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34载“登高”,赶超世界一流——专访山东省杰出企业家、威高集团创始人陈学利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2-10 11:31:29
  威高集团创始人陈学利坦言:“我只不过是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我认为企业家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责任。”

2月7日,山东省召开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隆重表彰了72位山东省优秀企业家,授予张瑞敏、谭旭光、陈学利3人“山东省杰出企业家”称号,记一等功。

近日,威高集团创始人陈学利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走近陈学利,从他34年来“让中国人用上世界一流医疗器械产品”的艰辛历程中,感受这位威海企业家身上的优秀品质与可贵精神。

34载“登高”,赶超世界一流——专访山东省杰出企业家、威高集团创始人陈学利

陈学利是谁?

他是一位农民出身的共产党员,是中国500强企业的创始人,是威高集团8号楼里来得最早的员工,是与3万名员工一起奋斗的“陈书记”,是2000位科研人才的带头人……如今,陈学利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山东省杰出企业家。对此,他坦言:“我只不过是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我认为企业家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责任。”

陈学利干了啥?

与其说他是一位企业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产业科学家。自1988年借款2.5万元创办威高起,陈学利参与并见证了34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与巨变。从镇办企业到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巨头,陈学利带领威高不断“登高”的背后,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发展的艰辛历程。

陈学利为了啥?

从他最喜欢的故事中可知一二: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有一块“留余”匾,上面写着“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对于“留有余”,陈学利有自己的看法——对于企业和企业家而言,真正“留有余”的应是“责任”。

34载“登高”,赶超世界一流——专访山东省杰出企业家、威高集团创始人陈学利

陈学利正在接受记者专访

“没别的,党员就得带头干!”

——他是有着48年党龄的老党员、3万名员工的“陈书记”,首轮15亿元分红一分钱不拿,带领全体员工过上好日子

1月8日,周六早上,陈学利翻开了2022年的工作计划表。每天清晨6时30分,是他雷打不动的“上班时间”。

初见陈学利,71岁的他笑容亲切,谈吐温和又不失幽默。在威高,员工们都称呼他为“陈书记”,而不是“陈总”“陈主席”。至今,不少退休老员工还专门找“陈书记”拉家常。

陈学利个头不高、学历也不高。23岁那年,陈学利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和王家钦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修水塘、办工厂,增加集体收入,十里八乡没人不知道陈学利的名字。

从那时起,党员就是陈学利的“第一身份”。一次抽水灌溉,陈学利不慎掉进了冰水中,当村民发现时他已失去知觉,因此落下了多发性神经炎的毛病。

38岁时,陈学利成了田村镇福利院院长。看到老人们每月只有5元钱生活费,生活过得十分凄苦,不落忍的陈学利下决心要为福利院创收,改善老人们的生活。

1988年的苏州行,让陈学利接触到了一次性输液器,也第一次听说了医用高分子材料。回来后,陈学利便从镇上借来2.5万元周转金,成立了国营山东威海医疗器械厂一分厂。

第一批工人只有30多人,每天挤在20平方米的车间里组装输液器。建厂当天,陈学利写下八个字——“开拓创新、求实巩固”。他说:“小厂子也要有大志向,也得有战略格局。”

1988年7月1日,他为公司5名党员上党课,要求党员干部要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没别的,党员就得带头干!”以后的每年7月1日,听陈学利上党课成了威高人的传统。

1990年,初具规模的威高遇到了资金瓶颈。听说俄罗斯有“易货贸易”,陈学利二话不说就去了。在俄罗斯的73天里,一句外语不懂的陈学利用100万支输液器和100万支注射器换来了200吨化纤、800吨树脂等原材料。陈学利笑着说:“威高的‘第一桶金’就是这么来的!”

为了销售产品,陈学利在北京和业务员同吃住,3元钱的油条,就是大家伙一天的饭。

把创新摆在首位、打造全国直销网、提出“一定不能只靠一种输液器产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比行动力更令人赞叹的,是陈学利的远见卓识。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陈学利都能看得高远、下手精准。

1988年威高进行企业改制时,陈学利本可以拥有公司全部所有权。他却坚决表示,威高是全体员工的。在他的多次动员下,部分员工先后几轮出资1400万元,发起设立威海市医用高分子有限公司。

首轮分红,陈学利本能分得15亿元,但是他一分钱不要,将分红全部用于威高发展。陈学利说:“大家伙都看着呢,我要是拿了这钱,威高就发展不到今天。”

2001年1月16日,这个日子对于陈学利来说刻骨铭心。当时的“一把火”差点毁了威高。火光旁,陈学利眼神凝重,看到新建车间被烧得一干二净,他的第一想法是——要不,就这么算了吧。

大火灭了,却没有一个人离去。

等待陈学利的工人们从大门口一直排到他的办公室,不少员工掩面哭泣。得知不少工人刚领的工资也被烧了,陈学利让财务赶紧统计人数补发。谁知动员两次也没人报名,工人们说:“钱被烧了是自己没放好,公司遇到大火了,咱不能火上浇油。”

54岁的孔令娥一辈子也忘不了,站在废墟旁的“陈书记”对大家说:“当威高再站起来的时候,一定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几经辗转,陈学利找到寿光一家闲置的医疗器械厂,大年初三便带着600多名职工开始了艰苦的异地建厂。

气温零下十几度,陈学利和工人们一起住在透风的砖窑,睡在层层稻草上,通过40多天的日夜奋战,寿光工厂正常运转起来。

去寿光那年,王雪兰正好20岁。当她回到威高时,陈学利带着锣鼓队在大门口迎接每一位功臣回家,所有人都流着喜悦的泪水。经过5个月的重建,威高以全新面貌示人。

如果企业和人一样有品格、有特点,心怀大爱出发、肩扛责任前行的威高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创下了一个个威高奇迹:

——2001年,威高不仅没有亏损,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7%;

——2021年,在国家药品采购价格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威高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2015年以来,威高连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2020年名列375位。

随着威高的发展,威高员工也过上了好日子。2007年起,员工王艳与同事们在威高就餐全部免费;2011年,威高·仁和苑成了员工于善美的“娘家嫁妆”;2013年,员工孔凡波成为威高第一批公费赴美进修MBA学员……每年,威高都会为员工涨工资,建设4000套住房分给职工,成立威高基金资助有困难的员工。平日,员工上班、子女上学也是车接车送。

34载“登高”,赶超世界一流——专访山东省杰出企业家、威高集团创始人陈学利

“一流的产品,才能掌握话语权!”

——他是2000位人才的带头人,打破120多项国外垄断,让3000万中国患者用上好产品

2022年第一周,刚出差回来的陈学利与12个子公司负责人开始“车轮座谈”,讨论重点还是优化产品结构。他说:“现在实体经济的难点在于,‘中国制造’要彻底告别粗制滥造。一流的产品,才能掌握话语权!”

说到这,陈学利打了一个比方:“可能你没种过庄稼,要是买一个新铁锨,先要拼命地刨地,把它磨光磨快了,以后再刨就轻松了。企业越是发展,越要把产品‘磨’好。”

时针拨回1988年,机械化水平基本为零的手工作坊拿什么来做优产品呢?不管再忙,陈学利都会定期去医院“报到”,跟医生和患者聊一聊产品的使用感受,请他们提提建议。这个习惯,陈学利坚持至今。

最开始,陈学利每次回来都很失落。由于材质、工艺、技术的落后,国产一次性输液器总会引起患者的不适,而国外产品的价格又让患者难以承受。陈学利意识到,他能当工人、跑销售,唯独最要紧的一件事他干不了,那就是自主研发。

创新和人才,成了威高的头等大事。上世纪90年代初,一次性医疗器械还没有国家标准。在陈学利三番五次的“软磨硬泡”下,威高“敲开”了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等单位的“合作之门”,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一次性输液器标准化生产车间。

紧接着,陈学利又鼓足勇气,一头扎进了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大门。别看当时只是“小买卖”,陈学利却和所里的专家们谈理想、谈未来、谈格局,记不清跑了多少趟、聊了多少回,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最终被陈学利的诚心感动。

1999年,威高医用高分子研究中心在长春成立。第二年,时任研究所高分子应用研究室主任的殷敬华来到威高兼任总工程师,在全国开创了研究人员在企业挂职的先河。

殷敬华的到来,直接催生了静脉留置针的国产化。

以前,使用传统的一次性输液器,每次输液都要刺穿血管一回。而威高研制的静脉留置针,像血管一样柔软且有“温度”,一次穿刺血管后,套管可以在体内留置数天。如今,国内每5根静脉留置针中,就有一根来自威高。

不仅对传统输注系列产品升级研发,威高还建立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引进了心内介入、骨科、血液净化等领域的专家人才,向高科技产品要生产力和附加值。

“只给人才尊重是不够的,要给他真正实现理想抱负、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刚去过威高(上海)国际研究院的陈学利说,“殷老今年75岁了,依然带着100多人的团队孜孜不倦搞研发,光2021年就研发出5个新产品。”

不只殷敬华,全国100多名院士都是威高的技术顾问。威高还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5个国家及省级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建立30多个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威高研究发展计划已经进入了第三个“五年”。

作为2000名人才的带头人,陈学利有着极其敏锐的“创新嗅觉”。2002年,陈学利到美国洽谈项目。美方负责人因为第二天要做心脏支架手术而终止洽谈。好奇的陈学利要求一同前往。整场手术仅用了两个小时,洽谈在第二天继续进行,这件事对陈学利的震撼很大。

当时,我国心脏支架还依赖进口,一个就要5000美元。陈学利决定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心脏支架系列产品,他辗转多个国家寻求技术。经过一系列反复试验,威高自主创新研发的心脏支架终于在2005年上市,价格比国外降低了三分之二。

人的全身中,踝关节负重最大,一旦出了问题就会苦不堪言。山东威高骨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足踝外科精准微创治疗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让微创便能治愈踝关节成为现实,捧回了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陈学利补充道:“你把片子给我们,我们就能将受损关节3D打印好,装进去后跟原先一样!”

一流产品意味着一流质量。陈学利立下了“10000-1=0”的“铁律”,即:产品若有万分之一的瑕疵,就意味着百分之百的失败。30多年来,威高守着“宁可停产,也要诚信”的底线,用一流原材料生产一流产品。

从瞄准“一流”到“中国一流”再到“世界一流”。每年,威高都会拿出5%以上的销售收入作为研发经费。目前,威高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等15个国家及省级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30多家研发机构,并在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建有研发中心。

“我不怕投入,只是时间不等人。威高将更加注重‘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陈学利说道。截至目前,仅威高一家企业就有120多种医疗器械产品打破国外垄断,4项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产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30多个产品进入国家计划项目,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达80%以上。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涌动着一幕幕“温暖改变”。成千上万的中国患者用上了国产化的“聚砜膜”透析器、骨科材料、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彩超、手术机器人、留置针、透析机等医疗器械……至今,威高已为国家节约3000多亿元。仅心脏支架一样,就为中国患者节约500多亿元。

34载“登高”,赶超世界一流——专访山东省杰出企业家、威高集团创始人陈学利

“就算腿走不动了,脑子也可以转一转”

——他是不服输的实干家,世界前15大细分市场威高进入11个领域,敢与国际前沿全方位“叫板”,为健康中国打造好品牌

透析器也叫人工肾。直到20世纪初,其血液净化器中的纤维材料一直依赖进口,高价透析器加上其他耗材等费用,让绝大多数患者无力承担。

威高让中国成为第四个掌握透析器核心技术的国家,单次治疗费用降低三分之一。2017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威高视察时得知这一情况后,竖起大拇指对陈学利说:“你们不仅为医改、医保作出贡献,更为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作为医疗器械生产行业的民族品牌,威高早已扛起了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任。

整个“十三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8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400亿元,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2021年,威高的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在世界医疗器械前15大细分市场中,威高进入了11个领域。

高速发展的背后,陈学利看到了危机四伏。他说,2020年全球前三家医疗器械企业总营收,已经超过中国所有规模以上医疗装备企业业务收入总和。威高已将一家德国企业作为比学赶超的新目标。陈学利提出,“要想活下去,威高必须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

敢与世界“叫板”的背后,是陈学利强烈的家国情怀。他说:“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如果先进医疗器械都靠进口,那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中国人的健康权不能攥在别人手中!”

说到手术机器人,美国达芬奇是绝对的世界第一,但它的缺陷是做不了远程医疗。威高可以!不久前,在贵州安顺,一场距离2000公里的远程医疗手术顺利完成。

这款威高自主创新研发的妙手微创手术机器人,不仅打破了20余年国外的技术垄断,还“赶超”到了国际最前沿。从2014年开始,威高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了270多例临床手术,其中包括50例远程泌尿外科手术。

这份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为国担当、为民分忧上。疫情发生后,威高召之即来,喊出了“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应战口号。

那段日子,威高担负起全国新冠病毒疫苗预灌封注射器90%的供应任务;腾出5000平方米特种导管生产厂房给其他企业生产防护服;为威高广场、威高时光城的商户减免租赁费、物业费5200多万元;1000多名党员奔赴抗疫一线,累计捐款捐物6000多万元。

“一个没有担当、没有社会良心的企业,是走不远的。”陈学利认为,企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载体,而不是赚钱的工具。据不完全统计,“威高光明行动”帮助2万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威高爱心工程”每年捐赠7000多万元器械,救治了2000多名脊柱侧弯患者;威高集团累计救助贫困患儿、助学捐资等达6亿多元。

34年来,威高与威海的发展同频共振。每逢重要场合,陈学利说的最多的是感谢——“如果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像我这样土生土长的农民是没有机会的!”“感谢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市党员干部的辛勤付出,威高发展到今天少不了你们提供的阳光雨露!”

最近,威海提出要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协同发展上争先。威高控股公司党委书记、威高集团董事长陈林等为代表的新班子已经有了“正三冗保两增、四个核心、四个转变”的“新打法”。

根据最新“行动指南”,威高将去冗官、去冗兵、去冗费,增加研发投入、增加蓝领人员收入;重点做好研发创新、生产制造、销售整合、大部制改革四项核心工作;迎来全新转变——由模仿式研发向引领创新型研发模式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制造转变,由销售渠道为主导向市场生态为主导的营销方式转变,由本位主义向自利利他的思想观念转变。

一杯浓茶、一桶泡面、一沓沓文件……陈学利的办公桌上陈设简单,除了偶尔翻翻报纸,工作就是他的全部。他说:“我对威高新班子很有信心,他们比我们这代人更有想法和能力。威高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只要我脑子没糊涂,就会继续为威高发展出力。就算腿走不动了,脑子还可以转一转!”(来源:Hi威海客户端)

[ 责任编辑:王若羲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