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以“奋进新时代探索新动能”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第二十一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12月14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奋进新时代探索新动能”。在智能时代到来,科技驱动价值链重塑的背景下,围绕企业如何在高精尖领域形成“闭环”,如何看待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志学与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进行了对话。
张志学受邀在1998-2001年间深化和丰富华为若干岗位的素质模型,此后也一直跟踪研究华为。他透露了自己二十年前就提出、且一直未曾改变的看法:如果中国有一个世界级企业,那便是华为。他用数据指出华为在研发上的表现:华为2018年销售额占中国调整后的GDP的份额为0.78%,而华为投入的研发1015亿元,占全国研发投入的5.2%,它申请的国际专利占中国申请国际专利总量的10.13%。由此,张志学请徐文伟阐述了“发明和创新之间的关系”等深刻的问题。
徐文伟认为,创新的前沿是基础技术的发明和基础理论的突破,没有发明就没有创新。大学是理论和技术发明的源头。因为科学研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需要多路径探索和研究。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是双向增益的过程,企业提供业界的挑战和难题,并提供商业化的场景和需求,而基础技术的发明应该在大学。
“华为与全球几百所大学都有合作,在全球有60多个基础技术实验室,并与北京大学在前沿交叉学科、医学等有着紧密合作,建立了智能媒体联合实验室、数学联合实验室共同解决未来的难题和挑战。面向未来,华为将从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创新1.0阶段,迈向基于愿景和假设驱动的基础技术发明和基础理论突破的创新2.0阶段。”徐文伟说。
以下根据对话实录整理:
张志学:徐文伟先生可以说给我们勾画了在智能时代来临的时候,一些基本的技术以及华为对于未来科技的前瞻。那么这些年来,因为我对华为相对是比较了解的,在1998-2001年间深化和丰富华为若干岗位的素质模型,此后也一直跟踪研究华为。我访问了许多科学家和市场人员,所以2000年我记得我来到光华的时候,就讲如果中国有一个世界级企业,就是华为。那么这么多年来我没有改变我的看法。
今天,5G、AI、大数据等让非常清晰地看到背后的技术支撑,最重要的是来自于一个企业的研发,我给大家几个数字:华为2018年销售额占中国调整后的GDP的份额为0.78%,而华为投入的研发1015亿元,占全国研发投入的5.2%,它申请的国际专利占中国申请国际专利总量的10.13%。
所以我想请教徐文伟先生,你今天讲到创新和发明,因为原来大家和国际学者争论的时候,有人说华为没有研发,我当时就给他举例子,华为从1991年就成立芯片部门,后来叫器件部,再后来叫做基础科学部。但是他们关注华为有基础科学研究吗?这其实代表着国际社会对华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今天你对于发明以及创新之间的关系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之间的发展,我想请徐总对这个问题再做一个阐述。
徐文伟:非常感谢。大家经常提到的创新,我们认为,主要是指创新1.0,是基于现有技术基础上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创新,实现产品更先进、更便宜、更好用,帮助客户成功,包括帮助客户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但是创新的前端是什么?是基础技术的发明和基础理论的突破,没有技术的发明就没有后续的创新。而发明的主体是在大学。因为技术发明、科学研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针对高度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多路径的研究,也就是说在有很多技术方向上进行研究投入。
第二点,企业主要是在科学技术发明的基础上,把技术变成产品,这是企业该做的事情。为什么华为公司现在提出了创新2.0,也就是要往前再跨一步。因为通信行业碰到了瓶颈: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六十年前提出来的,摩尔定律现在也遇到了瓶颈,当然还会向前继续发展到3纳米,甚至到1纳米。但下一步怎么发展呢?我们认为一定是交叉科学,而交叉科学一定要做基础研究,华为成立了战略研究院,面向未来我们要和大学一起进行基础技术的探索和研究。
但为什么大学教授非常愿意与华为合作呢?因为我们站在世界技术的前沿,虽然对未来是迷茫的,但是对商业需求我们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对未来的看法、遇到的挑战可以与大学教授分享,使他们的基础研究变得有序、有方向。这也是为什么华为能与全球300多家顶尖大学都有合作的原因。
张志学:所以我们看到了华为有徐文伟先生执掌这个战略研究院,相信未来的五到十年,华为不仅是技术开发上领先,而且会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基础的科学研究,也希望和北京大学有更多的合作,谢谢徐文伟先生。
徐文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