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张瑞敏:真正的管理不是管理资产,而是管理人

来源: 哈佛商业评论 2019-11-24 15:01:41
  什么是管理?企业管理者真正要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员工的价值又该如何实现?日前,在伦敦Thinkers50大会上,《哈佛商业评论》总编辑殷阿笛与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进行了一场关于企业管理的对话。
  什么是管理?企业管理者真正要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员工的价值又该如何实现?围绕着这些问题,2019年11月18日,伦敦Thinkers50大会上,《哈佛商业评论》总编辑殷阿笛(以下简称殷)与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以下简称张)进行了一场关于企业管理的对话。

张瑞敏:真正的管理不是管理资产,而是管理人
  在张瑞敏看来,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是让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并发挥出他们自身的价值,如此才能实现人的尊严。也正因为这样,海尔“人单合一”模式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复制。所以,真正的管理不是管理资产,而是管理人,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人。股东第一是一个错误的导向,事实上应该是员工第一,要让员工价值最大化。
  01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企业的作用是让每个人发挥他们的价值
  殷:能跟张瑞敏先生对话我非常激动。作为最善于激励员工的CEO,张瑞敏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张先生,今天能否借这个机会,跟我们讲一下,您最具创新的成就是把海尔变成一个一个的小微,您为什么要这么做?当初小微的创立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现在这些小微的功能又是怎样的?
  张:海尔在全球有122所工厂,8万多名员工,我们之所以要做小微,是要杜绝“大企业病”。我在全世界走访过许多大企业,他们都有“大企业病”——企业越大,离市场却越远,内部的官僚主义越来越厉害,层级也越来越多。员工在企业没有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的地方,完全听命于上层。
  但是市场变化非常快,上层的决策不一定都对。诺基亚被微软兼并的时候,诺基亚CEO说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们真的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今天输了。这是最可怕的地方,一个大企业一直按照现有的方法去做,最后却倒台了。原因在于企业本身的机制出了问题。
  因此,我们不想把企业做成一个有围墙的花园,漂亮却远离群众,而是要把它做成热带雨林,企业自己就能繁衍出新的组织。所以,我们去掉了海尔内部大约12000名中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部门,完全去中心化。这12000名的中层管理者可以选择加入创业,或者选择离开。
  当企业变成一个创业平台,员工就可以自己组成一个个创业小微。一个小微一般在8个人左右,我们把原本属于CEO的三项权利——决策权、用人权和薪酬权全部释放给小微,薪酬完全依靠于创造的市场价值,在小微里没有上级只有用户,员工只需要研究怎么去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创造用户价值时,如果别人创造了100,而你能创造120,多创造的20就可以来分享。
  小微在工作过程中可以自发地相互组成和用户有关的体系,这个体系叫链群,指生态链上的小微群,这些小微自由结合共同满足用户的需求。举例来说,原来是市场部对总部反馈需要的产品,总部下达指令给生产线,生产线生产后再通过物流回到市场。但现在我们将面向市场的小微和生产的小微结合起来,成为链群,从总部管理变成各小微自己协商。结果,总部管理的时候产品销量的增长速度是8%,成为链群之后增长速度变为30%以上。链群的结果出乎意料,令人惊喜。
  在借鉴了很多国外的企业管理模式后,我觉得企业由领导集中管理的观念应该改变,就像在海尔的各小微结合成链群后,很多签字之类的流程都被简化了。举个例子,开发一款产品时,需要各种费用,每个步骤都需要花很多钱,过去需要技术、设计等批准之后才可以做,但现在只要小微觉得产品没问题,就可以投入费用,但是账会记到小微身上。最终产品的所得利润如果超过预期,超出的部分员工可以分享,但是如果低于成本,就要小微自己承担。我认为所有的企业目前都应该走这条路,不应该因为签字滞后生产和发展。
  物联网时代,企业要发生改变,要从科层制变成让员工完全自主管理的小微。工业革命时代,员工是经济人,干多少工作企业就给多少钱;在网络经济时代,员工是自主人,每一个人能要自主地创造自己的价值。
  我非常欣赏德国科学家康德的一句话: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所谓人是目的就是让每个人发挥他们的价值。张瑞敏:真正的管理不是管理资产,而是管理人
  02创造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尊严
  殷:对于直接面向客户、有决定权的小微,他们是如何运作的?
  张:举例来讲,洗衣机小微以前开发新产品需要经过很多层级来申报,一般来讲,开发一代产品最快需要半年乃至一年的时间。但现在,他们形成小微后,可以先分析市场,让要生产的产品和用户交互,根据用户的需求研发新功能,再开发新的产品。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他们用两年的时间研发出了6台新产品,这在过去是不可能发生的。
  同时,这样的开发就给他们带来了一个问题:开发的产品如果销量不够也不能随便停止,小微要事先把自己的钱拿一部分出来跟投在这个产品的开发上面,进行对赌,小微通过对赌对产品本身和成本负责。
  这样小微不仅可以加速生产,还可以尝试在产品上市前先跟用户交互。结果在两年内小微的第六代产品上市时,第一天就卖掉40万台,这40万台给小微成员带来的分成就叫做增值分享,因为你给用户增加了价值,理应共同来分享。
  在过去,企业的员工只知道固定工资是多少,可能再加上一点奖金。而在小微里,他们看到小微创造出的价值可以拿来分享,员工就会努力。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告诉每个人该去做什么,他们就会自发地去联系、去跟用户学习,进而改变自己。
  我们现在的做法可能在全世界的企业里是唯一的,因为我们把员工创造的价值和分享的价值合一,你能创造多少价值就可以分享多少价值。传统经济下的企业是将创造价值和产品价值割裂开的,这就导致了企业永远不知道用户的意见是什么,得到的价值是什么。
  03电商是带有互联网属性的企业,但是海尔是具有物联网属性的企业
  殷:您认为小微制度能在国内外成功推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进入物联网时代的海尔,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张:现在每年到海尔去学习的国内外的企业大概是一万多家,很多企业都说我们业务能力很好,他们也想做,但又不知道能不能做。我认为只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CEO能不能做好,能不能把决策权、用人权、和薪酬权这三权让渡下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人单合一就是要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德鲁克生前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二十一世纪,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既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那为什么这个权利非要在管理者手里呢?所以现在有些管理的书籍在讨论“放权”的问题,我觉得这是错误的。真正的道理不是放权,而是权利的回归。这个权利就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不是对员工施舍或恩赐,因为这个权本就应该在员工手里。
  所以小微制度的重要前提是领导让权力回归,然后去中间化,去中心化。接下来该怎么来管理员工呢?就是要让用户成为领导。怎么样把员工和用户联系起来呢?我们把这个叫做用户付薪,只要员工做的好,给用户增值的同时就可以拿到更多的分享。
  人单合一反映的层次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合一。第一个是员工和用户的合一,第二个是员工创造价值和分享价值的合一。你必须要员工了解用户,才有可能知道自己能创造的价值是多少,而创造的价值就等于获得的分享。
  当然人单合一的实际操作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颠覆,海尔从2005年9月20日提出来人单合一到现在也有14年的时间了,确实因为颠覆遇到过很多挑战,但是我认为企业都该坚决地向这个方向发展。
  物联网有三种特点:第一是共生,第二是互生,第三是重生。所谓共生就是以企业为中心,将所有的合作伙伴和利益攸关方连接在一起共同成长;互生是把各自的优势交换,我们单独做也会做的更好;重生则是在做的过程当中产生新的东西。
  这与传统时代或互联网时代的方式都不一样,我把它归纳为三点,传统时代的品牌是产品品牌,是产品本身;互联网时代的品牌是平台品牌,因为平台大,流量高,所以可以有广告收益;但在物联网时代是生态品牌,这个生态就是共享经济。
  今年世界权威品牌机构BrandZ发布的世界百强品牌榜单中,海尔是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入榜的生态品牌,这也足以证明我们在物联网时代的信心。
  04产品一定会被场景替代,行业一定会被生态覆盖
  殷:您说过,对于制造商来讲最大的风险就是他们过于关注自身的产品,为什么?
  张:我认为在工业革命时代,所有企业可能最出众的就是产品,把产品做好是让用户感到满意的唯一方法。但是,我觉得有个问题值得企业思考,八十年代的日本企业曾在全世界享誉盛名,现在我们会发现,日本企业的质量意识并没有下降,产品质量也没有下降,但是日本企业的生存却变得非常困难,很多企业都倒台了,比如日本三洋就是生存不下去,最终被我们收购。
  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现状?
  是时代发生了改变。现在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大规模的定制取代大规模的制造,根据用户的个性化体验来生产产品。举例来说,在工业革命时代,你可以把冰箱或者汽车做到近乎完美,但是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了完美的产品,只有向完美迭代的产品。为什么?因为产品必须成为网器,比如海尔冰箱,它连接着几百家有机食品供应商及专家,它提供的不止是冷冻的食品,还提供有机食品和烹饪方案,这个时候产品不可能太完美,因为用户的体验随时都可以改变。
  在物联网时代,产品一定会被场景替代,没有人会单一买一个产品,用户要的一定是一个场景。比如,我会选择买一个智慧厨房,而不是买一个烤箱或者一个冰箱,智慧厨房不仅仅要能储藏食物,更能够提供生活的解决方案。所以产品会越来越不值钱,甚至可能会免费,产品只是一个载体,用户更希望通过产品拥有一个服务方案。如果现在的企业还再纠结怎么样做产品,可能就会落后于时代。
  05在管理上,很多时候要先解决观念问题
  殷:张先生,您当初是如何成为海尔的领导者的?
  张:我成为海尔的领导完全是一个偶然。35年前,我只有35岁。那个时候青岛有一个工厂,正在准备引进当时的联邦德国冰箱生产线。但是这个工厂已经到了工资都发不出来的地步,濒临倒闭,厂里只有几百人,我就被派到那里去了。
  首先,对我来讲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人要吃饭,所以大概有半年的时间,我每个月都要到别的单位去借钱给员工发工资。此外,当时员工的素质普遍不高。我去了之后,制定了一个劳动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第一,不准偷工厂的东西;第二,不准在车间里随地大小便。由此可见,这个工厂的起点是很低的,当时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也非常差。
  我采取的办法就是先解决员工的观念问题。管理大师德鲁克有一句话说的很好: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事实本身,而是改变了人们对事实的看法。比如说,一天有24个小时,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如果把观念变成时间就是金钱,那么24个小时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当时,我们在准备出厂销售的冰箱中找出有缺陷的产品,用大锤把这些产品砸烂。目的是为了改变员工的观念——我们不要有缺陷的产品。在这样的观念下,这家工厂从濒临倒闭到世界工厂。这就是我们创业初期的经历。张瑞敏:真正的管理不是管理资产,而是管理人
  06真正的管理不是管理资产,而是管理人
  殷:您经营工厂初期,中国还不是很发达,当时的管理学和管理思维都不是很先进,您是从哪里获取管理知识的?
  张:当时在中国我看不到任何管理方面的书籍,一开始,这些管理的知识是通过“我是一个被管理者”获得的——当你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上看管理者,你就会看到管理者的问题所在。我是从最基层的工人一步步做到厂长,每一个职位我都经历过。所以当我做了管理者之后,我就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做一个自作聪明的人,我会尽量和工人去接触,聆听他们的声音。
  到了八十年代,我看的第一本管理方面的书籍是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当时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很震惊:“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意思就是管理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就是把大多数事情都当作例行事物去管理。后来我几乎看遍了所有管理者的书籍,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大家主要来源于此。
  殷:您是如何意识到这些管理理论能够给您带来帮助的?
  张:我平均每周要看两本以上的书,一年大约看100多本书
  管理学方面,德鲁克的书籍我几乎都看过,其他走在管理领域前沿的书籍对我及海尔的管理方式也有很大影响,比如牛津大学教授丹娜左哈的《量子管理学》,还有美国圣塔菲研究所教授布莱恩阿瑟的《复杂经济学》,阿瑟认为工业革命时期是一种新的管理,信息化时代是复杂的管理,这两者的区别是过去是非微观的管理,现在是微观的管理。我都会认真地去学习这些时代前沿的管理革新思想,并且运用到实践当中。
  我也受到一些哲学书籍的影响。比如中国古代老子的道学、孔子的儒学、《孙子兵法》,以及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都对我的管理思维影响颇深。为什么呢?因为我认为真正的管理不是管理资产,而是管理人,一个企业的兴衰取决于人。我更注重这些书籍里研究的如何发挥人的作用的内容。
  美国在50多年前提出的股东价值最大化,认为股东第一,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导向,企业不应该是股东第一,而是员工第一,让员工价值最大化。因为股东不可能帮你创造价值,他只能和你分享价值。
张瑞敏:真正的管理不是管理资产,而是管理人
[ 责任编辑:刘莹莹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