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要做些事,特别是心怀感恩,才能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才能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师长,对得起培养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山东省首个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李海鸥教授经常对学生们说的话,也是她努力恪守、践行的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
在潜心从教的29年中,李海鸥始终坚定铸魂育人的师者信念,坚守深耕不辍的学术热忱,敦品修身、立德树人、无私奉献,用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一首首动人心弦的歌曲浸润着音苑学子的心田,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创作了一大批艺术作品,产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用热情、执着、信念与奋斗刻画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最美模样。
“为人师表,其行正,应有儒雅之风;其志杰,可堪师表之率;其学富,能解学子之惑。”这是多年来李海鸥坚守和践行的为师之道。也正因胸怀这样的师道宏愿,才使得她在从教生涯中始终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饱含深情,用实际行动和丰厚业绩诠释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海鸥老师每次上课都是亲自伴奏,亲自示范,即使身患重病后仍坚持如此。”“记得有一次老师刚打完化疗不久,因为怕影响期末考试,强忍着药物副作用的折磨,拖着羸弱的身体坚持给我们上课,而且一上就是两三个小时。”音乐学院学生王雅薇哽咽着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教师德行的无上赞美,而李海鸥却用生命书写了它的真谛。她的学生无一不被她以明烛一般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奉献精神所折服和感动。近30年来,她教育培养了千余名学生,遍布省内外知名高校、歌舞剧院、文化单位、基层教育单位、社会公益单位等行业领域,其中近百名学生在“中国音乐金钟奖”“文华奖”“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全国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比赛”等知名赛事中屡获大奖,为我国音乐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为师”,李海鸥只想成为一名践行“以学生为本,育桃李芬芳”的合格园丁,可她为学校、为教育做的贡献早已不止如此。她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库,获评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十八届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艺术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等称号;荣获山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位)、山东省首届文化创新奖(第一位)、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位)、山东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
教学与科研紧密相连,作为高校教师,没有教学的科研不可取,没有科研的教学同样不可行。李海鸥曾说她是山东省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声乐硕士研究生,从她自身的成长过程,她深知学科层次的提高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她下决心带领团队,围绕教学中心地位,促进科研的全面发展。音乐为术科,艺术实践性强,音乐教育是音乐与教育的综合体,教育教学性强。李海鸥作为音乐与舞蹈学科带头人,她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从没有放松要求,总是立足专业技能基础,将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紧密结合,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比赛大奖20余项,在CSSCI等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编参编多部教材。她带领团队产出了一大批教研高质量成果的同时,音乐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第一)、山东省首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山东省首批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类学科(山东第一)。
“坚持艺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李海鸥在服务社会方面的不懈追求。她自1998年加入山东省青年联合会,曾任山东省青联副主席、全国青联常委,20年间她以笃行实干的精神忘我地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常说青联是社会公益活动的集中代表,难忘“青联人”的社会责任,她常用父母教育她的一句话——“工作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鞭策自己。
正是秉承这种信念,李海鸥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服务事业,带领团队不断深化与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合作,创新传统艺术产业路径,充分发挥师范大学优势,在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同时,先后担任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社会兼职。李海鸥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公益演出活动,为“献礼新中国60华诞”组织并主演中国红色歌剧《党的女儿》,带领师生在山东巡演20余场,获得山东省首届文化创新奖;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发掘创编原创歌剧《流亡曲》,填补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中歌剧起源的空白;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省会大剧院举办“传承经典、咏诵祖国——山东民歌专场音乐会”,被业内专家乔建中先生评说“这是继1987年以来山东民歌的又一次全新展示,具有历史性意义”。作为山东民歌传承人,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演唱《赶集》《谁不说俺家乡好》等山东民歌,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等重大演出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李海鸥带领学院师生积极参加扶贫与公益事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与山东省慈善总会联合成立了“快乐童年合唱团支教志愿者队”;2018年山东省美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落地音乐学院;2014—2022年完成省非遗项目——80首山东民歌复原制作;2018年指导创业项目“喵吉卡”获山东省“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建成山东师范大学创业项目实践基地,为100余名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培养学员500余人,策划艺术活动近百场,成为大创项目实体落地的典范。2021年获批“济南市2021年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音乐与舞蹈文化产业研究院”项目,为区域文化“两创”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1年7月26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一条重要消息轰动了全国音乐与舞蹈学界。这一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增列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单位名单,山东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位列其中,实现了山东省此学科建设零的突破,成为全国大学中拥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第14所学校。这一天,有一个先后承受21次化疗、51次放疗的人,听闻讯息,百感交集,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她就是李海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几个月后,在山东师范大学2021年度表彰大会上,李海鸥接过校领导颁发的特别贡献奖,怀着满腔热忱现场清唱了由著名诗人艾青作词、陆在易作曲的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山师母校的敬爱、对学界同仁和全校师生的感恩之情。
自2003年担任音乐学院副院长以来,她肩负起教学与管理双肩挑工作。在学校,她往返于办公室与琴房教室之间,在工作之余,她往返于舞台演出与学术会议之间,忙碌的工作、充实的生活使她渐渐成为“生活中的女汉子”“工作中的铁娘子”,在不断地磨砺中,她逐渐在全国音乐界打开了局面,取得了学术话语权,为山师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她带领下,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忙碌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促使李海鸥长期饮食休息不规律,在2019年11月底她被确诊为直肠癌,这天大的打击曾经让她害怕过,但她心中还有博士点建设的梦想未完成、还有她心爱的学生和心心念念的舞台讲台等着她,因此,她鼓起勇气接受治疗,去跟山东省肿瘤医院的医生谈条件——打化疗、做放疗,能不能不手术。面对她的执念,感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院长,于院长开始严肃地说:“你只能上半天班,那半天必须保证休息。”直到后来,他和妻子于安伦女士都被这位不要命“铁娘子”感动了。在她生病的近三年,她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一面积极面对治疗,与病魔作斗争,一面不辞辛苦、忘我工作,除去治疗的时间,老师和学生看到的依然是她忙碌的身影和坚强的笑容。功夫不负有心人,近三年,她带领团队先后获批山东省高水平优势特色培育学科(音乐与舞蹈学科是山东唯一),音乐学、舞蹈学、音乐表演三个专业的国家一流专业立项建设点,2021年在全国9所申报博士点的高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所获批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高校,开创了我省音乐与舞蹈学科博士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天地,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心血育桃李,辛勤扶栋梁。在教书育人这样一个伟大事业的征途上,李海鸥虽只是千万园丁中的一个,但她尽自己所能,用音乐点亮艺术人生,用生命深耕教育热土,以平凡的身躯铸就了新一代最美教师的光辉形象。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