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泰山,激荡生命的灵源。
泱泱黄河,涌动文明的福祚。
120年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山东大学堂在这里创办,历经省立山东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2000年7月,与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新山东大学,成为一所文理医工学科齐备、办学实力雄厚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2017年顺利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
百廿初心永恒,襟怀希望与梦想。
百廿筚路蓝缕,穿越艰难与沧桑。
百廿拼搏如潮,学无止境,逐梦时代。
百廿薪火相传,气有浩然,激越天下。
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
这份1901年的《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章程,不仅奠基了中国近代大学制度,更掀起了20世纪初中国新式教育的潮流。
“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这种博大的胸襟和气魄,已化为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源泉,流淌在山大人的血脉里。
春华秋实,树蕙滋兰。120年来,山东大学始终坚持“为国育贤”,先后培养各类人才逾60万,造就大批学术名家、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五育并举”“三全育人”,致力于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积淀形成了“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底色,生动诠释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大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
探赜索隐 为国图强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对《文史哲》创刊70年来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
70年来,《文史哲》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
中国古典学术领域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等中华文化典籍整理工程灿烂炳焕,中华文化遗产发掘保护成果8次跻身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尼山论坛”“世界儒学大会”“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享誉海内外。
“古文、古史、古哲、古籍”,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和实践结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山大学派”,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时代之问中,山大答案,掷地有声。
十三五期间,山东大学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9项,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项。
数学与数据科学领域
从李珩、陈传璋、黄际遇、夏道行的传薪播火生生不息,到“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两次惊艳世界;从数学学科创立“非线性期望”中国学派,到构建国际密码中国话语权,百年数学,世纪辉煌。
化学与物质科学领域
“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著名理论化学家邓从豪等科学巨擘冠绝时辈;胶体与界面化学、理论化学引领国际前沿,前承先志,续启弘毅。
十三五期间,山东大学承担重大项目62项。
材料及加工制造领域
内燃机专家丁履德、力学大师刘先志、中国功能晶体研究和开发的先驱者蒋民华、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专家艾兴于此执掌教鞭;“材料液态结构及热物理性质”领域国际领先,自主研发的大尺寸、高质量KDP/DKDP晶体,成为“神光”工程唯一非线性光学材料,被李克强总理称为“国家的宝贝”。
生物及医学科学领域
“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奠基中国生物遗传学,麻风病防治、“中国人工喉”研制蜚声中外,微生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辅助生殖技术、心血管重构研究福泽苍生,大德昭昭。
经天纬地 笃行致远
在遥远的太空,山大行星科学团队搭建了国内首台火星环境模拟科学实验舱,深度参与了“嫦娥”探月工程及火星探测任务。
在天问一号工程中,山东大学建立了我国首个火星尘暴数据库,联合相关单位研制测量系统为空间站保驾护航。
在欧洲核子中心,诺奖获得者丁肇中带领山大学子全力攻坚国际大科学工程——AMS(阿尔法磁谱仪)这一全球大型科学实验。
在中国大地,大力实施“服务山东战略”,深入开展“百廿山大强校兴国行动”,重大地下工程建设的突涌水定量预报技术实现原始突破,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成兰铁路等全国200余个重大工程,国家重大战略新一代半导体材料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落户山大,突破大尺寸高品质碳化硅、氧化镓等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制备“卡脖子”难题。
守正创新 奋楫扬帆
百廿正青春,奋进新时代。新的征程上,山东大学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聚势谋远,开放融合,乘风破浪,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学术兴校、服务山东、文化引领、国际化、一体发展、融合发展”七大战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山大智慧和力量!
(来源:山东大学)