刻艺术还是当下创作的主流,在国家大力倡导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今天,相信篆刻艺术也会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迎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时期。
张建平 箧里诗书梦中风貌印章
第二是篆刻艺术家群体的组成结构。在近现代史上,像赵之谦、吴昌硕和齐白石这些一流大师,他们既擅长绘画、书法,又精篆刻。还有一类是纯粹的以篆刻为主的名家,如赵古泥、邓散木等,他们虽然也是大篆刻家,但影响力远没有齐白石、吴昌硕的大。我们当代的篆刻艺术要发展,需要发现和产生像吴、齐那样对后世有广泛影响的一流艺术大师。
第三是篆刻艺术的市场状况。近年来,中国的拍卖市场对篆刻作品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比如赵之谦的一方“为五斗米折腰”的印章拍出了1200万的高价;黄牧甫的一批印章曾经也以2000多万的高价成交。在今年10月9日的中国嘉德香港十周年庆拍卖会上,有几方汉印的单价都在60至70万。总体来看,篆刻艺术的受众群体虽然不多,但其收藏价值还是很高的。从大众的层面来说,买印章和印材以及喜欢篆刻的人也比较多,我觉得这与篆刻艺术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是密切相关的。
张建平 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印章
周伟:您说得对!篆刻艺术是富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艺术品,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这会使其在以后的发展上更有优势,就像您刻的一方印章上有“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一句话,我认为这既表达了您当时的一种心境,也让印章蕴含了丰厚的文化韵味。齐白石有好几方印都饱含了对“名利”的看法,一个是“何要浮名”印章,一个是“叹浮名堪一笑”印章,还有一个是“功名一破甑”印章,这些印章都呈现出了艺术家当时的一种心境。此外,齐白石的“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吾画遍行天下蒙人伪造尤多”二印也很有意思。我觉得不论是齐白石、吴昌硕、赵之谦,还是如今的您,都能够在一个小小的空间中表达非常丰富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情感,等于将有限空间变成了无限空间,而这就是“印外求印”。那么,针对今后的艺术创作之路,您有什么设想?
张建平 损之又损印章
张建平:我觉得今后还是需要踏踏实实地创作,同时也要注重在平时多多充实自己,因为学习、创作都是没有止境的。我认为从篆刻的技法来说,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大家都会有提高,所以要想有更突出的表现,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要积极地了解和吸纳。比如我熟悉的一位老师,他不仅精于书法篆刻,而且在中医和音乐方面也有较高的知识和学养,所以其篆刻作品的线条总是具有韵律感和流动感,给人一种如饮甘泉的感受,既舒展又不失古意。篆刻艺术可能不会有特别多的创新元素,但当艺术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在某一个阶段总会创作出一些很有感觉的作品。所以我觉得篆刻创作不用刻意地去创新,而更需要沉下心去积累,以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艺术道路走得更长、更稳。
周伟:我理解您刚才讲的,就是从无限的知识海洋里汲取营养,再将其反映到有限的方寸空间中,表达无限的意义或思想,这就是非常好的篆刻创作的过程。
(来源:人美公众号)
艺术家简介
张建平,1964年5月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同年进入荣宝斋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后担任荣宝斋出版社书法篆刻编辑室副主任、《中国篆刻》编辑部主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书法篆刻编辑部主任,2002年至2020年任荣宝斋出版社总编辑。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