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教师报》第15版“职教纵谈”刊发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吴梦军《产教融合,打通职教本科人才培养链》文章。文章聚焦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共建,打通人才供给链;情境导入,盘活校企人才链不断创新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为企业发展提质增效、阔步前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原文如下:
产教融合,打通职教本科人才培养链
人才作为支撑企业发展、服务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下,部分企业在招工用工方面遇到诸多困境。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用人缺口大,一线技术工种人员流动频繁,往往“青黄不接”,特别是一些关键领域技术岗位甚至“一将难求”,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经济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升级。
面对这个问题,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主阵地的本科职业院校,应该如何提质培优,才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校企共建,打通人才供给链
企业用工难,难在思路,难在决断。企业之所以“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用不好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内招外引”方面缺乏聚人留人的一盘子统筹机制,以及立足实业、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齐头并进的人才延揽培育机制。在“愿景—策略—行动”系统性观念规划中,企业要把择人用人的目光更多投向职业教育领域。同时,本科职业院校应主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实训教育过程赋能,在助推企业生产精细化、智慧化、绿色化等方面添柴续火,把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企业人才链中。
作为紧密连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贴近就业和民生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一头牵着经济,一头挂着民生;一头系着发展,一头连着就业。这要求本科职业院校不能“在象牙塔中做学问”,要破除行业壁垒,积极寻找各种社会资源,打造没有围墙的育人空间,“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技术赋能、产教融合,为“成功成才”敞开大门,为“出彩出众”搭建舞台,在多层次、多方位教育情境中,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歌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立“协且同、融且合、合且优”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精准匹配,畅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渠道,构建“思政教育、校企合作、实习就业”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本科学生的联合培养之路,真正培育出具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目前,该学院的第一批“匠造班”学生已经在歌尔工学院进行实训。
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只有把学校建在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走产教协同、校企融合发展特色之路,才能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只有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企业招工、毕业生就业难题才不再难。所以,本科职业院校要主动成为赋能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企业发展提质增效、阔步前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情境导入,盘活校企人才链
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产教融合,融的是办学、育人、培训、评价等工作机制,融的是精诚合作、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
高质量的产教融合要求本科职业院校将企业先进技术、产品、工艺和管理引入学校,打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路障。同时,通过“嵌入式”“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定向培养从业人员,既满足了企业需求,也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
这一方面要求学校按市场需求招生、培养人才,针对企业“痛点”问题设定具体合作项目,互利共赢,精准合作扩大对接面;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从深度和广度上持续提升校企合作能级,互融共生,同向同力打造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命运共同体。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积极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平台,先后共建鼎利通信产业学院、华为ICT学院、甲骨文云学院、歌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与中国重汽、海尔、海信等300余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同开发课程40余门、共同开发教材30余部、联合授课50余门。另外,学校牵头成立了全国时空物联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济南市数字电商与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等5个共同体,赋能区域产业创新发展。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经济向各个行业领域渗透,“互联网+”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教育应当以提升就业为导向,依托新业态、新职业发展机遇,提质增效,让更多学生在职业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
为此,本科职业院校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方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打破空间、时间限制,为更多学生接触互联网经济及相关产业提供学习平台,助力终身学习,拓宽就业渠道,让职业教育更“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本科职业院校必须勇于探索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千方百计激励更多学生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为服务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文/吴梦军,来源:《中国教师报》2025年1月1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