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世间无物不草书”——专访著名书法家薛伟东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3-25 09:11:50
  专访著名书法家薛伟东。

“世间无物不草书”

——薛伟东访谈

记者:你以草书见长,并形成了自然率意的书法风貌。在研究怀素、张旭、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黄山谷、王铎书法的过程中,你觉得他们有哪些共性的东西值得你学习?

薛伟东: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读书、临帖、创作两个小时,至今已有47年。我通过对怀素、张旭、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黄山谷、王铎等经典草书大家的学习、研究,认为他们的作品有以下共同点值得我学习:

一是高质量的线条。他们的草书线条有张力、有弹性、圆润、老辣、古拙。如怀素的《自叙帖》,从头至尾,每个字的每条线都像钢丝一样有张力,且力透纸背,无一笔飘浮。

二是正大气象。他们留传下来的经典字帖是非常高雅的。

三是个人风格鲜明。若随便从他们7个人的字帖中选7个字,一眼就能分出每个字出自谁的手。

四是精魄超然,神采射人。他们的作品都达到了“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的至高境界。

五是有味道。临他们的字帖,每临一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悟。

以上是7位草书大家的共性。自己的水平与这些前贤相比,是天壤之别,可望而不可及,但我还是有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

记者:作为书法家,你临池四十余载,请问:你最看中的东西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薛伟东:临帖、创作近五十载,我主要看重的是:

一是对线条的锤炼。高质量的线条是需要技术支撑的,没有高质量的线条其创作就无从谈起。飘浮、死蛇挂树的线条是惨不忍睹的,高质量的线条需要几十年的锤炼才能达到圆润、张力、弹性、老辣、古拙。所以,临帖、创作不但要持之以恒,而且要大量的书写,废纸三千。

因政策允许,我提前5年离岗,加上退休后5年,这10年时间,我每天临帖、创作达6个小时,写了几万张纸,仅丈二匹的就有几百张,自我感觉线条质量明显提高。

二是提高眼界。眼界、审美趣向很重要,只有眼高了,手才能高。要想眼高,不但要从读、临古代名家碑帖中提高,还要从诸如音乐、京剧、舞蹈等姊妹艺术中感悟,也要从大自然、平常生活及人生阅历中去感悟。再就是与智者为伍,向名家请教。10年前,我曾去北京学习过一年,听名家讲课,看名家现场创作。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从中看出了不少门道,受益匪浅,眼界有了很大提高。

三是远离俗书、俗展、俗人。林散之曾说:“俗书展我坚决不去看,它会污染我的眼睛。”

记者:你认为草书创作的难点在哪里?如何才能写好草书?

薛伟东:草书创作的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章法。章法四平八稳很容易,但要千变万化很难,这里包括虚实、留白、呼应、墨的浓淡干湿等。同是一首诗,书写10遍,每幅的章法都会不一样。

二是字法。字的结构方方正正,状如算子容易,但要歪斜、奇险、巧妙、古拙,敢于打破传统的视觉习惯很难。

三是节奏。节奏感表现在字的大小变化、书写速度快慢、墨的浓淡干湿变化等,整篇有音乐的旋律美比较难。

四是过渡。字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自然、巧妙的过渡很难。

五是草书写慢了难。大多数人认为: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草书当然应该写得快。其实,并不是一个劲的快。以前,我认为写草书总体上应该是快的,所以我的书写速度一直比较快,写出来的东西免不了飘、滑,不耐看。现在,我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认为写草书总体应该是慢的。草书写慢了就不会飘浮,就能力透纸背,就耐品味。

六是作品有正大气象很难。写草书是在很短时间内一气呵成的,不但要求基本功扎实,更重要的是胸怀宽广才能写出正大气象。要做到胸怀宽广就需要各方面的修养、长期的积累。作品不但要注意微观,更主要的是看宏观,要看整篇,整篇能有正大气象很难。到展览馆看书法展,虽然不认识作者,但一看某件作品的格调、气息,就知道作者是否心胸狭窄、心底是否善良、是否小心眼太多、偏激等,基本上看个差不多。字如其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七是写出个性难。现在的许多展览,其草书作品有千人一面的现象,个人风格鲜明的很少。

八是草书要写出味道来那就更难了。因为草书的终极目标是供人们欣赏其中的味道,虽然有些作品有功夫,也很扎实,规规矩矩,但就是像啃木渣一样,没有味道。

我认为要写好草书,一是要有草意。没有草意是没法写草书的,这跟个人的喜好、性格有很大关系。二是要有浓厚的兴趣,最好能达到酷爱、痴迷的程度,甚至吃着饭、走着路都在想草书的问题。三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做人要老实,但为艺要不老实。特别是字的夸张变形,章法布局的千变万化,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四是通过读帖、临帖、创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不仅要临草书,还要临篆、隶、章草、汉简、魏碑,使作品更加丰富。五是注意加强各方面的修养,这里面包括传统文化:古文、诗词、儒、释、道等。六是融会贯通。注意从姊妹艺术,如音乐、京剧、舞蹈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

记者:你如何看待当下书坛的草书创作?

薛伟东:当下书坛的草书创作,有几位遥遥领先者,水平高,一直在变,经常出一些令人震撼、使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些出道很早、原来写得很好的书家近20年来没变化,出现圈内人所说的行话,叫“结壳”现象。虽然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自认为已经功成名就了,就不再努力求变求新。二是确实天赋不够,江郎才尽了。草书作者年轻人众多,有少数出类拔萃,写得很好,这是可喜的。但是,由于他们受“展览体”的影响,个人风格鲜明的少,有千人一面的现象,把名字盖起来,像一人所书。因为在权威大展中,入展、获奖的作品就是导向,许多人认为草书好学、好写,学书没多长时间就想尽快入展、获奖,一举成名,于是就纷纷效仿、克隆。这说明快餐文化也影响了当今书坛的草书创作,殊不知要写好草书是非常难的。

“世间无物不草书”——专访著名书法家薛伟东

薛伟东作品

(来源:书法导报 黄俊俭)

书法家简介

“世间无物不草书”——专访著名书法家薛伟东

薛伟东,字仁阳,号寿鹤、三羊斋主,1955年生于山东寿光。军旅生涯十余载。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济南市书协副主席,济南市宣传文化拔尖人才。书法作品入选第二届“兰亭奖”,获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赛三等奖、山东省第四届书法篆刻展一等奖、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赛三等奖、《书法导报》国际书法大展金奖、首届“泉城文艺奖”等。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