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从24开始,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四时八节之更替,二十四节气的旅程循环往复,年年如是。它累积了祖先的生存经验,反映了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曾经大到国家社稷,小到柴米油盐,桩桩件件,都跟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和时令相关。从这套农耕文明时代留存下来的体系当中,我们可以看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灿烂,也能看见地道的中国人怎样饮食起居,耕种劳作,为人处世,齐家治国。“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其中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天地、岁月、人生的思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同样,中国所独有的水墨也是道法自然的产物。宣纸为白,烟墨为黑,水为二者相融相合的媒介,当水墨在纸上氤氲而行,气韵蒸腾而出的时候,东方文化所独有的绘画方式就定格成了人与自然宇宙的相处法则。
泼墨,古已有之,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是传统绘画方式之一种。而由当代艺术家赵无眠先生启动的时空泼墨计划,则让水墨从宣纸上释放出来,进入天地自然,从绘画技巧演变为艺术行为,让这种古老的绘画表现方式从方法论变成艺术观。
艺术家要从生命观的角度,追寻四季更迭的脚步,对每个节气和物候结合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挖掘其中饱含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与诗意,赋予其生命美学的新阐释。
它将使我们重新发现早已具有却似乎沉睡良久、被遗忘被淡漠了上千年的精神珠玑,使它重新变得光芒四射,暖人心扉,生气洋溢。
泼墨行为与二十四节气的相遇,是对各种生命现象和艺术观念的关注、体味、探索、想象,也是天文观与地理观的重合交替,是季节与气候的时间观,又是农业生产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碰撞的文明观,更是中国人感悟自然的生命观,是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世界观,是个体小我与自然大我的宇宙观,是心间自古弥留的乡愁乡情,是艺术对于神州大地的赞美与亲近。
艺术家现场笔记
立春:大学纷飞 生命蕴动
公历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立春这一天的早晨,大雪纷飞,白茫茫一片。
北京在等待冬奥会的开幕,而江南这处田野,正在倾听雪落的声音。有人说,立春下雪,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今年有可能会减产。
不过不管怎样,春天都踏着节拍来了。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立春,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按照资料记载,在我国北回归线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
汽车在落满积雪的乡间道路上驶过,吱吱有声,旷野寂静,荒无人烟。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中,顾不上外面的风景。
我们实施“时空泼墨计划”的这片荒地,藏于一片杨树林侧方。荒地周边一条小河流过,河水已经化冻,悄无声息地流淌。河边几株老柳树,树上结满了灵芝一样的蘑菇,一个巨大的鸟巢扎于树冠上,雪中有几只喜鹊在跳跃觅食。
“时空泼墨计划”实施场地
站在这片田园里,仿佛立于一个世外桃源。
这片广阔的雪野,就是我无比壮观的宣纸,泼墨其上,感受的是“天人本无二”的哲思;落墨雪中,体悟的是“游无极之野”的理境。太极永恒,而天地一瞬,落于雪中的这千万滴墨将随太阳的蒸发而消失,它的存在只有一瞬,而它的意义也在一瞬。
在中国的哲学体系里,有“象”、“意”、“道”三重境界,象是具象,是外部世界的存在;意是抽象,是一种不确定的思维系统;而道是无形无迹的普遍规律,也是宇宙的生成和发展的秩序。道存于自然本体之中,无形的道依据有形的自然而存在,道是宇宙的最高法则。
泼墨行为1
泼墨行为2
泼墨行为3
因此,艺术在经历了具象、抽象两大阶段之后,必然要由“象”、“意”而入“道”。在对水墨未来走向的思考中,我选择回到水墨出发的地方,回到东方古老哲学对宇宙自然的思考上,这是我跨越具象和抽象两大阶段,把艺术向前推进的一个重要选择。
雨水:土地松软 水光乍现
公历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九,雨水。
我们在这一天的下午出发,前往“时空泼墨计划”实施地。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和谷雨、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志着降雨开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这一天天阴,蒙蒙有雨意。
“时空泼墨”计划实施地
曾被大雪覆盖的土地已经变得松软温润,田边到处水光闪映,一些不知名的野菜已经绿意油油。这片田野原来是一片稻田,去年的水稻茬子还在,农人似乎还没有重新耕种的计划,路边的油菜花有些已经急不可耐地抽出了穗子。
河边的柳树还没有动静,但沿岸的野蔷薇已经发出了绿叶,不过有些已经被人割断,随意的扔在河面上。看来耕种的日子不远了。
在我们进行泼墨创作的过程中,一对夫妻正在杨树林里砍柴,他们不断地从树丛里拖出一些树枝,堆装到三轮车里。看到我们在田地里铺纸、泼墨,夫妻俩远远地看着,后来妻子走过来,问我们是做什么。我们邀请她一起体验一下,她连连摆手,害怕破坏了我们的创作,邀请她一起照相,她也不好意思地拒绝了。
当地农人正在劳作
创作结束,天色向晚,我们就把泼过墨的宣纸留在田野里,等待晚上的风和清晨的露继续浸润它,让它留住自然的气息。然后,我们就驱车离开了。
“时空泼墨计划”实施中
第二天上午,我们又来到昨天的地方,结果大吃一惊。稻田在一夜之间被种上了树苗,我们的作品也不见了,创作时使用的水桶、墨汁瓶被搁置在另外一片水田的树下。简直无法想象,是谁,什么时间来进行的植树?
后来我们巡视一圈,终于在河边的斜坡上找到了被丢弃的作品,估计农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给扔到了这里吧。
实施地一夜之间被种上了树苗
取完作品,我们驱车在周边游走,感受这春天的气息和乡间亲切的泥土味。一片荷塘,去年的残梗还在,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形成一个个几何形状,一群群野鸭穿行其间,生机盎然;一片稻田,去年的茬子也在,几只大白鹅在其中觅食,看到我们拿着相机拍照,便一起转身,嘎嘎地摇晃着身子逃走;一片树林,树叶已经变得新润,与远处的山,近处的田,在青烟黛色中共同虚拟成一幅水墨画。
荷塘野鸭
稻田白鹅
青烟含黛
一路泥土的芬芳,一路嫩绿的草芽,滋润了陌上岁月,温柔了美好时光。(赵无眠未完待续 )
访谈
“时空泼墨”的价值和意义
受访人:赵无眠
记者:您提出的“时空泼墨”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与传统的泼墨有何不同?
赵无眠:“时空泼墨”是一个多维概念,它不再是一种绘画的技法,而是包括行为、影像、摄影、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态在内的复合艺术活动。
“泼墨”作为一种绘画方式,在唐代有位叫王洽的人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因为没有作品流传下来,我们也就无法知道古人的泼墨面貌。在近现代较为知名的是张大千、刘海粟等人的泼墨泼彩,但从留下来的视频可以看到,他们所谓的泼墨就是用一小碗墨倒在宣纸上,趁湿用笔拓展,再于其上泼彩,然后用笔加以造型,这种技法,与其说是“泼墨”,不如说是“倒墨”,他们并没有体会到把墨真正的泼出去的快感和结果。同时,即便是真正的把墨泼出去了,也只是绘画的一种技法,一种造型手段,而我现在要做的,是把泼墨从宣纸上挪出来,从绘画中独立出来,从画室中走出来,走到天地自然中去,从方法论转变为艺术观,加上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概念,使水墨从平面的造型变为空间与时间的多维活动。
赵无眠在创作中
记者:您是如何考虑水墨行为与二十四节气结合的?
赵无眠:我希望“时空泼墨”计划是一场持续性的艺术实践,而不是临时的或者一次性的。艺术如果能够加上时间概念,会变得更加有力量,更加震撼人心。我们看古代的绘画作品,因为年代久远,作品就有了一层包浆一般的时间感,如果去掉这种东西,就失掉了很多信息。再比如摄影,如果你能够长时间去拍摄一个人,一个场景,或者一个事件,一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即便你没有摄影的技巧和足够好的器材,你也能够拍摄出感动历史的照片,只要你足够坚持。艺术也是如此,我希望这一泼墨的瞬间行为和时间结合,在同一个场地,却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这样会产生什么结果?我并不知道答案,我只是想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而选择不同的时间,那么最好的节点就是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国人顺应天时的智慧。每个节气都有每个节气的不同,其中微妙的变化极为精准,它不仅是古人安排农事的标准,更是中国文化人天合一的哲学,因此我选择把“时空泼墨”安排到二十四节气进行,用一整年的时间进行这项计划,我很期待看到在二十四个不同的节点创作的作品的不同。
雨水当天的实施场地
记者:有没有考虑增加一些中西结合的方式?
赵无眠:这是完全中国的艺术,也是完全的中国理念。中国自文人画之后就没有向世界贡献艺术主张了,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一直都在学习、模仿西方,而西方自印象派之后,不断在刷新艺术思想和观念,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等,而我们一直在进行“中西结合”,一直在不断地拿来,却没有栽培出能够走向国际的艺术思想,相反我们的邻居,无论日本还是韩国,却不断运用东方艺术独到的观念和思想,诞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向世界输送了“具体派”、“物派”等艺术流派和理念。
作为一名中国的艺术家,我想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艺术独特性在哪里?我们的文化根源在哪里?我相信在经历了“中西融合”、“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之后,下一个需要探索的方向就是“中国艺术国际化”,这里的中国艺术并不局限于水墨或者某个画种,但一定是具有中国独特性的艺术,能够直面现代艺术危机的艺术,有创造价值的艺术。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有认识世界的独特时空观、宇宙观,“人天合一”是超越具象和抽象对立而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行为观、世界观,道家文化的“以无为有”,佛家文化的“空即是满”,儒家文化的“和为贵”,都是中国艺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因此,创造有中国独特性的艺术需要回到我们的思想长河里,回到中国文化的立场里,这也是“时空泼墨计划”为什么要选取二十四节气创作的一个原因。
雨水当天的田园风景
记者:那么这些作品有高下之分吗?在雪上直接创作的作品如何保留?
赵无眠:“时空泼墨计划”是一个多形态的复合艺术活动,如果要说最后的呈现方式,它包括行为、影像、摄影、绘画、雕塑以及大地艺术等,留在宣纸上的只是其中作为绘画的一种,它是整个泼墨计划留下的一个痕迹。对于痕迹来说,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的,它的意义在于这张纸曾经在二十四节气那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与土地、水流、气象相融合过,它承载了创作过程中的复杂信息。至于宣纸上的水墨痕迹,哪张更像一个图案,或者哪张更符合审美视角,这是副产品,并不是重点。
雪地上的泼墨,它只有图像,没有现实的物品存留下来,之所以这样做,我认为这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一切皆空”,“空即一切”,墨迹随着雪的融化而消失,这本身就是艺术,就是启示。实际上,从整个宇宙的维度来看,任何作品都是一瞬,包括地球、太阳都是一瞬,因此作品能存留多久,它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遗留在场地上的纸上水墨
记者:这个计划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未来还有什么新计划?
赵无眠:很多时候艺术家的创作都是偶发的,所谓“灵机一动”就是指的这样的创作状态,我事先并没有考虑这个计划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样一个艺术计划,它也必然有其丰富的意义和独到的艺术价值。
我们现在谈论一些关于“画”的话题,大多是站在“美术”的角度看待问题的,“美术”的核心诉求就是“美”,当“美术”发展为“艺术”后,其核心诉求不再是“美”,而是“创造”,创造既包括审美,也包括审丑,既包括表达,也包括反思,这是社会和艺术发展的必然。中国艺术要走上国际舞台,就需要与国际艺术在同一个维度对话,用美术对话美术,用艺术对话艺术。
这个计划第一阶段将持续一年的时间,完整走过二十四节气后将通过展览的方式进行总结和呈现。第二阶段会变更泼墨地点,到更多的地方,沙漠、长城、故宫……甚至到太空中泼墨,看一滴墨如何融入无穷空间。
我觉得艺术家有责任站在艺术史的最末端,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为历史增添一个句段或者一个标点。(蒋微微 当代亚洲艺术中心)
艺术家简介
赵无眠,中国当代艺术家。国家文旅部李可染画院副秘书长,当代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吴冠中研究中心研究员,日本北九州大学“赵无眠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法国国家美术家沙龙委员,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
2015年被联合国KIP国际组织授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荣誉艺术家”称号;2016年日本北九州大学为其建立“赵无眠艺术研究会”;2018年被法国授予骑士勋章。
作品展览于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包豪斯大学百年校庆邀请展、米兰世博会国际艺术展、法国秋季美术沙龙展、法国大皇宫国际艺术沙龙展、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艺术展、美国耶鲁大学国际当代艺术展、香港全球水墨大展、台北国际美术展等国际展览,并在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中国等多次举办大型个人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