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中华大地,搅乱了鼠年春节万家团圆的喜庆气氛,改变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状态。
2020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中华大地,搅乱了鼠年春节万家团圆的喜庆气氛,改变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状态。当一个人离开群体不久后,就会有一种特有状态,一种介于孤独、落寞之间的思绪;时间长了便会焦虑,焦虑久了甚至会引发心理问题。这次疫情又极大地放大了企业近年来面临的外部挑战和内部问题,也将会改变许多企业的命运。面对疫情和危机,企业家应遵循专业的理性主义、科学的认知思维、积极的深度思考,深刻反思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管理的境界。对此,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德胜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一、明势——研判疫情对产业、行业的影响,感知环境,把握大势
1、重视产业之间因危机引发的“蝴蝶效应”。新冠疫情正值春节期间,目前来看首先是对消费服务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交通运输、仓储物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需要线下进行的服务项目都受到了极大冲击;由于产业的关联性又波及到消费品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然后是其他制造业。经济与产业的整体性状况必然会引发“蝴蝶效应”,进而影响到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整个市场的变化。面对不确定的当下和未来,企业要有大致清晰的方向感和对危机严重程度的理性判断,分析所在行业因疫情而带来的深刻变化和未来趋势,未雨绸缪,做好预判。
2、避免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断裂。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竞争,不再是以往公司与公司之间或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此次疫情导致物流中断,加之严格的防控措施,一些较脆弱的制造行业产业生态,很有可能会遭到损害;企业上下游之间的交流阻隔,原辅材料和产品服务的合同难以正常履行。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链条一旦中断,形成了转移替代,恐怕很难再找回来,从而导致更长期的负面影响。因此,除了政府出手保护产业生态外,企业必须像重视疫情防控一样,高度重视保护产业链和供应链,及时做好沟通,相向而行,维护好已经构建的供应链,为疫情过后重新投入生产做好准备。
3、关注中小微企业的存活。清华大学朱武祥教授在疫情期间对995家民营企业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概有85%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它们的现金流只够维持3个月左右,其中有1/3只能维持1个月,另外1/3能维持2个月,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情况非常紧张。这其实只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个缩影。可以预计整个市场可能会有持续一段时间的低迷,即便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疫情得到抑制,但受过疫情防治焦虑的员工心理上完全适应正常的生产生活,也还需要一段时间。鉴于此,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要全面检视企业的运行系统,面对疫情防控和市场低迷,基本策略就是先生存下来再谋求发展。这就需要从战略决策、生产运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资本策略等方面制定灵活而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坚持底线思维,把疫情带来的威胁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尤其是现金流不足、固定成本或沉默成本高、供应链生态链长或具有强经营周期的企业更是面临着生死的考验。所以此时此刻,自救比他救、生存比发展、信心比危机、人心拐点比疫情拐点更加重要。
二、悟道——利用特殊的时间窗口,深度思考“危”与“机”的转换
1、认知“危”与“机”转化的辩证法。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带来损失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机遇,甚至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变革。危机使得市场格局重新被界定,因需求驱动的各种新技术、新模式会得到广泛应用;如果企业具备清晰的产业洞察力,敏锐感知市场和消费者的变化,危机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契机。因此把“危”看成“机”,深度思考,正视现实,借机转型;把“机”转为“势”,调整经营策略,因势利导,创新发展;把“势”变成“行”,上下同欲,人人有责,共克时艰;把“行”结成“果”,积聚能量,苦炼内功,推动发展。危难之时,最需要的是企业家个人特质的发挥、企业管理者领导力的增强、企业管理境界的提升。
2、廓清因疫情而衍生的新的消费需求。面对疫情猛于虎的灾害局面和严厉的防控措施,更多的人只能居家封闭,延迟上班;人们在焦虑之余,也纷纷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与交流各种消费信息和消费意愿。通过一场生与死的考验,消费会出现新的趋势:
一是人们对自身和家人健康的需求。生命重于泰山,健康高于一切,普通百姓通过此次疫情会更加珍视生命,更加关注身体的健康。因此医药健康、养生保健、包括中医调理会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人们挣钱更多的用于购买健康。
二是对运动健身的需求。疫情过后人们会更加注重体育锻炼,一切有益于强身健体的项目以及相关的设施与用品会成为城镇消费者的热捧。
三是对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需求。疫情的到来使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卫生和环境的卫生,伴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全面实施,各种消毒杀菌、日常防护用品、环保产品也会成为社区和居民的必需品。
四是对远程办公和在线教育的需求。疫情期间在家的线上行为被大大强化,远成办公成为常态;教育系统的“停课不停学”,使各级各类教师成为网上直播的主力军。疫情还会催生“宅经济”的更大发展,除了线上购物的需求增长,家长及孩子的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也会被强烈关注。
五是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随之而来。面对居家封闭所带来的超长假期,人们的消费需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压抑之后会有一个释放和反弹;如果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不下降,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消费者会在疫情过后的餐饮、娱乐、影视、旅游等领域释放出空前的消费欲望,以缓释长时间压抑造成的苦闷和烦恼。
3、把握因疫情催生的产业发展态势。正是有了上述的消费热点和趋势,因疫情而催生的产业发展也会出现新的态势。综合各种研究表明:(1)多款视频、社交、游戏类产品在疫情期间排名大幅上升;(2)以新零售为代表的电商会从标准化、安全性、便捷性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升级;(3)娱乐、游戏、线上教育、知识付费等线上项目重现曙光;(4)赋予人们更便捷、高效、安全服务的各种业态(各种配送平台和上门服务平台,比如蔬菜配送、定制化餐饮配送,同城物流、跑腿服务等)会更受欢迎;(5)不受时空限制、适应于线上智能协同办公的各种平台、软件以及个性化办公工具设备会成为新宠;(6)各种线上咨询服务会逐步兴起,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心理需要抚慰,私人医生、私人心理医生备受欢迎,律师的法律咨询、保险理财师的线上服务会成为常态;(7)5G技术、大数据、VR/AR等场景体验类项目再次受到关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步伐将进一步加快;(8)社区经济蓬勃兴起,各种能够深入社区的服务类、管理类项目会快速增长,包括广大的乡村,在经历了一场新的人民战争后,能够帮助和提升社会进行网格化管理的各种项目会应运而生。
三、优术——立足当下,抓住重点,调整策略
1、立根固本,守住现金流的底线。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现金流是保命的血液,在危难时刻,就要节衣缩食,极限化降低成本。比如高管带头降薪共渡难关、有限度地调整劳资结构和人员结构、精简组织机构降低人力成本、最大化提升管理运营效率、减少非核心业务和长期业务的投资、通过股权融资、寻求银行和政府的金融支持等等。总之要盘清现金流家底,制定开源与节流关键举措及行动方案,将现金流作为求生的生命线。
2、利用倒逼机制,加快经营方式的转变。疫情当下,很多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受到了挑战,但疫情防控前提下,及时恢复生产经营又是当务之急。在这种不可选择的条件下,企业就需要及时变革经营方式:(1)生产方式:从集中未隔离式生产与服务调整为分散隔离式生产与服务;从单一产品的生产调整为以服务为主的模式。(2)营销模式:从线下的分销经营调整为线上的分销经营;从国外的出口业务转为国内的市场开拓;从当下的现货销售尝试转为预期的折扣销售。(3)业务模式:从主要做2C业务调整为面向2B业务或相互切换发展;从与合作伙伴的短期业务沟通为长期业务,稳定现有的合作关系或开展更好的战略联盟;调整或延期正在投资的项目以观察未来市场变化以及保护资金链的安全等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疫情的倒逼机制,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组织运行模式,都能够加快数字化转型,拥有数字化能力,强化智能协同,也是符合未来趋势的明智举措。
3、抱持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和沟通。疫情的突发再一次表明,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线性的、可连续性的;而是非线性、非连续性的,永远处在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中。这就需要企业更加注重构建产业生态圈,实现共生共赢,追求共生价值。但疫情的发生势必会影响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企业应该与利益相关方,包括企业员工、产业上下游、融资方和出资方,以及政府、客户等等,进行全方位的协调、沟通,尽量寻求各方的谅解,维护和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努力找到一种共生共利、互助互赢方式共渡难关。
4、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把握利用好政府出台的各类政策。面对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各级党委政府都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对企业的扶持和帮困政策。企业要组织专人加以解读:(1)积极配合政府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把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实施人文关怀;(2)主动向当地政府和有关机构实事求是地报告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困难,最大限度寻求政府的帮扶;(3)认真研读当下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寻找企业变革转型与政府政策导向的契合点,找准企业突破困境和政府政策的着力点,为企业的生存发展争取最大的时间、空间资源;(4)主动对接社会资源,多学多看,充分利用外部专业资源,提升企业对于危机的免疫力。
四、正心——回归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提升领导力
1、正心的目的是端正活性知识。(活性知识是一种对事物带有价值判断和情感体验的反映,更强调理想、信念、伦理和态度)疫情当前,危难之际,企业家及高管层首要任务是回归初心,进一步明确创办企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心必定带来正念,正念必定带来强大的信心,并转化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落实到应对疫情的行动中;疫情的无情必然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巨大挑战,企业家和管理者必须克服畏惧和退缩心态,保持定力;把这次应对疫情的经历当做洗涤心灵、坚定信念、重塑“三观”的历程,以企业家的精神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明确方向、同舟共济,取得应对疫情的胜利。
2、疫中静心,深度学习,提升领导力。面对疫情这一我们难以接受的现实,其实某种意义上都源于事实破除了我们认知的边界。在一个日益不确定性的环境里,人们很难准确预测未来并做出科学判断,唯一可行的方式便是朝着既定的方向,做好一次又一次调整自己的准备,并努力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校验和改变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面对疫情的突发事件,需要企业家真正静下心来完成系统思考和战略谋划:预测未来的变化做好顶层设计,洞察市场的需求变革经营模式,控制人力的成本实现人岗匹配,强化人文的关怀凝聚核心人才,实现突围的目标激励骨干员工,保证沟通的顺畅打造组织韧性,倡导团队的学习提升队伍素质,集合群体的智慧做到群策群力,通过深刻的反思勇于自我超越。
3、担承社会责任,强化企业文化的力量。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无数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无私奉献,昼夜战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涌现出了无数感人的生动事迹;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地方政府全力对口驰援湖北、武汉;很多企业加班加点生产疫情防控物资,展现了众志成城、大爱无疆、勇担责任的高尚品格;很多企业的员工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体现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所有这些都是非常时期激励和教育员工的鲜活题材。企业管理者要把家国情怀、心系天下的崇高使命感和甘于奉献、共克时艰的精神品质内化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积极开展同舟共济的家国文化、共克时艰的奉献文化、关爱员工的温情文化、协同互助的团队文化、信任利他的诚信文化建设,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染和鼓舞士气。
疫情猛于虎的现实让我们不安和焦虑,但人生的际遇并不是仅仅由环境决定,而是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中国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已经从过去的通过要素投入,转向了一种通过高质量发展、通过包容性的均衡发展来拉快增长的阶段,其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逆转和改变。只要企业家们保持敏锐的产业洞察力,熟悉和掌控所处行业的规则,把握住客户的需求点和价值点,不断集聚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