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11-23 11:03:04
  《66段书写》是我从2015年到今天持续创作的作品,也是我过去几年来进行艺术治疗实践的主要线索之一。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2021年11月18日下午两点半,第三届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奖教师作品展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设计学院教师石韵媛作为四位获奖青年教师之一,在展览现场呈现出其创作《66段书写》。经由这件作品,艺术家通过挖掘“书写”这一行为本身在不同场域尤其是公共空间的力量与潜力,表达出艺术如何介入社会议题乃至更广阔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

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任艺术治疗方向教师的石韵媛,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后,就读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治疗专业。她的研究涉及艺术与美学疗愈价值及其心理学应用机制、书法与正念、依恋与文化认同等等。在个人创作领域,石韵媛展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遂将中国传统的“书写”行为,纳入其创作中,并由此出发延展并建构出一系列围绕书法、冥想、身份和疗愈之间关系的研究与创作。在接下来的采访中,石韵媛与艺讯网分享了有关她的个人创作动机、作品脉络的简要梳理以及她在作品背后对于社会与文化议题的思考。

记者:石老师您好,首先请为大家介绍一下您在“第三届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奖教师作品展”的参展作品《66段书写》。

石韵媛:《66段书写》是我从2015年到今天持续创作的作品,也是我过去几年来进行艺术治疗实践的主要线索之一。我从小学习书法,因此书法与书写成为我创作与表达的“母语”。和我的许多其他作品近似,“写”这一动作是我作品中的“核心”,我也希望经由书写,在艺术中探索更多对话与疗愈的可能性。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66段书写》,2016,综合材料,尺寸不一

这件作品的创作,基于我对于北京古城墙的历史研究。个人希望在这一研究中尝试某种诗性的叙事表达,并通过书写来营造某种纪念性的、能够激发社会对话与反思的空间。因此,在作品中我对不同书写材料、方式和创作场域进行了实验,将我作为艺术家的个体叙事融入到更广阔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以探索书写行为本身在不同场域的力量与潜力。围绕这件作品,后期我也延续和展开了一系列有关书法、冥想、身份和疗愈之间关系的研究。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66段书写》,2016,水书法,3780 x 1320mm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66段书写》,2016-2021,水书法,9240 x 1320mm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66段书写-原稿》, 2016,铅笔,1950 x 1080mm

记者:从2016年《66段书写》到2020年《66 Unanswered Questions》的手工书,谈一谈您的作品这一脉络之间的联系与变化。

石韵媛:不论从创作实践、思辨研究,抑或是艺术治疗的角度,我的作品之间都有某种脉络可循。除了我对书写本身的兴趣与探索,激发我创作《66段书写》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在2016年看到了一篇有关北京迁都计划的新闻报道。当时北京行政副中心即将迁至通州,恰好我个人一直对梁思成的城市计划研究和实践深感兴趣,也阅读过很多相关的书籍文献。看到北京的迁都计划,我即刻便想到1950年梁思成向市政府上书的北京新城市规划两全方案。从1950年到2016年,构成了我作品中“66”的来源,即希望通过纪念66年,围绕北京古城墙历史的不同社会话语讨论,以反思有关城市规划发生的社会现象。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66段书写-砖书》,2016,水书法,220 x 420cm,内页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66段书写-纸砖》,报纸,纸浆2016,220 x 420cm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66段书写-砖书》,2016,水书法,220 x 420cm

创作《66段书写》时,我把水当作墨汁,把大地当作画布,沿着北京二环路的古城墙遗址完成了整个书写过程。书写过程中,我通过拍照的方式,留下这些书写的水迹。水与我创作的主题有很强的符号对位:在创作的过程中,水迹因空气和时间而蒸发、消失。通过水的物理属性,以形成今天人们对于一种文化消失或是一种声音弱化的反思。这件作品启动了我作为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同时也促进了我个人创作语言的初步建构。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论从精神层面、技术层面还是目前研究的艺术疗愈功能层面,我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地通过研究和探索来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2020年创作的《66 Unanswered Questions》是我围绕艺术治疗的系统研究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关注了艺术治疗在东西方“跨文化”转译过程中遇到的若干挑战和困境。当时,我在美国学习艺术治疗,一方面,把艺术治疗这一学科带回国内,并做出新的尝试和发展成为我面临的问题和创作初衷,另一方面,我也很关注文化符号和自己的文化身份——二者对于作品和作为创作者、研究者的我而言非常重要。因此,我选择以书法的逻辑和方式呈现我的对于艺术治疗的研究。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66 Unanswered Questions》,2020,学术论文+手工书,

植物纤维、亚麻、棉、颜料,210 x 150mm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66 Unanswered Questions》,2020,手工书,过程,210 x 150mm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66 Unanswered Questions》,2020,手工书,内页,210 x 150mm

记者:您如何在作品中处理设计干预与社会境况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具体的人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经由作品,您希望传达怎样一种艺术理念?

石韵媛:我的创作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社会问题。我认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和干预,也希望通过艺术和设计的方式,尝试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方案,这与艺术治疗的“艺术干预”本质是一致的。例如,在艺术治疗的研究中,我们会探索艺术更多维度的价值和意义——艺术如何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提升社会公平和福祉、缓解社会创伤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深化教育等等。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让艺术被更多人看到和欣赏,能够让更多人受益。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二手书计划》展览前言,2014,粉笔,装置,5 x 6m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二手书计划》展览前言,2014,粉笔,装置,5 x 6m,局部

在我进行艺术治疗的研究和实践、教育时,很少能给自己留有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的时间,所以近期我的创作多以短期、即兴的形式出现,创作方式也更偏向于参与式。在艺术治疗的工作中,我们要和病人,和不同的工作群体一起通过创作达到疗愈效果,所以团队协作的创作更多。

记者:您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担任艺术治疗方向的教师,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名副其实的“新动力”,请谈一谈您在艺术教学实践中的方法和理念,以及如何看待教师与创作者两种身份间的关系?

石韵媛:艺术治疗是一门较新的跨学科专业,它集合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和实践方法,比如艺术学、心理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康复等领域。在教学中,或者说在学科规划中,我们会非常注重学生跨学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既能够感性的体验艺术,又能够理性、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艺术的功效。

作为央美的青年教师,我会在未来不断努力发展艺术治疗这一领域。在教学过程中,美院的艺术传统和精神对我有着巨大影响。我的艺术治疗研究中,依然会延续我对中国文化、本土艺术实践与疗愈价值的研究。艺术治疗在中国,尤其是在美院这一学术场域的发展非常可观,也带给我非常可观的启发。早期西方艺术治疗的学科发展,更多基于心理以及临床领域学科知识之上发展而出,我认为央美拥有如此丰厚的艺术传统和精神,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探索更加具有中国和中央美术学院特色的艺术治疗学科方向。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焦虑处方》,2020,电子文件

记者:获得“第三届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对您的个人创作与教学生涯具有怎样的意义?对未来的创作与教学有何构想和期待?

石韵媛:我非常感激和感恩老院长靳尚谊先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至高无上的学术发展与交流平台。这次获奖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意味着我作为青年教师的真正启航。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谨言慎行,明确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努力做好学科建设和发展。为央美新百年奉献自己的青春,尽全力成为真正的“央美新动力”。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石韵媛在展览现场接受采访(来源:艺讯网)

艺术家简介

《66段书写》与艺术治疗——专访中央美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得者石韵媛

石韵媛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治疗方向教师。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治疗文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国家形象视觉研究方向硕士、视觉传达专业学士。美国艺术治疗协会专业会员,国际创造性艺术教育与治疗协会专业会员。

研究涉及艺术与美学的疗愈价值及其心理学应用机制、书法与正念、依恋与文化认同等。曾在移民与难民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匿名戒毒组织、特殊学校工作,策划并开展10余项、超过1000小时认证的艺术治疗实践项目。其中为失智症老人开发的《艺术乐高》干预计划获美国Hilgos基金会专项资助,《水书法:本土艺术治疗实践的人种学研究》获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治疗优秀研究项目。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