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9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研讨会暨2020年央美·鲁信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大赛启动仪式”在中央美术学院顺利召开。
2020年1月9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研讨会暨2020年央美·鲁信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大赛启动仪式”在中央美术学院顺利召开。参会专家顾问团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少年儿童美术教育领域知名理论家、一线教师、媒体人组成。在会议中,专家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共同探讨近年来少年儿童美术教育显露的问题,多维度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创新美术教育模式。
嘉宾合影
研讨会围绕“促进少年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工作宗旨”、“探索少年儿童美育教育创新模式”两个主题展开。在会中,专家们提出”全人教育”、认为艺术是孩子认知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少年儿童的美术教育应是“差异性教育”,重在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的促进,而并非是艺术技能的高下。在当下的少儿教育环境中,建立科学、健康的亲子互动关系,重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将对孩子的未来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同时拉开了《2020年央美·鲁信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大赛》的帷幕,也意味着各方将共同聚力,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美术教育提供中央美术学院的解决方案。
研讨会现场
“少儿美术教育作为全人教育的桥梁”
杨景芝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名誉会长
曾任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秘书长
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
会议伊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名誉会长杨景芝先生从国家政策的角度,阐述了她对于少年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的理解。她强调中央美院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应起引领作用,与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协作,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聚力培养未来的时代新人。她认为中国美术课程核心与美国提倡的“以儿童为中心”不同,应重在“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她在会中谈及“美术教育是一座桥梁、是一种工具,借助这个工具,我们要对儿童进行全人教育。”美丽的画面来自纯洁的心灵,希望在《2020年央美·鲁信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大赛》能注重甄别“真的”儿童画,脱离成人对于“美”的评判标准。
“符合少儿心理成长轨迹的美术教育”
王华祥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华祥教授分享了自身经历。通过观察自己孩子成长中生动的心理变化,他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认知与所需的美术引导要以科学的方法互相配合。在儿童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孩子画作的特点是天然的、自发的表达,并创造“自说自话”式的符号体系。在第二个阶段中,孩子的画作开始参与社会化符号体系,并对代表某件事物的符号进行概念化的临摹与模仿。在第三个阶段,少儿的绘画进入对于真实的观察与临摹。王华祥教授认为在第三个阶段的美术引导中要恢复对于经典作品的临摹传统、观察自然,培养孩子对于传统与审美力的敬畏之心。
“培养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综合人才”
金日龙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师工作部部长(兼人事处处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动画、数字媒体专业)副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工作部部长(兼人事处处长)金日龙教授认为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孩子心理的开发,并使孩子终身受益。中国用40年的极速发展完成了西方200年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的经验并不能为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中国的少年儿童美术教育应当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塑造孩子在面对未来社会变化中的判断能力与适应能力。金日龙教授同时谈到社会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大众在精神层面的素养提升,是改善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
“弥补少儿美术教育中的盲区”
乔晓光
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委会委员
国家义教课标修订美术组专家
当下少年儿童美术教育乱象的隐疾是什么?中央美术学院作为艺术的最高学府应实施什么样的改善举措?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乔晓光教授谈到,儿童图像并非艺术的问题,而是少儿身心成长伦理与心智发展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伦理?社会伦理问题涵盖广泛,涉及未成年人教育方法论、知识体系、社会生态等等。乔晓光教授认为有伦理与底线的时代,才能产生好的教育范式。良好社会伦理的建立是少年儿童美育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促进少儿心智发展?乔晓光教授认为少儿美术教育应加强对于“差异性教育”的重视。音乐与美术的教育,没有统一的知识标准,属于“差异性教育”。在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差异性教育”是最接近儿童本性成长。“差异性教育”尊重个体差异,甚至将个体的缺陷转变为优势,有助少儿自尊心与人格的建立。但因种种原因,高校对于“差异性教育”的重视情况令人堪忧。究其根本,是“差异性教育”中重要议题:“非逻辑教育”的学术研究的缺失。如何从视觉心理与认知心理的角度,从哲学、心理学、社会生物学领域理解“非逻辑”艺术与教育,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中仍然需要探索补充的部分。
这次中央美术学院对于少儿教育的关注与转向,改变了“高对高、低对低”的计划经济式的思维,弥补了重要的教育观念盲区。乔晓光教授进一步提出将中国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等以生动的方式编进给孩子的艺术史,弥补中国艺术教材史失衡问题,完成课程与教材范式转折已经迫在眉睫。这项工作将从中国文化的内部促进少儿身心的发展,为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走向与价值取向奠定基础。
“中央美院如何介入少儿美术教育”
陈淑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培中心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艺委会委员
中央美术学院如何介入少儿美术教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淑霞教授提出了她的建议。她认为大众首先应当认识美术教育对于少儿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而中小学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少儿心智与头脑发育的需求。
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虽然拥有较高的艺术专业教育背景与艺术造诣,却最容易走进用专业眼光评判儿童的作品的误区,而忽略对于儿童创作过程的关注。少年儿童美术教育对于孩子发展来说,其影响是长期的、深刻的。对于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的研究、介入角度、介入层面与自我定位,是中央美术学院在少儿美术教育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保护孩子不受禁锢的想象力”
月亮姐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片人、主持人
主持《音乐快递》、《七巧板》、《看我72变》、
《开心动物城》等电视节目深受观众喜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片人、主持人、深受孩子喜爱的“月亮姐姐”在会中分享了她多年从事少儿节目主持人工作的感悟与感动。她认为当下青少年出现的问题,来源于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的缺失,并呼吁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以视频动画的形式,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渠道将孩子的作品与故事传播出去,引导大众对于孩子成长与美育的理解。
“避免制造焦虑的美术教育”
李帆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帆老师长期关注少儿美术教育,并进一步对于中央美术学院在少年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认为首先中央美术学院的介入应区别于社会机构的商业模式,减少家长的焦虑和孩子的压力。在大赛的评选中建立理性、科学的方法论,有方向性的改变“成人画”等社会风气。
其次,中央美术学院在少儿美术教材与模式中应注重触类旁通的跨学科教育。避免对于艺术与传统文化、直接应用式的培训,并建议将研究图式心理学专家介入大赛的评选,增强少年儿童的艺术转化能力,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李帆老师认为,加强家长的美育素养与机构老师的理论教育是重中之重。大赛应当给孩子留出自由的空间,帮助家长正确认识美术教育,对他们的心理起到镇静作用,减少社会的焦虑。
“从孩子的教育开始,通过美术育人”
黄欢
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
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黄欢老师将其艺术成长之路的心得,应用在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中。她经历了来自艺术学院“范式”的压力,逐渐地突破了外界给予她的“艺术标准”,她认为少年儿童美术教育最重要作用是建立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与自信心。美术教育应以人为本,使孩子以艺术的方式解读身边的世界、社会和自然。
她认为应以大赛带动教育,通过大赛的主题,倡导孩子对于世界的关怀,关注身边,留意生活。通过体验式、互动式的创作,建立他的内心与图像的关系。从孩子的教育开始,通过美术育人,避免新的模式“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校长胡西丹教授表示,将继续以促进少年儿童美术教育为己任,共同推进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的促进工作。
“共同推动少儿美术教育工作”
胡西丹
中央美术学院文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理事会理事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校长
“用科学方法探索中国本土的美术教育”
傅怡静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傅怡静特别谈到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的中国本土化问题。在全球视野下,我们如何面对多元文化教育?她提到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Michael Sadler,1861~1943)提出的观点,我们不能盲目地漫步在世界美术教育之路中,如同一个小孩子逛花园一般,摘回一朵花,种在自己的花园并希望它能够长出新的生命。我们应当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与审美特质,以严肃研究探索中国本土的少儿美术教育科学方法。
“避免儿童创作的模式化”
黄可一
中央美术学院团委书记
中央美术学院团委书记黄可一谈到少儿绘画作品近年呈现千人一面的的现象。在未来的《央美·鲁信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大赛》与《中央美术学院年度全国少年儿童美术教育成果调研报告》的发布中,应更加注意避免导向新的模式化的形成。
“尊重孩子独特的表达”
卫艳
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项目总负责人
对外美术教育交流中心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项目总负责人、对外美术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卫艳认为美术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孩子独特的表达,并将共同促成未来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
“给孩子陪伴终身的审美能力”
康蕾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9年的大赛中,组委会将获奖小朋友的奖品设计为与美院的教授交流、在美院的氛围中学习的体验。在评奖制度方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康蕾老师也给出了更平等、多元的建议,弱化等级观念,提倡个人特色,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大赛的奖项中。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美学发展基金副秘书长王晖也在发言中提出,大赛主题的设置中鼓励孩子从他人甚至社会的角度关心、关爱周边。以公平、公益的大赛为孩子们提供一片艺术的净土。
“大赛为孩子们提供一片艺术的净土”
王晖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美学发展基金副秘书长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美学发展基金会艺术中心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把孩子当做正在成长中的大人”
吴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师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在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吴鹏老师谈到:“我经常蹲下来看,美术馆做完灯光以后,孩子是看不到艺术作品的,这就是一个问题。”并呼吁我们应尊重孩子的视角,把孩子们视为正在成长的大人。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冯海涛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冯海涛总结专家们的意见,并将《2020年央美·鲁信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大赛》的参赛年龄初步设定在13岁之前,大赛将更加注重少儿美术作品中的”差异化“。
会后,专家们为《2020年央美·鲁信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大赛》的主题设计写下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冯杰
写下对于《2020年央美·鲁信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大赛》主题的建议
央美·鲁信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大赛十年计划
中央美术学院作为教育部直属唯一视觉艺术类“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对于发展少年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倡导。由中央美术学院、鲁信公益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央美·鲁信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大赛》以其公益赛事长期的社会美育导向为出发点,作出十年发展规划,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少年儿童美育发展创新模式。
组委会将在参赛主题、参赛方式、奖项设置及相关活动的设计中,实践专家以上的思考与主张,将少年儿童美术公益赛事办成大众美育“公开课”,为机构、教师与家庭提供一份受社会各界信任的少儿美育指南,以竞赛的形式普及少年儿童美育积极健康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