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1-11 14:31:18
  学海无涯,唯勤作舟;山不辞土,乃成其大。考论前贤,莫不是早慧加晚成,方才有些作为惠泽当世。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一个是创造和构建,一个是守望和复古。孰重孰轻?历史经验似乎告诉我们,国学复古是没有前途的,还要创造和创新。笔者与马子恺先生有过一次长谈,那是他刚刚从台湾举办个展归来,为他在中国文艺家杂志做了一个封面人物访谈,在艺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也引来了一些争议,许多读者来信询问什么是“国学艺术新表现”?这个词是我通过对马子恺先生一系列学术文章及古篆彩墨作品,特别是在读了流传甚广的《依仁游艺-马子恺国学艺术集粹》一书之后,对马子恺先生的艺术思想及文本确立,又有了一个比较整体的认识,从而对他的个人创作技法所下的一个概括,以此来区别其他的关于国学文化的推广和研究的诸多个案。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其中,也包括艺术之比较。后来,笔者又参加了马子恺先生在 “国际博物馆纪念日”在北京国子监主办的国学大家四人联展,看到众多游客对马子恺先生古篆作品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在这样的具有浓重传统意识的环境里,来宾除了文艺界专家大腕,还有许多是中小学生和青年游客,还有不少的国外留学生,在马子恺先生的作品前品味经典,解读的头头是道,而马子恺先生也深入其中,进行现身说法,解说中国古汉字生发出来的一种无穷无尽的文化魅力。这场景是其他国学传播过程所不曾邂遇过的。我们特此专访了他本人。 

      记者:马先生,您好!请谈谈当时去迪拜的初衷?你展示了哪些具体的作品?如何展示的?彩墨古篆体是否更接近于现代视觉的符号元素,而被你重新发现和组合,从而形成了易于传播的现代思想古代艺术呢?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马子恺:迪拜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城市,那里有世界最高建筑与世界顶级酒店等人类文明的新展示。我曾经路过两次,发现迪拜是联通东西方世界的中心地理位置,也是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代表性城市。对东西方文明都能兼容并包,而且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源头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美术方面,还有就是我近年创作的彩墨古篆与埃及、两河流域的古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众所周知,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及中国殷商甲骨文都是人类上古文明中的成熟文字体系。但除了中国文字元脉不断,流传至今,其他的都早已消亡,所以说我们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相较于其它区域文明,虽然年轻,但更有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我们争取在迪拜世界第一高楼的象征意义下,把我们的中华国学经典艺术也推到世界第一高。

记者:你曾在法国的卢浮宫举办了个人古篆书法艺术展,在这样的一个非常不对等的艺术殿堂里,你的个人感受是什么?我说的不对等是在当代艺术的话语权中,东方文化曾经无法展开对话机制?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马子恺:艺术无国界,审美多元化。不论古今中外,人都是追求平等、自由的,在一个世界里,文化互相分享与共同解读,建造一条文明对话与分享的道路,启发通向未来的美好历程,突然在此成为一种历史使命。 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我随中华文化促进会代表团应邀在卢浮宫展厅举办了《马子恺古篆艺术展》,受到法国美术界的关注,他们对此次展览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的艺术创作充满探索精神,展现了当代中国艺术家的风采。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此展盛况。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众所周知卢浮宫是世界最著名的艺术殿堂之一,在此举办展览是每位艺术家的梦想。能受邀在此办展,是主办方对我作品艺术价值的认可。当卢浮宫遇见我们的中国古文字--古篆书,它呈现着中国文化鲜明的脉络和精髓,担负着如此伟大深厚的东方文明,履行着延续历史与弘扬文化的使命。中国艺术家通过这个高端平台可以向世界展示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本次展览作品主要是以新法创作的古篆系列,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批作品已经把书法二字剥离出去,只是将古文字古篆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充分放大表现,集中展示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虽然在技法上借鉴了一部分西方艺术构成意识,但是作品的核心本质还是秉承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抽象与具象、张扬与含蓄等不同的艺术风格在作品中融合贯通,这个探索方向业已得到了艺术界广泛认同。

记者:请您谈谈“国学艺术新表现”的个人看法,这个概括是否符合你当下对国学继承创新的理解?我们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我们找到或创造了哪些新表现元素?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马子恺:艺术本来就是多元化的学科,应用到生活之中更是表现形式多样化,国学经典早已是存在的,作为我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多年来,我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从艺术角度进行梳理演化,建立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艺术风格体系,让艺术作品的内涵量有了无穷大的力量,让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不断增加。许多朋友看到这样思如泉涌喷薄而出的一批古篆艺术作品,都十分诧异灵感的得来,我想我只不过找到了艺术这个载体,能更好的把传统国学的内在思想精髓通过它表达出来。记得习主席曾经提出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 ,这与我们一贯坚持的文化立场契合,本着这个指导方向,《马子恺古篆艺术展》的全球巡展计划陆续在国内外举办了十几场。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在当代文化语境越来越宽容、多元的当下,还有一种随意否定文化传播的批判者,对他人研究方向以及业绩的取得,采取否定大于肯定的排斥心态,显得十分猥琐,是文化发展的一种阻力,这个暗流有扩张趋势,在此不得不提及这个现象,让大家注意起来。我坚信,我们都不是文化或艺术的法官,也没有随意批评他人的权利 。可以探讨评论,不能以个人意志打击新兴事物。历史都是敢于尝试的勇者来写的,我们理应尊重先行者、创新者。学术创作上我主张包容大于质疑,比如当今提出的让我们传统文化走出去,就是应该首先齐心协力推广出去,在全球多语境中积极交流,对接应用,然后融合发展提升话语权的综合影响能力,为后来人做点这代人的贡献。  

记者:我们过去只有国学文化这个提法,国学作为某种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六艺六经之范围,在其他诸如理论建构、学术批评、娱乐表演及社会传播学上还没有更深入?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马子恺:国学就是一国之学问。有的说是一国之故学,可以理解把经典的文史哲部分作为国学文化的代表可也。广义上讲,诗词、古琴、茶道、香道、围棋、衣服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象征物的研究传承,都可看做是国学的范畴。孔子学说重在“仁”,但把学习的方式方法最终还是落到“艺”这个概念,所以我在多年前提出来“国学艺术”这个概念,简而言之,就是以艺术承载国学,以艺术作为表现国学经典的载体。但凡谈到“术”就必然要有个落地生根的“道”,我们象征用书画篆刻等艺术形式表现国学思想,也是一种道的构建。它的实践应用会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 

记者:从你的国学艺术新表现之主要核心内容来看,主要是从古汉字的结构变化中,找到你所要的文化元素来进行书写或篆刻创作,而不是从字义上体现艺术内容,在这情感审美上是否太过技术化,而不是内心情感修养的积成?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马子恺:任何事物表象永远不及内涵的十分之一。我的创作从来没有离开过感情的倾泻,一件没有生命力的作品,是无法打动观者的内心的,无法让欣赏者产生共鸣的作品就是失败的作品。每当我看到自己的作品带给大家同样的喜悦,我深深为艺术语言胜过百般言说的魅力而倾倒。大人生的境界要通过作品呈现出来,绝非技术可以达到的。我们创作的古篆符号,在这里已经超越了结体技法等外在形式,而是通过这些组成元素,让你体会到萌动的心律,情感的挥发。所以王岳川先生提出“马子恺作品中蕴藉着浑厚的人文主义内涵。超越了一般形式主义技法层面,通过线条体现了东方大文化的传统魅力,有令人感动的视觉张力性和文化拓展性。” 

记者:相对来说,在诗书画印中,你重要的表现内容仍然在书印上,而在绘画上投入较少,但绘画艺术在当代水墨表现中,更需要综合性的表现能力,你今后有这方面的更多投入吗?画相对于书法来说市场收藏前景更明朗些?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马子恺:如前所述,艺术是多元化的,艺术市场肯定也是多元化的。随着大家审美能力的提高,收藏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的标准都会有大的提升,画与书法比较,也未必有高低之分。书法在某种程度上比绘画要求更高,要精准的在黑白线条之间表达完整的艺术理念思想趣味更加不容易。现在对水墨抽象实验之类的艺术作品都有喜爱的收藏群体,何况具有众多群众基础的书法作品,我相信随着社会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书法篆刻爱好者加入收藏家序列之中。 我们做的艺术衍生品《四季平安·春之韵》丝巾。就是以我创作的古篆作品为蓝本,把书法篆刻、唐诗宋词、国学名言、陶瓷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浓缩一体,以丝绸为载体,将作者的创作灵感与自然纤维的渗透融合,创造出了集东方文化大成的艺术经典之作。 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如果仔细看我的从艺经历,就会知道我就是从学画起步的。近百年来的书画名家基本都是诗书画印齐修,翰墨文章同攀,我虽生晚,亦同前辈一样经历了从诗书到绘画、篆刻的综合学习经历。我常说,一位艺术家天赋要高,功夫要深,人品要正,这是基本的三要素,加上机会机遇多多益善,自然会有所成。我们从事艺术创作,一般来说,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兴趣培养期,爱好是第一因素,其次专业的学习与职业的选择,对艺术风格的形成是重要的经历期。随着发展,要摆脱世俗的干扰,逐渐提升人生的境界,让自己成为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艺术家,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士必弘毅,前贤学习所重在此。

记者:《依仁游艺》是一本非常适合公众阅读的国学文化读本,这样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都能欣赏的国学艺术,应当成为国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能通过阅读你的雅俗共享的各种作品,将国学之美带到现代公众生活,这本书还能继续再版吗?出版国学经典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推动和吸引更多的现代文化融入我们的国学本体中?这样才能提升世界文化的共同点和自信心?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马子恺:在我参与推广国学活动日益增多之中,感觉到培养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最为关键。我们从各种媒体渠道中看到当前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大有人在,尤其可怕的是有一些所谓的文艺评论人,在没有道德信仰、私欲泛滥、自以为是的心态下,大肆污蔑国学文化,阻碍文化复兴,所作言论让人愤怒,怎么会有这么一种无知无畏的人在惑乱人心?我们应该仗义执言,敢于对蛊惑者批判,树立自信,为学习国学经典开辟新道路。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依仁游艺”,熟悉《论语》的人都知道,此语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句子,孔子就是 以此教书做人的!我从中提出“依仁游艺” 四字做我新书名用意鲜明,就是体用仁心,安其所学。对人对物要真诚,有爱心。 “游于艺”, 游者,履历之辞也。艺者凡六,人生所需,“礼、乐、射、御、书、数”是也,宜遍游历以知之。《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如果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是人生坚定的根基,那么“游于艺”就是为了让你在树立学习的根本之后,得到开花结果的喜悦情怀!  

记者:在现代社会文化建构中,国学作为你的艺术本体理论基础,是否有更系统的文本建构?在实现艺术产品的社会效益和个人价值之同时,你如何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作为学者和艺术家,是否参与更多的公共艺术营销活动和文化品牌的创建?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马子恺:既然选择以多元艺术表现经典国学,那么肯定会在不断的积累创作的经验与实践过程中的体验里建构文本体系,而且体系性的建立对学术价值的体认,有着明显的标志意义。艺术是艺术,产品是产品,艺术家的追求永远与市场是有着鸿沟关系的,这个现象很难平衡,如果有所谓平衡,那就是一种妥协,一个有良心的艺术家是不会与之苟合的。短期的愉悦,代替不了艺术家内心永恒的苦楚,那种孤独寂寞恰恰是他灵感生发的源泉。有时艺术家的创造力体现出来的社会效果,不是孤立的,他的艺术思想与个人体验产生的种种后遗症,大多会在市场经济价值判断上投射出一道长影,投射到观赏者心头,从而影响所谓的营销。因为艺术作品永远是艺术家最私密的心灵展示区。至于文化品牌的参加,是艺术家持久影响力的沉淀结果,更多是文化公司运营的果实,从本质上来说与艺术家的初衷有着较远的心理距离。

记者:当代艺术家将个人艺术馆建在市民公园的,恐怕并不多见,多数是在大学、图书馆和艺术社区等机构,你将马子恺艺术馆建在双秀公园内,是便于让更多的普通市民接触你的国学艺术吗?

马子恺:我自从做国学艺术推广以来,逐渐在国内各地建立了十八座艺术馆,大小不等,形式多样。我认为只要有益身心的事情,有大家的积极参与,就会利乐当下,功望百代。北京的双秀·马子恺艺术馆,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创办的。成立以后给周边社区众多艺术爱好者带来福音,让大家在此找到了精神的家园,有了一方艺术净土,不是高堂巨馆,亲如邻家别业。真正的起到了推广国学艺术的目的。在此,虽然我们展示分享的只是部分作品的一些片段,而不是古篆艺术的全部面貌,但因为地域不同,差异性也有魅力,这种艺术的分享,是我们更增对文化的认知,用当代艺术观念去创造、去传承和创新人类新文明。是艺术史的一种抉择。许多艺术馆的建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传统的辉煌延续,在这个传统的照耀下,只有不断自我更新,创造出属于我们大家共同的现代文明。 

记者:高山仰止水长流!这不仅仅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本人对国学艺术新表现的当代礼赞和敬畏。这个用在你个人身上,或还为时尚早,因你还如此年青,还有更多高山大海等待你去探险和跨越。但对于国学历史及现实的本身,这个礼赞和敬畏却是恰逢其时。它有足够的厚重和生命承担,让我们不辱使命。这个时代还要什么比我们的远古先人曾经创造的文化更值得敬畏的呢?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马子恺:感恩大家在我艺术行程中一直以来的鼓励支持。记得我在卢浮宫展览现场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时感言道: “中国艺术要发展,就要走向世界,与世界对话。中国是东方文化中心,法国是西方文化中心,我们需要多元化的对话渠道,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推向世界。”并为中国绘画艺术跻身世界艺术领域的更高层面以及加强中法文化交流做了巨大的贡献。

学海无涯,唯勤作舟;山不辞土,乃成其大。考论前贤,莫不是早慧加晚成,方才有些作为惠泽当世。作为中国的读书人,要有张横渠先生的那种 “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广阔胸怀,否则有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来源:《中国文艺家》冯楚)

艺术家简介

国之艺华   斯文与归——对话国学艺术名家马子恺

马子恺,当代国学艺术名家。擅长书画篆刻、诗词文章、雕塑设计等。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书画专委会委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山东建筑大学特聘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漱玉印社社长、《中华藏书集成》副主编、济南市政协委员、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济南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等职。曾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学习与中国国家画院任职。

出版有《马子恺艺术作品集》、《古篆论语》、《周易锦言》、《汉印精华》等十几种专著。在国内外成功举办三十余次个展,多次获得重要奖项,作品被各大艺术机构收藏展出。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创建有“马子恺艺术馆”,为推广传统国学艺术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题写“中国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大型画册《马子恺艺术作品集》;2010年“马子恺书法艺术”作为当代首次个人书法专场拍卖会在北京成功举办;2011年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收藏;2013、2014年书法作品《你好·世界》《你好·未来》连续两年登上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成为热点新闻;2014年创作《中华第一印-泰和宝玺》问世于文博会上;大型艺术纪录片《中国艺术大家-马子恺专集》播出;10月“马子恺古篆艺术展”在巴黎卢浮宫卡鲁萨尔厅成功举办;同期获得在澳门举办的国际艺术展览会金奖;2015年3月作为《超越》封面人物,推出“行彼大道日日新-马子恺艺术专题”8月在米兰世博会荣获艺术展金奖;2016年3月荣选为“济南旅游形象大使”、6月在加拿大多伦多艺术中心成功举办“马子恺古篆艺术全球巡展”;10月在北京创办“中国古篆艺术论坛”;2017年受邀参加法国巴黎大皇宫ArtCapital艺术沙龙展;2017年荣获由新华社《收藏投资导刊》颁发“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奖”;2018年受聘为美国圣荷西国际艺术节评委主席;2019年4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成功举办古篆艺术全球巡展(剑桥站)及中国邮政印行《中国十二生肖-马子恺古篆艺术》邮册首发式;同月荣选为《诗词之友》封面人物,推出马子恺诗词专辑《双清心迹古怀淳》;12月荣获第四届诗词春晚“十大书法家”荣誉称号。同年12月受奥迪艺术中心邀请在北京举办“行彼大道-马子恺古篆艺术展”;2020年12月受融创集团邀请举办“融古创今-马子恺古篆艺术展”,同时受聘为香港卫视山东国际书画院艺术顾问。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