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山财大张志元:乡村振兴价值重构理论的提出和实践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6-12 10:05:34
听新闻

山财大张志元:乡村振兴价值重构理论的提出和实践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醴泉模式,用工业化思维聚集产业、用商业化思维打造模式、用金融化思维构筑资产,实现区域板块价值、历史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深层发现、深入挖掘和深度提升。

2023年4月15日,在山东理工大学举行的第十六届山东经济学年会上,山东财经大学张志元教授发表了《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价值的重构—醴泉乡村振兴综合体的探索和实践》的主题演讲,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价值重构理论”。他认为,中国乡村振兴的实现过程就是价值重构的过程,即发现价值、挖掘价值、提升价值、增厚价值,最终达到共享价值。

山财大张志元:乡村振兴价值重构理论的提出和实践

张志元认为,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是解决好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升级,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最有效手段。在“上下一盘棋”的推动下,目前乡村已初步完成了资源开发沉淀为乡村资产的基础性工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同质化开发,千村一面;财政投入为主,重输血轻造血;经营理念落后,有景致无人气等等。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乡村振兴的价值重构,全面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成为重中之重。

所谓价值重构,是将乡村现有的零散化要素资源,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模式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以实现内部结构优化、功能优化,同时对接导入外部资源对乡村赋能,进而大幅度提升区域的整体价值。具体来说,乡村振兴的价值重构包括价值发现、价值挖掘、价值提升、价值增厚四个层面。

山财大张志元:乡村振兴价值重构理论的提出和实践

“望闻问切”发现价值。“望”——把握区域的总体风貌。乡村振兴模式并非千篇一律,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切入点与特色,充分把握区域总体风貌才能在更高层次、更大空间和更长时间尺度上发现价值、构建价值。例如,在宏观层面熟知片区的基础设施、人口结构等基本情况;在中观层面把控片区的产业特征,特别是原有产业以及特色产业;在微观层面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等等。“闻”——研判区域的文化传承。文化底蕴决定乡村振兴发展的上限。乡村振兴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重建乡村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是乡村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根本性支撑。“问”——剖析区域的问题症结。首先要抓住“重点”,不同地区的症结与诉求各不相同,振兴路径也不尽相同;其次要挖掘“亮点”,寻找乡村振兴的“钥匙”;最后是击溃“难点”,针对性解决产业薄弱或人才流失等问题。“切”——制定可行方案。第一,前置化的专家咨询,聘请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顾问团、战略委员会;第二,科学化的项目论证,针对性地提出规划方案,避免“折腾”;第三,广泛化的公众参与,听取民意,集思广益。

“点线面体”挖掘价值。“点”——突出基层党建的引领。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在让乡村党组织“活起来”、“强起来”和“动起来”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功能和力量,将大家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为乡村振兴提效赋能。“线”——树立产业振兴的主线。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决胜之举和关键之要,是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发展的源泉。要推动产业兴旺,必须在聚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做文章。一是打造农业的全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展增收空间;二是突出特色优势,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市场化、品牌化、多元化;三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面”——构筑多方协同的局面。乡村振兴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一方面,需要打造一个政府主导、市场引领、社会参与、村民主体协同的基本面;另一方面,通过统筹谋划提升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带动“五大振兴”齐头并进。“体”——践行农村居民为主体。乡村振兴必须让农民当“主角”。一是践行共建机制,以教培等手段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唤醒主体意识,同时依托环境的营造吸引资本与人才下乡,探索与农民主体的合作机制;二是践行共治机制,既涵盖农民权利的健全保障机制,又要囊括通过激励与惩戒手段对资本张力进行有效规制;三是践行共享机制,不仅要遵循平等交换原则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更要探索多样化的共享方式,切实保障农民享受到实惠。

“加减乘除”提升价值(长效机制)。“加”——做好乡村振兴的产业加法。一是立足当地特色,合理布局产地加工、精深加工,通过产业集群带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产业,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发展,培育现代流通品牌;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文旅康养产业,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乡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等功能,把农村文旅康养产业办成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战略性产业。“减”——减少乡村振兴的不利因素。第一是“减贫”,通过产业、教育等方式助力增智增收,提升农民的获得感;第二是“减荒”,通过土地流转助推现代化农业的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三是“减污”,凸显乡村的生态价值。“乘”——放大乡村振兴的人才效应。首先是培养“本土人才”,既要培养乡村工匠、创业能手、非遗传人等本土人才,让本土人才“拿得出”,又要通过政策优惠吸引人才,让本土人才“留得住”;其次是善用“外流人才”,通过组建乡贤理事会等方式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以带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进入;最后是借助“外援人才”,整合本地高校、学会等资源,鼓励有乡情的各类专家学者服务于乡村振兴。“除”——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特别是人力资源要素;二是完善乡村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三是深化宅基地改革,提升农家院落的附加值。

“聚焦提升赋能反哺”增厚价值。聚焦乡村经济的魂。一是不断完善乡村功能定位,打磨乡村经济商业模式,优化资源和政策配置,围绕乡村主线持续挖掘和丰富当地特色产业或产品。二是专注一村一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或历史标志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提升乡村经济的神。一是多产业多业态协同推进乡村综合体项目,避免单一业态造成的盈利能力不稳定;二是秉持长期主义开展乡村招商运营,通过设置竞争性招商机制提升项目经营活力。赋能乡村经济的体。通过引进外部要素资源助力乡村经济超常规发展。一是引进外部资金,为乡村经济建设打造先进的交通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导入外地人流客流,打造乡村经济的网红打卡地;三是吸引外部优质产业,面向全省开展外部金融、培训、创意、会展、康养等服务产业招商运营。反哺乡村经济的根。一是引导周边乡村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建设、开发与运营,使当地居民从乡村经济建设发展中获益;二是以乡村经济项目为发展平台对接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展现当地文化特色,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以乡村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的重大使命和政治任务。为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在山东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前期调研和跟踪研究的基础上,张志元教授和高原博士联合发起了醴泉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并得到滨州市委市政府、邹平市委市政府、青阳镇党委政府倾力支持,是财经类大学专家学者践行理论应用于实践、学术转化为生产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探索与落地。

山财大张志元:乡村振兴价值重构理论的提出和实践

醴泉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位于邹平市青阳镇南部山区,与济南市章丘区一山之隔,涉及7个行政自然村,区域范围18000余亩,可规划设计范围1700亩。项目区位优势明显,要素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北宋名相范仲淹少年曾在此苦读研学,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曾在这里开展乡建活动。项目以8公里的醴泉峪为轴线两岸展开,群山环抱,曲径通幽,有山有水,有河有溪,有林有地,有寺有祠(醴泉寺、范文正公祠),有名泉有温泉(醴泉是由唐中宗皇帝亲赐的、唯一在济南之外的、海拔最高的72名泉之一;山体自然温泉位于项目中心位置),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

对于整个片区的崛起,我们提出了整体化、系统化和集成化打造的思路,用工业化思维聚集产业、用商业化思维打造模式、用金融化思维构筑资产,实现了区域板块价值、历史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深层发现、深入挖掘和深度提升。同时,项目通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不断提升乡村振兴的市值、价值、气质、颜值、机制,为创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醴泉模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样板区、示范区和创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醴泉乡村振兴综合体自2022年6月29日揭牌运行以来,提出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醴泉模式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受到政界、学界、商界等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好评,荣获2022年“山东省乡村振兴十大优秀案例”,初步实现了整个片区的价值重构。

醴泉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升华为理论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据此提出的乡村振兴价值重构理论,其普适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作为一家之言,既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指正,又需要来自实践的修正和理论的升华!

张志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山东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金融研究院院长,山东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醴泉乡村振兴综合体联合发起人,醴泉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委员会主任。)(来源:齐鲁金融茶座)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