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美术馆俯瞰
在法国人的名字中,有许多个“让”。比如,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让·弗朗迪克·米勒,就是以《拾穗》《晚祷》等闻名于世的大画家;让·保罗·萨特,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哲学家等等。作为在世界建筑界负有盛名的让·努维尔,直到2012年才开始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筹建之初的2011年,西海美术馆创始人孟宪伟团队在世界级建筑师这个“海拔”上,遴选一位合作者,或者说是值得托付者,最终,他们和让·努维尔互相选择。2012年,双方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并肩“旅程”。以西海美术馆为起点,这位在国际上叱咤风云的建筑师,相继中标中国美术馆(新馆)、浦东美术馆等地标式建筑。
艺术属性强烈的公共空间,在精神上和城市达成一种微妙的契约关系,或者就像现代婚姻。美国作家詹姆斯·索特这样表达自己对婚姻的理解:“在婚姻中,任何两个人,当他们分开时,就像劈开一根原木。两边不对称。核心含在其中一边”。城市公共艺术空间和城市就是这么一种浑然天成的对称关系。
在努维尔的设计手册中,存在第一铁律:在地性。西海美术馆必须是在青岛这片土壤里“长”出来的。因为在漫长的岁月,这个建筑需要与出生地的气候、人文、星月长相厮守,朝斯夕斯。西海美术馆繁密的设计线条是唐岛湾南岸的迤逦岸线,是大小珠山的水墨轮廓,是穿梭海湾的木制渔船亲水的轻盈体态。
西海美术馆主体建筑1.7万平方米,12间相互连通又相对独立的展厅依海而建。在展厅之外是1200米的原生海岸、8万平方米的户外花园、28处公共艺术陈列区、500米的艺术廊桥及8个湖泊,使西海美术馆像一个奇特的魔方:内外空间的丰富性和开阔性为多元的艺术和文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在邮件采访努维尔之前,我不止一次“见过”这个将雄心流露在雄健体魄上的法国人——通过西海美术馆这座诗意与雄心兼备的建筑,反复对话,因为这座恢宏建筑的每一个细部,都是他和团队用艺术灵感和工业尺度一寸一寸浇筑而成的。虽然不乏法国人的浪漫与雍容,但确凿无疑,这是在青岛语境之下诞生的崭新物种、是承载着时代精神的殿堂。
让·努维尔在《路易斯安那宣言》中提出“每个建筑是有生命的、唯一的、特殊的,并且要与其周围环境、场所精神和谐共处”。
在与努维尔的文字交流中,他多次强调“在地性”,反复陈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高度融洽。我理解,他设计思想中的“周围环境”是广阔的——它是风起浪涌的唐岛湾,这儿是中国三大候鸟迁徙路线的东线主干线;它是孪生姐妹似的金沙滩、银沙滩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湿地公园;它是青岛,这儿山峦叠翠,现代与古典共存的建筑诗酒酬唱;它是海,潮汐载负着永不落幕的流动盛宴……
在准备采访提纲过程中,努维尔的多个作品的图片令我沉醉: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瑞士卢塞恩文化与会议中心、巴塞罗那阿格巴大厦、明尼阿波利斯格斯里剧院、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哥本哈根音乐厅、阿布扎比卢浮宫、卡塔尔国家博物馆……这些为他赢得声名的建筑,就是一幅幅表情迥异的面孔。这个被誉为“建筑师中的冒险家”的巨匠说过,“我不知道下一个建筑会是什么样”。与别处不同,努维尔在青岛操刀的不仅仅是一座美术馆,而是一个多达55幢个性独特的建筑组成的群落,是一个开放式的艺术社区。在他辉煌的职业生涯,“艺术社区”的巨大体量和全新理念,无疑让他有一种“接受挑战”的紧迫与愉悦。
何况,对于这个浪漫的法国艺术家来说,青岛还是命运中的一个美丽邂逅。“也是因为这个项目更加深入了解了一位中国女子,恰恰她也来自青岛,这也是个爱情故事。”
“艺术社区”是一种跨界融合的超级媒介,将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展览、艺术品交易、艺术体验有机融合。美术馆内设置艺术商店、咖啡厅、酒吧、餐厅、屋顶花园等公共休闲空间。建筑与城市自然景观相互影印,形成人、海洋、建筑和艺术的在地性永续对话。
在青岛,他的设计维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也毫不意外地赢得世界性的赞誉。比这个更重要的是:青岛是他进入中国建筑市场的最美长廊。
位置,还是位置,它的选址令人惊叹
记者:您担纲设计的西海艺术湾,已经成为现象级作品。请回忆一下,2012年,您第一次接洽西海美术馆项目时的情景?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设计师,是什么打动您接受这个来自中国的挑战?
让·努维尔:我第一次与西海美术馆创始人孟宪伟先生碰面时大吃了一惊,因为他给我介绍的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项目。他踌躇满志,要创建一个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社区。他跟我介绍了项目的筹备情况及对未来的展望。特别是对于青岛这样当代艺术发展较为薄弱的环境,孟先生使我了解了这个艺术社区对于城市发展将起到的作用和价值。
我需要设计一个美术馆,一个大型当代艺术社区。它的选址令人惊叹,是一个非常有诗意的地方。这个地方让我很有触动,一方面是因为在这里有水、有海,可以放眼看见地平线,而且项目紧邻的唐岛湾公园也已经修建好了;另一方面,还可以看见建筑的变化,或者说,根据地点的不同,新的风景在出现,老的风景在消失。
此外,渔船码头当时也已经在那里了。所以,我们选的是一个可以根据特点再做改造的地方。我们要做的艺术社区绝对不是那种在城市化方案中常见的街区,那种街区只有一两种功能,通常不具备拓展的条件。不过,我们设计的这个艺术社区也是个非常大的挑战,要把它变成目的地,变成艺术家的圣地,而且要结合中国、特别是青岛当代艺术发展现状,将它打造为国际化的艺术社区。
记者:签订合作书之前,您可能无法想象自己会与青岛这个陌生城市发生如此深刻的联系。请您回忆第一次踏上青岛这座城市时,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第一次站在项目所在地时,怦然心动了吗?
让·努维尔: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地理位置,这个地方有水,有渔船、还有作业的渔民。我也去过类似于这里的半岛,弄清楚了附近都应该有什么样的资源。我很欣赏这个有诗意的码头,我觉得这个地方非常适合艺术。我认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是把唐岛湾公园延伸到我们的方案中去,也就是说每座建筑旁边都会有它们各自的花园,当然,这要与地理因素和便利条件相结合。所以,于我而言,所有这些因素都很有利。我很高兴地跟孟先生说,如果他希望与我合作,对我而言,也是充满期待和挑战的。
要打造这样的艺术社区,政府的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也与政府官员进行了多次交流,随后政府也支持孟先生委托我来设计这个项目。据我所知,项目选址所在区域当时有了新的功能规划,周边也有很多大学,所以这个艺术社区必须非常有活力。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一个艺术社区,社区里有很重要的东西,但是涉及的建筑数量很多,还要考虑到功能性,类似于用较长的时间建一座城市。
我尝试根据功能用途,赋予大部分建筑不同的特点,好像他们是不同时期的建筑一样,还要考虑它们是不是在水上,在岸边,是不是朝向公园,是不是在码头上等各种因素。所以,我们需要用一种创造精神来打造这个建筑群落,其中每座建筑都各有特色,各有分工,这样做出来的艺术社区才会区别于传统社区,将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记者:在西海艺术湾建设过程中,您曾经8次来到现场,您说过,“我从来没有在项目初期和施工阶段来这么多次现场”,现在请您回答一下为什么呢?
让·努维尔:我要感谢这个项目,让我对中国这个国家、对青岛这个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是因为这个项目更加深入了解了一位中国女子,恰恰她也来自青岛,这也是个爱情故事。
另外,施工过程中多次前往青岛,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希望能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天气条件下看看这个地方。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天气非常寒冷;然后,我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过一次;后来又去过几次。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想和孟先生就项目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做建筑就是提出问题并要求得到答案
记者:从1970年独立执业以来,您在全球设计了超过230座建筑,像卢浮宫(阿布扎比分馆)、卡塔尔国家博物馆、巴黎爱乐音乐厅等地标项目都享有盛誉。在您的心目中,西海艺术湾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让·努维尔:对我来说,这可能是我做过的最具城市特性的项目了。如果现在到工地上实地看看,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真正的城市街区。众所周知,做这样的项目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将面临意想不到的风险和困难。但是一旦完成,将会对城市有巨大的价值和贡献。到时候人们会看到,我们打造的是一个定位于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的城市社区,以艺术、交流、游乐、大型展览为主题。同时,还能随城市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这里有大海、有渔船、周围还有正在作业的渔民,这些因素都可以使艺术社区更加生动。青岛这个城市已经经历过几个发展阶段,有一些不同的特点。我认为,这样一个特别的艺术社区是对城市的进一步丰富,会使城市风貌更具独特性,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专程到访。
记者:在参观西海美术馆时,我发现了许多预料之外的小惊喜——这个庞大建筑之内的桌椅、沙发,甚至商店内的墨镜等物件,都出自您和您的团队之手,您还记得一共设计了多少个这样的物件?这是您自己的追求与建筑本身达成整体性的习惯么?
让·努维尔:我做家具及物件设计和你说的建筑概念的连续性不是一回事。我认为,做建筑就是提出问题并要求得到答案,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以前还没有提出过的,换句话说,就是每次我都得创造出一个地方,然后回答我究竟想用这个地方来展示什么。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建筑仅是我们从外部看见的东西;但我觉得,建筑不仅是外观,也应该包括其内部。所以,如果建筑里还有与之相匹配的家具和物品,这将是非常让人欣慰的。
我们花在建筑内部的时间也许比花在外面的时间更多。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只造出一座有意思的建筑这是不够的,还需要确保在这座建筑中有与时俱进的因素,即能反映出当前时代特点的一些东西。做建筑并不是要以很快的速度造出什么东西,然后这些东西还相互独立、互不相关。如果我们想通过建筑表现出某种情绪,打造真实生活中的一种场景,我们就得花时间来研究所处城市的功能界定,研究花园、外部景观、建筑属性,以及建筑内部。想想看,当我们决定要去一个房间,去一个工作室,或是去美术馆,而原因是建筑内部的一些东西在吸引着我们去这些地方,这是不是很让人惊讶。
在这个项目上,通过建筑外部和内部的组合,创造了真正的建筑和艺术收藏,形成了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当代艺术社区。这是项很复杂的工作,因此我们也要与吉尔·克莱芒等景观设计师合作,突出本地绿植的特点,创造出一个与以上各方面都相关联的花园,这是项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工作。
西海美术馆是一个目的地,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专程到访
记者:在设计过程中,您如何将建筑与城市更好地融合,体现在地性这一理念?
让·努维尔:建筑必须因地制宜,要与城市建筑风貌、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结合,要具有在地性。否则的话,所有的建筑都会变成一样。现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的问题是,建筑跟当地环境脱钩,都是不经思考就自动设计出来了。在我看来,设计一座建筑需要从当地实际条件出发,要从场域特色出发,要考虑建筑和场域的交流。只有这样,做出的建筑才会各有不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也会有更好的理由吸引我们——因为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这样的建筑群落。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观念,从大范围来看,它的效果相当不错。当然,如果坚持这样的观念,实际操作就会变得更加复杂,我们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思考、绘图、落地、运营。但是,这样出来的效果会完全不同,会更有深度。我相信根据这样的要求打造出的艺术社区会更持久,更有影响力,更能被人记住,因为它将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可以随时间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记者:作为建筑师,请您评价一下您的委托方。你们并肩战斗了9年时间,您认为他们是与您一道“解决问题”的人吗?印象最深的分歧是什么呢?
让·努维尔:打造这个艺术社区其实是孟先生的想法。他雄心壮志,我得试着跟上他的节奏,有好几次我还试着劝他把速度放慢点,但每次都被他的热情打动,只能跟着他了。这个大型艺术社区目前已经进入完工阶段了。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首先保证项目的完整性,并使其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街区,而不会被肢解,只有这样才能让项目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一直处于有规划的变化之中。有些东西我们需要时时完善,有些建筑需要根据功能从内部做调整。这也是很正常的事。重要的是要在其项目生命周期内,保持生命力,每当有艺术家留下痕迹,就要做相应的调整;还有建筑也可以做修改。此外,还要把它与对未来的乐观展望相结合,与注重个性的城市化观念、艺术社区的在地性发展相结合。这些都是孟先生现在正在思考的问题。总的来说,现在项目接近尾声了,只是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还有些问题要解决,不过呢,在这样的项目中,有这些问题也是很正常的。
记者:近来,上海浦东美术馆和位于青岛的西海美术馆都已经开馆,您也中标了深圳歌剧院的项目。同样作为城市级的文化项目,您觉得西海美术馆将在青岛的城市发展进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让·努维尔:刚才我已经稍微提到过,我认为这个艺术社区的特色在于其在城中的位置,它靠海,可以提供各种活动项目。孟先生和我一起赋予了它一切必要因素。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个艺术社区可以依靠其本身特色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目的地,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它所提供的活动项目的质量以及实地接待软硬件条件也非常重要。从我目前了解的开幕展《超越》的情况来看,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有信心,我也相信委托方及其团队的能力和资源。我相信这个艺术社区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热爱生活的人都会欣赏和呵护它。(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王杰)
设计师简介
让·努维尔,著名建筑师,1945年出生于法国西南部阿基坦大区洛特—加龙省的菲梅勒。在职业生涯中,他获得了一系列权威大奖,包括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今年77岁的让·努维尔,一生的建筑作品横跨五大洲,多达200余个,然而每一个建筑项目都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且总能够精致地体现出光影玩味,并与周边环境融洽平衡。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将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性格概括为“勇敢”:“强烈的好奇心、敏捷的头脑使得他敢于在每个项目中进行新尝试。虽然结果不一,但是极大地拓展了现代建筑的语汇。”2012年,努维尔建筑事务所签约担纲设计西海美术馆。这是他近半个世纪职业生涯中首次签约中国项目。2021年8月12日,西海美术馆首展开幕,引起海内外艺术界广泛关注与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